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珺
在中國古代,“朋”與“友”,是不一樣的。
“朋”源自古代貨幣,延伸至相同類別、有共同利益的人;“友”為甲骨文,字形像順著一個(gè)方向的兩只手,延伸為同行者、同心者。于是,后來又有了“同門曰朋”“同志曰友”的說法。
同在一個(gè)老師門下求學(xué),即同門,也就是同學(xué)。放到現(xiàn)在,我們每一個(gè)人都同學(xué)眾眾,但,真正的“友”卻寥寥。畢竟,在眾多的“朋”中,與你志趣相投的,總不會(huì)多。
如今,我們統(tǒng)一說“朋友”,卻也仍是在“朋”中尋找“友”,尋找“你懂我,我也懂你”的人,于不同中求同。
然而,無論是相同,還是不同,自古以來,人們對于真正的“友”的追求從來不減。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睙o友則孤獨(dú)。伐木的人啊,你辛苦勞作,卻沒有朋友,這樣的辛苦中是否添了許多寂寞呢?
“投我以木瓜,報(bào)之以瓊琚。匪報(bào)也,永以為好也。”友是互相付出。你贈(zèng)我木瓜,我拿玉佩作為回報(bào)。只是為了答謝你嗎?不,只因我珍視你。真正的“友”,從來不是哪一方的事。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交友也有選擇。何為真正的“友”?孔夫子給出回答: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真誠的人交朋友、與見識(shí)廣博的人交朋友……
于不同中求同,于是,“朋”成了“友”,我們成了“朋友”。
本期,我們讀讀“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