□葛立婕
典型人物的精神境界高,先進事跡突出。他們是很多人眼中的“英雄”,自然會讓人從主觀上產生一種距離感。當典型人物被貼上“高大上”的標簽,往往在報道時“說教味”十足,這也從客觀上拉開了典型人物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一個典型人物之所以被推出,他們身上一定有著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特質。而典型人物報道就是要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取向,挖掘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內涵,引領全社會學典型、做典型。
典型人物報道,說到底就是要講好典型人物的大故事。要講好這個大故事,首先要在增強報道的群眾性和貼近性上下功夫。通過扎實深入的采訪,獲得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從中尋找到不一樣的切入點。切入點,顧名思義就是人們介入某個事件的位置。一篇典型人物報道的切入點是否準確,直接決定人們眼中的“英雄”是遠遠望著可敬,還是在身邊可學。找準這個“點”,人們才會主動走進典型人物的世界,報道才有可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因此,我們要高處立意,低處起筆,小切口切入,講好大故事。
本文主要以丹東廣播電視臺《第一傳媒》欄目推出的丹東市扶貧干部事跡專題報道為例進行說明,這是在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之后推出的電視專題報道。
2021年2月26日,牛年正月十五,記者踏上了采訪之路。采訪對象是工作在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zhèn)四平村的扶貧干部翟全廣。他也是全國300萬扶貧干部中的一員。到達四平村時,翟全廣正要去曾經的貧困戶曹某家送湯圓。見到記者,見到翟全廣,曹某難掩激動。他拍拍熱炕頭告訴記者,這么好的房子,是扶貧干部給修的;女兒的助學金,是扶貧干部給申請的;家里的種植養(yǎng)殖,是扶貧干部給張羅的;就連過年給孩子的紅包,扶貧干部也都給準備好了……說著,一個八尺漢子在記者面前落了淚,掏出了一個貼身放著的紅包說:“哪家孩子過年給父母拜年沒有紅包收?可那時候的我,真的拿不出??!就連這么丁點的小事,扶貧干部都給想著,我是真感動。所以這個紅包我一直貼身放著,那里面裝的是扶貧干部的一片心?!?/p>
典型人物報道最忌諱“千人一面”,會影響人們對整個報道的興趣。興趣一旦下降,典型人物報道的引領作用也就無法得到發(fā)揮,宣傳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聽到曹某的那番話,記者心頭一動,決定深入挖掘紅包背后的故事,就以這個讓曹某視為珍寶的紅包作為切入點,進而展開對扶貧干部翟全廣扎根山鄉(xiāng)、情灑山鄉(xiāng)的報道。民間有“正月里頭都是年”的說法,人們還沉浸在春節(jié)的氛圍中,以此為切入點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形成共鳴。
典型人物報道大多以媒體集體座談的形式開展采訪活動。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集體采訪的方式,去尋找人無我有的鮮活素材十分不易。只有真正走進采訪對象的工作和生活,抓住所有能了解采訪對象的機會,才能真真正正地走入采訪對象的心靈世界。因此,記者的功夫要下在座談之外,通過扎實采訪尋找“鮮料”,深度挖掘,進而捕捉出彩的切入點。
為寫好翟全廣這個典型人物,記者多次深入四平村采訪,與扶貧干部同吃同住,近距離感受典型人物的高尚人格。只有記者的采訪活動“近距離”了,才能讓受眾與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近距離”。通過深入挖掘,記者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駐村工作以來,翟全廣已經用完了幾十個筆記本,每一頁都寫得滿滿當當的。他會把所見所聞、相關信息和數據都記錄下來,然后進行分類整理,再有針對性地制定幫扶措施。用他的話說,“要想做好扶貧工作,就要一樁樁捋清楚,一件件落實好,一條條解決完”。
要想以“點”凝神,除了要深入挖掘,還要精心提煉素材,這樣才能選出出彩的報道切入點。往往有時候,好的切入點是報道的亮點,也是吸引人們目光的焦點。
采訪中,記者與翟全廣聊起家庭,聊了很久,也說了很多??僧斢浾邌柕剿暮⒆訒r,翟全廣沉默許久,掏出手機,給記者看了幾條至今都舍不得刪掉的信息。那是每年女兒生日時發(fā)給他的“爸爸,我想你!”他缺席了女兒的童年,卻完成了一個扶貧干部的堅守:扎根山鄉(xiāng),摸村情、搞調研、跑門路、干項目,用實干改變別人的命運,成就別人的幸福。
通過扎實采訪、深入挖掘、精心提煉,記者分別以“淚濕的紅包”“五斤筆記本”“舍不得刪掉的信息”為切入點,小篇幅、多篇章地報道了扶貧干部翟全廣的事跡。每篇報道都從小處著眼,讓人們透過這三樣東西,走進三個故事,進而了解人物的經歷,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小切口開啟了三個故事,也拉近了典型人物與普通人之間的心靈距離,讓人們更容易在典型人物身上找到熟悉的親切感,愿意走進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進而汲取激勵自我的精神動力: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們”,因為“他們”就在我們身邊,“他們”都是來自人民、根植人民、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
典型人物是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人物。真正認識他們,表現他們,就需要在抓細節(jié)上下功夫。細節(jié),是新聞作品中能夠細膩入微地表現出新聞人物精神風貌或新聞事實本質特征的最小組成單位。尤其是典型人物報道,更離不開眾多細節(jié)的支撐。用細節(jié)說話,用細節(jié)傳情,人物的故事才會更加真實,人物的形象才會有血有肉,形成的作品才更有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
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擊戰(zhàn)中,筆者接觸最多的有三類人:火線上無畏生死的醫(yī)護人員、維護城市運轉的各行業(yè)工作者,還有一類就是甘當居民“守門人”的基層干部。其中,只有一個人是筆者無法面對面采訪的。他就是在疫情防控一線因公殉職的基層干部——王秀君。接到采訪任務后,筆者多次深入泡子沿村,希望通過扎實的采訪,還原人物最真實的狀態(tài)。也正是在一個個細節(jié)中,逝去的王秀君仿佛活了過來,而且形象愈發(fā)清晰。
典型人物何以會感動人心,因為他們的身上帶著情感。就王秀君來說,大眾未必都能直接見到他的家人、同事或鄰里。他們要想了解王秀君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的人,就得通過記者的采訪和報道。新聞報道要從精神層面了解和分析人物,就要多用事實說話,要善于從看似平淡的事情中發(fā)現閃光點,再細細追尋,挖掘出具有典型意義、能夠展現人物本質特征的細節(jié)。讓人們看到典型人物與常人一樣的人性美,這樣才能打動人、感染人。
在對王秀君同事的采訪中,筆者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包村干部張曉輝摁著自己的喉嚨說,他一輩子都忘不了把“害怕”二字咽回去的滋味。為了摸清全村450戶詳細底數,做到一戶不漏,一個不錯,村口設立了疫情檢查點,王秀君給自己排的值守班最多。對排查出來的外地返鄉(xiāng)人員,需要每日入戶跟蹤健康狀況,也是王秀君去得最多。在情況不明的時候挨家挨戶做排查,說不害怕是假的。可看到王秀君熬紅的眼睛、皸裂的嘴唇,聽到那嘶啞的聲音,張曉輝就硬是把“害怕”給咽了回去。記者多次拍攝張曉輝摁著喉嚨的顫抖的手部特寫,這處細節(jié)的張力在于,它也能反映出王秀君當時真實的狀態(tài)。細節(jié)越是有張力,人物就越可觸、可信、可感。人們看了,心頭一動,掩卷一思:在疫情面前,都是一樣的人,難道王秀君就不怕嗎?他又默默地咽下多少個“害怕”呢?走進人物內心深處看人物,與典型人物同頻共振,也就沒有了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反而因為滿是真實、富有真情,讓報道有了更多觸動人心的情感共鳴點。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典型人物就是時代精神的代表。在典型人物報道中,除了要找到人們與典型人物的情感共鳴點外,還要找到典型人物與時代精神的共鳴點。反映典型人物身上的時代基因,是寫好典型人物的關鍵所在。要在時代背景下把握典型人物蘊含的精神內涵。想找到典型人物與時代精神的共鳴點,就需要記者沉下去,沉到生活中。從細節(jié)入手,用事實說話,以小見大。
在泡子沿村,筆者與一位獨居老人聊起疫情期間的生活。他給筆者看了一張手寫的送菜單。上面記錄著每天村里給送的蔬菜。他說,當時記錄這些純粹是為了讓在外地工作的兒子放心??蓻]想到,他對王秀君有一肚子的感謝,以后都要和這張紙說了。筆者細心觀察到,紙張明顯有些舊了,應該是在手里反復看的緣故,上面還有幾個地方的字跡已經暈濕模糊。老人說,疫情期間,村民的生活停擺,可王秀君的辛勞不停轉。村民居家,集市關停,全村幾百口人總得有菜吃。王秀君就親自去縣里批發(fā)蔬菜分發(fā)到戶。正是有了王秀君的奔波,村民才有了“宅”在家里的底氣,沒有了柴米油鹽的后顧之憂。說著,老人的淚水再一次打濕了那張送菜單。典型人物都有著不平凡的事跡。那么他們的不平凡體現在哪里呢?在一張滿是淚漬的送菜單中感受人物、理解人物,不難看出: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所以,記者就是要于平凡處尋找那份不平凡,找到典型人物的時代基因:人民至上。
采訪中,筆者還從王秀君的辦公室里,從成摞的信息材料里,從他還沒來得及扔掉的空藥瓶里,從他發(fā)給女兒的最后一條微信里,找尋他的精神密碼。也正是這份無可置疑的真實,讓王秀君的事跡更加打動人心,貼近人心。采訪歸來,筆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村民、同事和家人的講述中,都有這樣一句話,“王秀君心里裝了很多人,卻唯獨沒有他自己?!惫P者明白,王秀君心里裝著的是“人民”二字。人民至上,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更是黨的價值追求,自然也是王秀君看得比生命更堅不可摧的信仰。立足時代寫典型,方能展現大情懷。在之后的新聞寫作和制作過程中,筆者把挖掘到的細節(jié)精心打磨,將王秀君這位基層干部的為民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全文沒有煽情的語言,沒有灌輸式的說教,好的細節(jié)就是最好的引導,無需多言,已然動心動人。
采訪典型也是一個向典型學習的過程,既需要用情更需要用心。只有在采訪、寫作、制作上下足功夫,多動腦、多思考,善創(chuàng)新、善嘗試,才能傳遞出真正直擊心靈的力量,才能采寫出典型人物的時代精神。
以丹東廣播電視臺《第一傳媒》欄目播出的《馳援日記》為例。在節(jié)目中報道的典型人物是丹東市中心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主任姜凱麗。她是丹東市首批援助湖北醫(yī)療隊的隊長。從報名馳援湖北到進入武漢協(xié)和江北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患者,50多個日日夜夜,通過“日記”的方式,記錄了她在抗疫前線發(fā)生的點點滴滴。當事人視角、用“日記”講述、小篇幅呈現,這是記者在經過一番認真思考后的“另辟蹊徑”。
這次創(chuàng)新性嘗試,源自姜凱麗的一句話。當時記者無法跟隨姜凱麗到武漢采訪,怎樣才能讓人們了解到馳援湖北的丹東醫(yī)生在那里的所見所聞所感?記者與姜凱麗通了電話。姜凱麗說:“我有記日記的習慣,這邊的救治工作太忙了,睡不上整晚的覺,我把每天的日記發(fā)給你吧,我會記錄好在武漢的每一天?!庇谑?,《援馳日記》在《第一傳媒》欄目中播出了。
1月30日 武漢 晴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是我來到武漢疫區(qū)后值的第一個班。從晚上4點到凌晨,整整8個小時。在丹東,疫情防控以預防為主。而在這兒,ICU里都是確診的感染患者。一整天,耳畔傳來的都是各種聲音:氣管插管、呼吸機、監(jiān)護設備的滴答聲,還有報警聲。我深知,在我們面前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面對每一位患者,我們都不能放棄。
姜凱麗和隊友們一直奮戰(zhàn)在重癥病房,爭分奪秒,和時間賽跑;無畏生死,和病毒斗爭。通過我們的節(jié)目,人們不光了解了丹東醫(yī)生,也了解了武漢的情況。
3月6日 武漢 陰
翻開日歷,才發(fā)覺今天是我們第一批遼寧援鄂醫(yī)療隊來到武漢的第40天。記得我們剛來的時候,患者數量特別多。這幾天患者的數量明顯減少了??吹剿麄兛祻统鲈海液茯湴?,我是萬千逆行者中的一分子,能在祖國最需要我的時候貢獻一份力量!
雖然每篇日記的篇幅都很短,但50多天的時間鏈條卻于點滴之中全景展現了醫(yī)者仁心的無私大愛和救死扶傷的責任擔當。2020年3月20日,姜凱麗和隊友們凱旋,平安返回丹東。透過車窗,看到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看到街邊歡迎的人群,姜凱麗感慨萬千。在當天的《丹東新聞》中,姜凱麗終于出現在畫面中,有了生動的模樣。可是,人們依然習慣了在“日記”中傾聽她的心聲。于是,當天的《第一傳媒》欄目,播出了最后一期《援馳日記》,記錄姜凱麗的歸來。
偉大的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一脈相承的。它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姜凱麗的精神光芒照亮的,又何止是醫(yī)療戰(zhàn)線。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可以立足崗位、無私奉獻,做時代的英雄,做人民的驕傲!
新聞媒體歷來重視典型人物報道。宣傳好典型人物,可以在全社會起到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如何讓典型人物事跡不再只是個故事,而是人人可學可做的榜樣和楷模,需要廣大新聞工作者不斷探索,挖掘典型人物豐富的時代精神內涵,讓典型人物立得住,事跡傳得遠,形成強烈的傳播力,讓人們由感動到行動,在全社會形成學典型、做典型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