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芳儀
有網(wǎng)友曾問:我們國家有那么多快遞公司,為什么還要有郵政?
電影《信者》以一種樸實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題。
20多年前,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云嶺鄉(xiāng)還未通路,更沒有現(xiàn)代化的通信方式,如果沒有郵遞員,山里的人們便沒辦法與親人聯(lián)系。然而云嶺鄉(xiāng)的郵路長達幾百公里,一路有雪山、草地還有瀾滄江,在這里做郵遞員不僅辛苦,還十分危險。一位名叫尼瑪拉木的姑娘卻創(chuàng)造了奇跡,她曾在8年里徒步20余萬公里,從未丟失過一封郵件,投遞準確率100%。
電影《信者》改編自尼瑪拉木的真實經(jīng)歷。因為云嶺鄉(xiāng)郵電所的老所長病退,尼瑪央珍不得不將襁褓中的孩子交給丈夫獨自照顧,自己則踏上了云嶺鄉(xiāng)的郵路。她曾在暴雨中踽踽獨行,曾麻著膽子溜索過瀾滄江,也曾闖過泥石流,在原始森林里過夜,曾目睹同學(xué)桑吉因遭遇山上滾落的石頭而喪命,她自己也差點因雪崩回不來了……但她沒有退縮,“郵包搭在身上,它就是你身體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郵遞員的樸實信念。
工作固然艱辛,但與家人相處漸少,彼此變得疏遠,給尼瑪央珍帶來了更多痛苦。影片中有三次送別,一次比一次加深了這種痛苦:第一次送央珍搭車去工作,襁褓里的孩子抓住她的手,丈夫也依依不舍;第二次送她,車一開動,丈夫頭也不回就背著孩子走了;第三次她離開家時,丈夫逗著孩子,看都沒看她一眼。這樣的細節(jié),與雪崩和泥石流一樣讓人震撼。
央珍動搖過,但那封申請調(diào)離的信始終沒有寫完,因為,云嶺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需要她。她呢?她何嘗又不“需要”他們?
他們是那樣的淳樸:桑吉奶奶第一次見到央珍,就親切地留她住宿;央珍第一次送信沒經(jīng)驗,打濕了信件,但收到信的村民卻安慰她說“沒關(guān)系”,“知道他平安就好”;桑吉意外身亡,她久久不敢告訴桑吉奶奶真相,反而是桑吉奶奶知道后安慰她說,桑吉不過是回到了他該去的地方;還有小梅朵,對她越來越信任和喜歡……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央珍難以割舍,她最終沒有放棄工作,反而帶著一家人走上了送信之路。
為了還原尼瑪拉木走過的路,《信者》采用實地拍攝,主演尼瑪頌宋溜索過瀾滄江、爬雪山都是自己完成的,她的恐懼和辛苦是真實的反應(yīng),讓觀眾感同身受。
當(dāng)然,漫漫長路上并非只有辛苦危險,那些壯麗的風(fēng)景、美好的人情,都是她不斷前進的動力。身為郵遞員,見過千人萬景,也有不屈強者的自信,更有被人信任和需要的責(zé)任感。“信者”之“信”,并非只是“送信”之“信”,還是信仰、信念、信心。
從這部電影,我們也深深地明白了,為什么我們國家需要有郵政?因為一般快遞公司考慮成本,是不會在云嶺鄉(xiāng)送快遞的,而中國郵政卻可以為了人民的幸福不計代價,“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郵政”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信者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