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音樂參與與老年福祉英文文獻研究(1970—2021)

2022-11-19 01:39:28高弋力丁靈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福祉老齡老齡化

高弋力,丁靈

引 言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福祉是各國社會極為關(guān)注且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在健康老齡化理論被引入國內(nèi)后,不少學者提出了健康老齡化中國方案的戰(zhàn)略構(gòu)思。國家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戰(zhàn)略措施,對老齡人口福祉給予了相當?shù)闹匾?。國?nèi)外研究均表明,音樂參與可以有效提升老齡人群的福祉。因此,本文從老齡人口的心理福祉、身體福祉和社會關(guān)系三方面出發(fā),整理了1970—2021年期間發(fā)表在英文學術(shù)期刊上的有關(guān)音樂參與與老齡人群福祉提升的研究及其重要觀點,并對重要概念進行了解讀,旨在為后續(xù)老齡化研究提供新的參考視角。

一、 相關(guān)概念界定

1.福祉的概念

韋氏詞典將“福祉”(well-being)一詞定義為一種“幸福、健康或者繁榮的狀態(tài)”。盡管“福祉”一詞常被翻譯為“幸福感”,但也有不少學者指出,“well-being”不應(yīng)當簡單地被理解為“幸福”(happiness)或“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

老齡人口福祉的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身體福祉(physical well-being)、心理福祉(psychological well-being)、社會福祉(social well-being)和社會心理福祉(psychosocial well-being)。身體福祉,指的是能夠在沒有他人幫助的情況下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中各種活動的能力。心理福祉,指的是具有完整的認知能力,且不會因為恐懼、焦慮、壓力或其他負面情緒而感到困擾。社會福祉,與個人的社會角色、社會參與度以及與他人互動能力有關(guān)。社會心理福祉,常與“生活質(zhì)量”這一概念聯(lián)系在一起,涉及心理情感、社會認同、身體健康、社會和集體幸福感等諸多方面,可通過幸福感、自尊感和生活滿意度等方面來定義。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能力通常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不少學者主張老齡群體應(yīng)當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各方面的福祉。

2.音樂參與的概念

音樂參與(musical engagement)是西方音樂研究中常用術(shù)語。學界對于這一概念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學者通常會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內(nèi)容或?qū)ο?,在其論文或報告中對該詞進行概念界定。簡單理解,“musical engagement”是“engaging in music/musical activities”(參與音樂)的名詞化。需要注意的是,“musical engagement”需要與另一個近義詞“musical participation”稍作區(qū)分。盡管兩個術(shù)語都可以被理解為“音樂參與”,且兩個術(shù)語常在相關(guān)領(lǐng)域文獻中混合使用,但在實際的語言和研究環(huán)境中,“musical engagement”可以包含多種形式的“musical participation”。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哥倫比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的卡斯托德羅教授認為,“musical engagement”是一項被認為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需要參與者具有應(yīng)對挑戰(zhàn)的信心和能力,從而獲得最佳體驗。因此,相較于“musical participation”側(cè)重強調(diào)“參加”這一行為,“musical engagement”更強調(diào)一種參與經(jīng)驗或經(jīng)歷(experience),需要通過參與者的動機、技能以及對音樂材料中所隱含的復(fù)雜性因素來維持這一行動。這其中的復(fù)雜性會影響個人的感知,從而影響參與者的心理狀態(tài)。音樂參與所涉及到的音樂活動是豐富多樣的,可以包括娛樂型(如唱歌、跳舞、聽音樂)、教育型(如器樂學習、聲樂學習)、創(chuàng)造型(如音樂制作、即興作曲)和療愈型(如團體音樂干預(yù))等音樂活動。

3.老齡化研究相關(guān)概念

“成功老齡化”是老齡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1997年,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約翰·羅(John Rowe)和羅伯特·卡恩(Robert Kahn)提出了“成功老齡化”(successful ageing)的概念,將該術(shù)語定義為“在沒有重大疾病的情況下,老年人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廣義上,成功老齡化的研究范疇還可以擴及“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等理念。然而,長期以來“成功老齡化”這一術(shù)語卻一直受到學界的爭議。在西方文化中,“成功”一詞常與經(jīng)濟成就、收入和資產(chǎn)水平、就業(yè)狀況等物質(zhì)主義內(nèi)涵的概念相關(guān)聯(lián),是社會心理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成功的老齡化”不適合用來描述老年人積極健康的狀態(tài),而提倡用“健康老齡化”來替代“成功老齡化”。但本質(zhì)上,無論使用“成功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或是“積極老齡化”都表達了對積極、繁榮、健康和樂觀老齡化進程的一種期待。

二、文獻來源與回避問題

1.文獻來源

本文以“music and ageing”(音樂與老齡化)、“musical engagement and ageing”(音樂參與及老齡化)、“healthy ageing”(健康老齡化)、“positive ageing”(積極老齡化)、“successful ageing”(成功老齡化)為關(guān)鍵詞,充分利用國外高校數(shù)字圖書館資源以及文獻檢索平臺,如Open Access Library、Science Direct、Springer、Sage、Google Scholar、Google Book、Web of Science、Scopus等進行文獻搜索,并對搜集到的文獻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

2.本文回避問題

任何一種活動對參與者都有體力和精力上的要求,而與音樂活動同樣存在一些風險。參與音樂活動并不總會帶來幸福感。例如,即便是簡單的聆聽音樂,也有可能對聽者的情緒帶來諸如負面影響。本文的目的是為音樂與老齡化研究提供新的參考視角,側(cè)重音樂對老齡群體的積極影響,從而鼓勵更多學者、音樂治療和教育從業(yè)人員、社區(qū)工作人員及相關(guān)單位給予更多關(guān)注于相關(guān)領(lǐng)域。因此,本文不涉及音樂活動潛在風險或不良影響等問題的探討(如受傷、負面情緒等)。

三、音樂與老齡化研究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積極老齡化的進程實際會受到多重負面因素的阻礙。盡管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shù)使得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問題常給老齡群體的社會生活會帶來極大的不便利。老年人常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而產(chǎn)生孤獨、無用、抑郁、缺失感等負面情緒。除了健康問題,老齡人口還面臨著心理、社會和經(jīng)濟方面的危機。另外,衰老的過程可能會對人的個人自主性、自我認知、社會關(guān)系、環(huán)境掌控能力和自我成長能力存在影響,從而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因此,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如何幫助老年人獲得成功感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表明,保持活躍可以獲得一種“積極的衰老感”,是推進健康老齡化的關(guān)鍵。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和生產(chǎn)性活動(如閱讀、學習一門新技能)對老年人的社會心理福祉具有多重益處。

在眾多社會活動中,音樂被認為是最具社會性的一種。老年人可通過音樂活動學習珍視生活,促進身體康復(fù),并獲得更多社交互動的機會。此外,音樂還可以通過引起積極的心理和社會反應(yīng)來減少老年人社會和情感上的功能缺陷。在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多接觸音樂、多參加音樂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幸福感和積極性,為老人帶來社會、認知和健康方面的好處,從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而音樂的這些功能吸引了包括心理學家、腦科學家、社會學家和音樂學家的注意,并獲得了大量實證數(shù)據(jù)的支撐。

1.音樂與心理福祉

音樂能夠增強和創(chuàng)造和諧和積極的感覺,從而對人們的健康和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并在衰老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很早就被積極心理學領(lǐng)域的研究所證實。

1954年,著名人文主義心理學家如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個性》(MotivationandPersonality)使用了“積極心理學”一詞。1998年,被稱為現(xiàn)代積極心理學運動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與其搭檔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米哈伊·奇克森特(Mihaly Csikszentmihalyi)再次掀起了“積極心理學”運動。賽里格曼等人提倡通過深入理解人類行為并構(gòu)建有效的干預(yù)措施,構(gòu)建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從而獲得更有意義的生活幸福感。根據(jù)賽里格曼等人的理論,弗格森和謝爾頓于2013年針對音樂與積極情緒和幸福感的關(guān)系進行了一項實證研究。他們從美國一所大學招募了167名大學生進行了兩組音樂聽力測試,試圖驗證聆聽音樂對創(chuàng)造積極幸福感的有效性。在第一組實驗中,被試被分為包括高意圖組(high intentions condition)和低意圖組(low intentions condition),并被要求聆聽12分鐘的音樂。實驗開始前,高意圖組被告知在之前關(guān)于古典音樂對情緒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聆聽古典音樂時,只有當人們下意識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緒,他們的積極情緒才會增強。因此,實驗員要求該組被試在聆聽音樂時,盡量專注于音樂對其情緒的改善,努力讓自己更快樂。相反地,低意圖組被告知在聆聽古典音樂時,人們的積極情緒只有在非刻意的情況下才會增強。被試被要求盡量保持放松的狀態(tài)去享受音樂,避免有意識地去改善自己的情緒。第一組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與低意圖組相比,高意圖組顯示了更加積極的情緒。

在第二組實驗中,研究人員對另外68名被試進行了為期兩周的音樂聆聽測試。被試總共需要參加五次測試,每次15分鐘。與實驗一相同,研究人員將被試分為高意圖組和低意圖組。高意圖組被要求在參加試驗期間的兩周內(nèi)多思考自己的幸福,并試圖讓自己感到更幸??鞓?。而低意圖組被告知在參與實驗期間關(guān)注自己的快樂情緒可能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從而忽視音樂本身可能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此外,有研究表明集中精力關(guān)注自身幸福反而可能使人變得不開心,因為快樂的人通常很少思考自身是否快樂這一問題。因此,低意圖組只需要按時參加測試,并不需要關(guān)注自己的情緒。在第一次測試前和最后一次測試后,研究人員使用主觀幸福感量表(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對被試的主觀幸福感進行了測試。實驗二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高意圖組所報告的主觀幸福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被動聆聽音樂的低意圖組并未顯示有明顯的幸福感的提升。

這項研究成為健康領(lǐng)域的一項重要發(fā)現(xiàn),證實了音樂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情感資源,可以起到維持良好健康狀態(tài)的積極作用。當參與者們將“聆聽音樂”這一行為與“讓自己變得更幸??鞓贰边@一主觀意圖相結(jié)合時,音樂的確可能成為一種提高幸福感的有效途徑。盡管在這項研究中被試均為大學生,且早有研究指出音樂對于年輕人身份認同和情緒體驗有種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它仍然為音樂與老齡化相關(guān)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視角,同時也為從事音樂治療、教育和音樂參與活動組織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實操指南。

葡萄牙波爾圖大學利馬和卡斯特羅教授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情緒識別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變化。該研究招募了114名年齡分布在17到84歲之間的健康成年人為參與者,并將這些參與者分為老中青三組。三組被試均需要接受56個短小的音樂片段的刺激。這56個音樂片段被劃分為4組(每組包括了14個音樂刺激),分別代表“快樂”“悲傷”“恐懼”及“和平”四種情緒。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從音樂中感知到的負面情緒(如悲傷、恐懼)的反應(yīng)會相應(yīng)減少,而對積極情緒(如快樂、和平)的反應(yīng)卻能夠保持穩(wěn)定甚至不會改變。這一結(jié)論暗示隨著負面音樂情緒影響的減少,音樂改善老齡群體生活的潛力會越來越大。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心理學家勞卡曾向500名年齡在65歲至75歲之間的瑞典社區(qū)老年人發(fā)放一份問卷。該問卷調(diào)查了音樂在老人們?nèi)粘I钪械氖褂们闆r,包括聆聽頻率、場所或情況、對音樂的情緒反應(yīng)以及聆聽的動機;同時還評估了老人們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如情感幸福、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問卷分析顯示,除了健康狀況和性格是幸福感最重要的預(yù)測因素,聆聽音樂的動機也與心理幸福感顯著相關(guān)。聆聽音樂是老年人積極情緒的常見來源。

2.音樂與身體福祉

健康狀況會直接或間接影響老年人參與許多活動的能力,是影響老齡群體福祉提升首當其沖的問題。老年群體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與其身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guān)。一項發(fā)表于《自然神經(jīng)科學》(NatureNeuroscience)的研究發(fā)現(xiàn)音樂可以幫助老齡群體獲得對情緒健康有益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在這項研究中,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薩利普爾等人使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shù)(fMRI)來研究音樂愉悅感產(chǎn)生所涉及的生物機制。他們發(fā)現(xiàn),音樂所產(chǎn)生的強烈愉悅感可以促使大腦基底神經(jīng)節(jié)之一的紋狀體系統(tǒng)釋放傳遞開心情緒的神經(jīng)傳導(dǎo)物質(zhì)多巴胺。相較于積極情緒較少的人,積極情緒較高的人患心臟病的幾率較低,且患感冒的幾率也相對更低。此外,積極情緒較高的人對因壓力而產(chǎn)生的纖維蛋白原反應(yīng)更少,因而患血栓的可能性也相對更小。因此,音樂參與成為可以通過影響我們的積極情緒來實現(xiàn)良好生理狀態(tài)的一種手段。

斯塔里科夫?qū)?990年至2004年的醫(yī)學文獻進行了回顧,以調(diào)查藝術(shù)活動對健康潛在的積極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藝術(shù)活動對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雙重益處。以阿爾茨海默病型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行為管理為例,音樂被證實比閱讀更有效。音樂可以營造一種輕松氛圍,對病人的血壓、壓力和心率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幫助降低患者的身體焦慮,并激勵他們參與到更多類型活動和日常任務(wù)當中去,在身體層面上增加他們的運動范圍。

2016年,為研究音樂制作(music making)對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影響,倫敦大學學院的哈勒姆教授與其搭檔克里奇教授在英國三個音樂研究站點招募了500名50歲以上的參與者進行調(diào)查。這三個站點均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各種類型的音樂活動,如歌唱、吉他、尤克里里、豎笛、桑巴、作曲和代際音樂課程(讓老年人與當?shù)匦W的孩子們一起創(chuàng)作音樂)。其中398名參與者被劃分在了音樂組,而另外102名被劃分在對照組(參加手工藝課、瑜伽等非音樂活動)。參與者們在調(diào)查期間需要完成生活質(zhì)量評估問卷。在問卷調(diào)查結(jié)束后,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被邀請參加深度訪談。盡管研究人員評估兩組參與者10個月內(nèi)的變化時并沒有發(fā)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但音樂組所報告的享受程度更高。而定性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音樂制作對老齡群體具有三種益處:(1)認知益處,如挑戰(zhàn)、獲得新技能、成就感以及提升注意力和記憶力;(2)健康益處,如增加活力、改善心理健康和活動能力;(3)情感益處,包括減少壓力、防止抑郁、喪親后的情緒支持、信心等。

在1994年的一項研究中,漢瑟和湯普森招募了30名年齡在61歲至86歲之間、被診斷患有抑郁癥但身體狀況良好的人進行實驗,以測試聽音樂是否可以減輕老年人的抑郁癥。被試被隨機分為三組,其中包括兩個實驗組和一個對照組。實驗組在家訪期間被指導(dǎo)如何用音樂來減緩壓力,如隨著音樂輕輕移動、放松以及根據(jù)音樂和引導(dǎo)圖像進行面部按摩。而對照組不接受任何干預(yù)。音樂曲目由被試自行選擇,包括節(jié)奏感較強的樂曲和被認為適合深度放松的、節(jié)奏較為緩慢的樂曲。八周后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相比,兩個實驗組的抑郁、痛苦、自尊和情緒均有顯著改善。更重要的是,在被試接受干預(yù)的九個月后這些改善依舊顯著,暗示著音樂對情緒的改善功能可能是長期有效的,其抗抑郁效果得到了證明。

音樂對患有癡呆癥等老年人也同樣會帶來益處。癡呆癥是一種由于疾病或腦損傷而導(dǎo)致的漸進性大腦認知功能退化,而其治療藥物可能會帶來如疲勞和頭暈等副作用,反而有可能增加患者摔倒或受傷的幾率。因此,音樂治療常作為一種代替藥物治療的輔助手段。癡呆癥患者常存在行為和情緒控制問題,參與音樂活動可以幫助患者舒緩情緒、加強人際溝通,從而減少他們的躁動行為。

3.音樂與社會關(guān)系

社會關(guān)系對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福祉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人的一生中,融入社會并建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紐帶、獲得社會支持,可以幫助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如降低癌癥、傳染病、心血管疾病以及認知衰退等風險。老齡人群的重要社會關(guān)系包括夫妻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包括代際關(guān)系)以及親友關(guān)系。大量研究表明,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對自己的社會關(guān)系和互動更加在意,且常常自主采取各種措施增加社交機會、減少接觸負面社交從而提高自己的社交滿意度。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生物,與他人互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進化心理學認為,與他人保持社會聯(lián)系及合作是人類本性的特征體現(xiàn),因為這可以促進種族的生存和繁衍。而音樂是一種個人情緒表達的重要媒介,在個人、社會和文化層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音樂行為——不論是人類的還是動物的——都被發(fā)現(xiàn)與維持自身所在的群體關(guān)系有著密切聯(lián)系。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物學家就發(fā)現(xiàn)直翅目昆蟲(如蟋蟀和青蛙)的同步合唱行為(synchronized chorusing)。此外,有上百種鳥類會進行精確同步二重唱,以達到保持生殖同步、加強伙伴關(guān)系或保衛(wèi)領(lǐng)土的目的。而早在1871年,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查爾斯·達爾文便提出一個觀點,即音樂與鳥鳴一同進化和演變,是一種以求愛為目的的行為展示。因此,不少群體選擇主義者也認為,人類的音樂行為具有進化適應(yīng)性,因為這些音樂互動可以促進成員之間的群體協(xié)調(diào)性與融合性,增強團體凝聚力,從而使群體行為、情緒和身份同步發(fā)展。臨床研究表明,與缺乏親密關(guān)系的人相比,與他人關(guān)系密切的人能更好地應(yīng)對壓力和疾病,且可能更加長壽,而參加音樂活動可以作為與他人建立密切關(guān)系的一種手段。許多音樂活動需要互動、排練和表演,從而使人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一起。因此,音樂參與不僅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同時還可以加強一個人與他人的社會聯(lián)系。

對于老齡群體而言,伴侶關(guān)系是極其重要的一種人際關(guān)系。根據(jù)懷特在1995年的一份調(diào)查顯示,長期穩(wěn)定的婚姻關(guān)系可以為伴侶帶來可觀的健康回報。因為健康的婚姻可以幫助人們減少負面行為,通過財務(wù)和資源共享來提升幸福感,并提供家庭內(nèi)部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從而幫助伴侶延長壽命。另一份2009年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也同樣證實了這一點:與分居、離婚和單身相比,通過婚姻保持社會身份的穩(wěn)定性可以讓人變得更長壽。

然而,對于大部分老齡群體而言,伴侶關(guān)系常在晚年經(jīng)歷一段緊張時期,尤其是在退休不久后,因為此時的夫妻雙方都必須適應(yīng)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根據(jù)這些理論,摩根對英國5對65歲以上的退休夫婦進行了半結(jié)構(gòu)化訪談,以調(diào)查音樂參與對老年夫妻關(guān)系的作用機制,并使用了解釋現(xiàn)象學分析法(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對訪談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這項調(diào)查認為,音樂參與(如參加周末合唱班)可以幫助夫妻雙方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建立一種共享的身份認同(shared identity)。這種可共享的身份認同感往往通過共同的音樂喜好或是一方對另一方音樂偏好的妥協(xié)建立,使得夫妻雙方都能體會到相互尊重。同時,共同參與音樂活動還能為老年夫妻帶來更多的交流話題,有助于伴侶關(guān)系的維持和提升。

另一項在瑞典的研究對15名66歲至76歲的瑞典男性進行了半結(jié)構(gòu)化訪談。通過定性主題分析(thematic analysis),研究人員將訪談數(shù)據(jù)劃分為四個主題,即“情緒和體現(xiàn)”“適應(yīng)變老”“發(fā)展和維持友誼”和“作為照顧者來保持聯(lián)系”。結(jié)果顯示,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音樂活動,男性都可以通過音樂來了解和梳理自身的身體與情緒,從而改善人際關(guān)系和社交聯(lián)系,滿足其自身的心理、社會和情感需求。這一點對那些伴侶生病需要照顧的男性尤為重要,因為與伴侶分享音樂可以提高伴侶關(guān)系的質(zhì)量。

除了伴侶關(guān)系,音樂對老齡群體的家庭代際關(guān)系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代際關(guān)系的質(zhì)量對兩代人的幸福都至關(guān)重要。已有研究指出,與孫輩關(guān)系和諧是老齡群體福祉的重要影響因素。祖父母和孫輩常常在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互相照顧,這有助于增強家庭內(nèi)部的社會支持、減少壓力和維持社會控制機制,從而在生命歷程中以重要方式影響每個家庭成員的健康和福祉。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當家庭成員參與到集體活動時,并不是每一個成員都能感到快樂。家庭成員之間的集體活動對于組織者而言(大多數(shù)時候是女性)更像是一種負擔。但這種不快樂的情緒大多都是短暫的,通常會在家庭成員遇到重大生活轉(zhuǎn)折點時(如家人患病、子女或?qū)O輩成年后),或是通過一些自發(fā)的情緒調(diào)節(jié)策略得以改善。因此,從長遠看,一些家庭音樂儀式仍然是一種可以提高代際關(guān)系的活動。

四、文獻評述與研究展望

本文簡要回顧了國外英文學術(shù)期刊中有關(guān)音樂參與與老齡福祉相關(guān)研究中的重要觀點和結(jié)論。積極老齡化與促進老年人心理狀態(tài)、身體健康和社會關(guān)系有關(guān)。這三個因素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大量研究證明,退休后參與音樂可以改善健康、保持良好心態(tài),并有助于在困難時期制定應(yīng)對策略。將這些知識與老齡福祉提升策略相結(jié)合,鼓勵相關(guān)領(lǐng)域研究人員、服務(wù)人員以及老齡群體本身關(guān)注并使用音樂作為老齡群體社會活動、干預(yù)治療的一種輔助手段,或許可以促進老齡化進程的積極性。

當前各國學界給予了老齡群體極大的關(guān)注,大量研究揭示了音樂在老年群體福祉提升中的重要性,值得學習和借鑒,但已有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參與者某個生命時間段進行,缺少從生命全程發(fā)展視角下(life-span developmental approach)分析音樂對于老年群體福祉提升的作用機制。人的生命發(fā)展是一個受到生物學和自身所在環(huán)境共同影響的連續(xù)過程。這個發(fā)展過程中所涉及的收益和損失,都會反過來影響對事件的體驗?;谏贪l(fā)展視角進行的研究可以產(chǎn)生更多維的視角,但這樣的研究視角在國內(nèi)外都是少數(shù)。在吸納前期研究的基礎(chǔ)上,上述不足為未來研究留下了研究空間。探究終身音樂參與(life-long musical engagement)與人生福祉、老齡福祉的關(guān)系或是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塞利格曼將代表“人類繁榮”(human flourishing)或幸福(well-being)的特質(zhì)歸納為五點,包括“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關(guān)系”(relationships)、“參與”(engagement)、“成就”(achievement)和“意義”(meaning)。盡管這五種特質(zhì)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人類繁榮”這一概念,學界也并沒有一套明確而統(tǒng)一的標準來界定什么是“福祉”或“幸?!保藗兊拇_常常將擁有這五個特質(zhì)的人群視為人類繁榮的典范。因此,如果人們想要有效提高幸福水平,就應(yīng)該從提高這五大幸福特質(zhì)水平入手。有研究表明,音樂參與對這五個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產(chǎn)生積極影響,可以對一個人的繁榮生活做出積極貢獻。盡管音樂并不是唯一可以提高老齡福祉的活動,但不得不承認,相比其他的社會活動,音樂的確更有可能成為一種更經(jīng)濟、有效、不受場地限制且被絕大多數(shù)人選擇的娛樂和減壓方式。音樂教育者、研究人員、照顧者以及老年群體本身均可以倡導(dǎo)高質(zhì)量的、更容易獲得的音樂機會,從而幫助老年人在心理認知、身體健康和社會情感上獲得更大的滿足。在后疫情時代,老年群體音樂參與的方式以及參與成效或?qū)⑹艿接绊?,但同時也為未來研究帶來新的研究契機。

五、本土鏡鑒

早在2000年左右我國就已開始進入老齡化階段,到今天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已十分嚴重,因而面臨更加多樣化的養(yǎng)老需求。201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強調(diào)全民健康是建設(shè)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并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這兩個著力點;同時,明確提出了推動老年衛(wèi)生服務(wù)體系建設(shè)等多項舉措,旨在促進健康老齡化。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ān)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實施積極應(yīng)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要求“堅持調(diào)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齡社會治理共同體”。實施積極應(yīng)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是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考量。國家制定的一系列戰(zhàn)略措施,體現(xiàn)了我國對老齡人口福祉的重視。

然而,如何從面上政策落實到具體行動、如何應(yīng)對不斷變化的養(yǎng)老需求,是當前社會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多學科的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多維度地開展老年群體主觀幸福感的干預(yù)工作是一項迫切的任務(wù)。根據(jù)我國老齡人口的特點,有學者指出,老年群體休閑時間充裕,對精神文化需求會更高,因而文化娛樂活動的參與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廖乃雄認為,音樂對于充實老年群體的精神和生活需求有著特殊的作用。事實上,自1980年代音樂治療在我國起步以來,音樂活動對身心的療愈作用已逐步受到重視,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研究也相應(yīng)展開。參加音樂活動(例如歌唱、樂器學習、市民音樂會、音樂沙龍等)被認為是老年群體幸福感提升的重要路徑,而音樂治療已經(jīng)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疾病(如癡呆癥、焦慮、失眠、語言功能障礙等)輔助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相關(guān)研究工作時,研究人員應(yīng)當定制本土化的研究工具(如量表)以及干預(yù)活動。借鑒國外的研究與實踐經(jīng)驗,結(jié)合本國國情,配置老年學習場所(如老年大學)、加強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wù)體系(推廣社區(qū)音樂活動)、加強家庭文化管理與建設(shè)、提升家庭照護提供者的音樂參與意識或是具有可行性的策略。

注 釋

林卡、呂浩然:《四種老齡化理念及其政策蘊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第136—143頁。

Williamson, J. & Robinson, M. 2006.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or integrated programming for well-being intervent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4(1), pp.4-25.

Krause, A. E., Scott, W. G., Flynn, S., Foong, B., Goh, K., Wake, S., Miller, D. & Garvey, D. 2021. Listening to music to cope with everyday stressors.PsychologyofMusic. 49(3), pp.462-478.

Vanstone, A. D., Wolf, M., Poon, T. & Cuddy, L. L. 2016. Measuring engagement with music: Development of an informant-report questionnaire. Aging & Mental Health. 20, pp.474-484.

Kendig H., Andrews, G., Quine, S. & Browning, C. 2001.AReviewofHealthyAgeingResearchinAustralia(1ed). Canberra, Australia: Commonwealth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Kreutz, G., Ginsborg, J. & Williamon, A. 2008. Music students’ health problems and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urs.MedicalProblemsofPerformingArtists. 23, pp.3-11.

Kreutz, G., Ginsborg, J., and Williamon, A. 2009. Health-promoting behaviours in conservatoire students.MedicalProblemsofPerformingArtists. 37, pp.47-60.

Spahn, C., Burger, T., Hildebrandt, H. & Seidenglanz, K. 2005. Health locus and preventive behaviour among students of music.PsychologyofMusic. 33, pp.256-268.

Williamon, A. & Thompson, S. 2006. Awareness and incidence of health problems among conservatoire students.PsychologyofMusic. 34, pp.411-430.

Sloboda, J. & O’Neill, S. 2001. Emotions in everyday listening to music. In: Juslin, P. & Sloboda, J. eds.Musicandemotion:theoryandresea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415-429.

S?rk?m?, T. 2018. Music for the ageing brain: cognitive, emotional, social, and neural benefits of musical leisure activities in stroke and dementia.Dementia. 17(6), pp.670-685.

Hays, T., Bright, R. & Minichiello, V. 2002. The contribution of music to positive aging: a review.JournalofAgingandIdentity. 7(3), pp.165-175.

McClosky, L. 1985. Music and the Frail Elderly.Activities,AdaptationandAging.7, pp.73-75.

Wylie, M. 1990.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old familiar songs, antique objects, historical summaries, and general questions on the reminiscence of nursing-home residents. Music Therapy. 27, pp.2-12.

Clift, S.M. & Hancox, G. 2006. Music and Wellbeing. In: Greenstreet, W. ed.Integratingspiritualityinhealthandsocialcare. Oxford: Radcliffe.

Clift, S.M. & Hancox, G. 2010. Singing for health: a musical remedy.BritishJournalofWellbeing. 1(6), pp.19-21.

Groene, R. 1993. Effectiveness of music therapy 1:1 intervention with individuals having senile dementia of Alzheimer’s type.JournalofMusicTherapy. 30(3), pp.138-157.

Groene, R. 2001. The effect of presentation and accompaniment styles on attentional and responsive behaviors of participants with dementia diagnoses.JournalofMusicTherapy. 38(1), pp.36-50.

Knight, W. E., Rickard, N. S. 2001. Relaxing music prevents stress-induced increases in subjective anxiet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healthy males and females.JournalofMusicTherapy. 38(4), pp.254-272.

Mathews, R. M., Vlair, A. A. & Kosloski, K. 2001. ‘Keeping the beat: use of rhythmic music during exercise activities for the elderly with dementia’,AmericanJournalofAlzheimer’sDiseaseandOtherDementias. 16(6), pp.377-380.

Sixsmith, A., & Gibson, G. 2007. Music and the well-being of people with dementia.Ageing&Society. 27(1), pp.127-145.

Crittenden, C. N., Pressman, S. D., Cohen, S., Janicki-Deverts, D. Smith, B.W. & Seeman, T.E. 2014. Social integration and pulmonary function in the elderly.HealthPsychology. 33, pp.535-543.

Myers, D. 1999.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Kahneman, D., Diener, E. & Schwarz, N. eds.Well-Being:TheFoundationsofHedonicPsycholog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Publications, pp.374-391.

MacDonald, R.A.R., Kreutz, G. & Mitchell, L. 2012. What is Music,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In: MacDonald, R.A.R. Kreutz, G. & Mitchell, L. eds.Music,Health,&Wellbe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11.

North, A. C. & Hargreaves, D. J. 2008.ThesocialandAppliedpsychologyofmus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tte, D. 1977. Communication in Orthoptera. In: Sebeok, T. ed.HowAnimalsCommunicate.

Wells, K. 1977. The social behavior of anuran amphibians.AnimalBehaviour. 25, pp.666-693.

Cross, I. 2001. Music, cognition, culture, and evolution. Annals of the New YorkAcademySciences. 930, pp.28-42.

Pinquart, M. & S?rensen, S. 2007. Correlates of physical health of informal caregivers: a meta-analysis.Thejournalsofgerontology.SeriesB,PsychologicalSciencesandSocialSciences. 62(2), pp.126-37.

Reczek, C., Thomeer, M. B., Lodge, A. C., Umberson, D. & Underhill, M. 2014. Diet and exercise in parenthood: A social control perspective.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 76, pp.1047-1062.

Dib, S. Rougeaux, E., Vázquez-Vázquez, A., Wells, J. & Fewtrell, M. 2020. Maternal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in the UK: Data from the COVID-19 New Mum Study.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Gynecology&Obstetrics. 151, pp.407-414.

猜你喜歡
福祉老齡老齡化
為兩岸同胞謀福祉
健康老齡化十年,聚焦骨質(zhì)疏松癥
《老齡科學研究》(月刊)歡迎訂閱
數(shù)字十年·民生福祉
江蘇年鑒(2022年0期)2022-02-14 02:29:52
老齡蘋果園“三改三減”技術(shù)措施推廣
煙臺果樹(2021年2期)2021-07-21 07:18:46
《老齡工作者之歌》——老齡工作者的心聲
福利中國(2017年4期)2017-02-06 01:18:47
建優(yōu)美生態(tài) 謀百姓福祉
紅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 13:46:21
創(chuàng)造健康紅利 增強人民福祉
運動對老齡腦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研究進展
體育科研(2016年2期)2016-02-28 17:05:53
健康老齡化與養(yǎng)醫(yī)結(jié)合
福利中國(2015年5期)2015-01-03 08:41:54
辉县市| 汾阳市| 安平县| 泰兴市| 玉田县| 宜兰县| 盐亭县| 宿迁市| 湘潭市| 佳木斯市| 弥勒县| 安吉县| 丹寨县| 河间市| 竹山县| 乐山市| 保定市| 丹阳市| 潍坊市| 钟祥市| 蓬莱市| 高密市| 青浦区| 河西区| 维西| 涞水县| 龙里县| 封丘县| 河北区| 宣威市| 常德市| 望奎县| 雷山县| 河津市| 涟源市| 兴和县| 田东县| 克什克腾旗| 洪雅县| 永寿县|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