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山東 青島 266580)
《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它是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完成的又一力作。整部小說以霍亂時期為敘事背景,在描寫愛情的同時,深刻地揭示了拉丁美洲的歷史,為讀者精彩地呈現(xiàn)出拉美民族的時代流變。
“霍亂”一詞在《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小說中總共出現(xiàn)了五十六次,“霍亂”貫穿于男女主人公坎坷而漫長的愛情歷程之中。作為一位立足于描寫拉丁美洲民眾現(xiàn)實生活的人文主義作家,馬爾克斯筆下的“霍亂”喻指拉丁美洲所遭受的疾病與苦難;霍亂肆虐,災難叢生,也將拉美人民精神世界的荒蕪暴露無遺。作為繼《百年孤獨》后的又一力作,馬爾克斯的這部《霍亂時期的愛情》有著多維主題,其中災難叢生,精神荒蕪便是小說的主題之一。
首先,小說中的“霍亂”是拉美民眾所遭受的痛苦與疾病的真實寫照。小說中的烏爾比諾醫(yī)生在童年時期曾親歷霍亂席卷拉美,他的父親也因感染霍亂不幸罹難。當他長大后從國外留學歸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讓其原本存于內心的思鄉(xiāng)之情很快煙消云散,“大海如死灰一般,一座座古老的侯爵府幾乎被淹沒在不斷增多的乞丐之中,露天的污水溝散發(fā)出死亡的味道……”[1]猖獗的霍亂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在霍亂剛剛流行兩周后,哥倫比亞的墓地便“尸滿為患”,人口死亡率急劇攀升。霍亂使民眾處于極度的恐慌之中,隨之而來的“人禍”也給他們帶來無盡的災難,當時在哥倫比亞,保守黨與自由黨之間持續(xù)不斷的內戰(zhàn)給民眾蒙上了一層無法抹去的心理陰影,1899 年至1902 年哥倫比亞保守黨與自由黨之間展開了一場歷時千余天的戰(zhàn)爭,這場“千日戰(zhàn)爭”堪比一場“人為的霍亂”,在戰(zhàn)亂的侵擾之下,哥倫比亞國民經濟幾近崩潰,本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
此外,無情的“霍亂”將拉丁美洲社會精神世界的荒蕪完全暴露了出來。在小說后半段,暮年時期的阿里薩與費爾明娜終于走到了一起,他們相約一同進行一次河上散心之旅,在旅途中,作者描繪了這樣幾幅圖景:伐木工人為逃避地球之神對他們的懲罰選擇離開了森林;百無聊賴的旅客們辦起了游泳比賽,組織起狩獵探險,他們在岸邊的懸崖上搭建好臨時帳篷,在停泊的輪船對面狂歡。霍亂肆虐,在岌岌可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一群無知的人類仍然肆意放縱自己。“當旅行即將結束,在‘新忠誠號’返程的途中,阿里薩和費爾明娜幾乎同時意識到越接近目的地越覺得像要去死一樣?!盵2]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拉美民眾選擇的只是逃避,他們享受著河上旅行的“無憂”時光,卻不敢下船返回到現(xiàn)實的世界中去。不僅戰(zhàn)爭與疾病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拉美民眾盲目且無知的心理狀態(tài)也將他們精神世界的荒蕪顯露了出來。
據(jù)史料記載,“拉丁美洲原本是一片富饒而孤獨的土地,在西方工業(yè)化的浪潮中,它慢慢地喪失了本來的面貌,原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破壞”[3]。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將疾病、戰(zhàn)爭和人為破壞帶來的災難貫穿于故事始終,將霍亂肆虐下拉丁美洲民眾表現(xiàn)出的無知與迷茫彰顯得淋漓盡致。馬爾克斯在小說中深刻地描繪出人性的自私與墮落,體現(xiàn)出其對現(xiàn)實生活的擔憂。
眾所周知,愛情需要建立在情感雙方有一定的思想共鳴且彼此地位平等的基礎之上。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嚴苛的等級制度以及男權社會落后的階級與文化觀念使得主人公們的愛情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在男權社會,女性經常會受到男性的鉗制,她們無法改變時局,更無從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小說中費爾明娜的遭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鼗p,愛情幻滅,這是馬爾克斯想要透過小說詮釋的又一主題。
在費爾明娜結婚之前,她被獨斷專行且蠻橫跋扈的父親牢牢地控制著,她的生活既枯燥乏味又黯淡無光,無論她做什么,都要受到父親的監(jiān)視。每次出門,她的日常行為都被父親派來的姑媽監(jiān)督著,費爾明娜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姑媽在她身邊一直扮演著母親的角色。當?shù)弥畠簮凵狭藞髣諉T阿里薩時,費爾明娜的父親大發(fā)雷霆,他強行分開了這對戀人,之后他不顧及手足之情,以費爾明娜的姑媽沒有及時將這場愛情扼殺在“搖籃”之中為由,將其趕出家門。他不允許費爾明娜和報務員阿里薩在一起,因為他認為既聰慧又漂亮的女兒應該嫁給既有身份又有名望的男人,這樣他才能“攀上高枝”,實現(xiàn)自己飛黃騰達的夢想。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與打擊之后,費爾明娜最終不得不向父親低頭,嫁給了父親中意的“乘龍快婿”烏爾比諾醫(yī)生。
費爾明娜的婚后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婆婆與小姑子對她的輕蔑與漠不關心曾一度讓她痛苦不堪,作為丈夫的烏爾比諾卻對此充耳不聞且視而不見。不僅如此,在夫妻間的日常相處中,烏爾比諾也會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想盡一切辦法為難費爾明娜,他告訴費爾明娜一日三餐的供應必須按時,必須做到完美無瑕,他對每頓飯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肉不能有肉味,魚不能有魚味,豬肉不能吃出疥瘡似的腥味,雞肉不能吃出雞毛的味道……”[4]烏爾比諾在外人眼里是個高貴且英俊的男人,是位受人尊敬的醫(yī)生,然而婚后他竟然出軌了一位黑人女性林奇小姐,費爾明娜得知此事后既憤怒又不愿相信,因為她非常清楚,像烏爾比諾這樣的貴族人士骨子里對黑人婦女存有根深蒂固的偏見思想,這位黑人婦女絕對不是他喜歡的類型,費爾明娜感覺在這件事情上受到莫大的侮辱。在被費爾明娜發(fā)現(xiàn)出軌一事后,烏爾比諾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如何平息妻子的怒火,而是想方設法維護自己的名譽,后來他送給林奇小姐一個綠寶石頭飾,便草草了結了出軌一事,他從未站在妻子的立場來處理問題。在結婚伊始,烏爾比諾心里就明白他與費爾明娜的結合并不是因為愛情,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愛她。同她結婚是因為喜歡她的高傲、她的嚴肅、她的力量,也因為自己的一點兒虛榮心”[5]。無愛卻想用婚姻來鉗制住費爾明娜渴望愛情的靈魂,這無疑是一種極其自私且卑鄙的行為。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精心刻畫出兩位充滿著大男子主義思想的人物,一位是費爾明娜專橫的父親,另一位則是她虛偽的丈夫。透過小說,作者深刻地批判了畸形的社會制度扼殺女性的不公平現(xiàn)實,對拉丁美洲社會出現(xiàn)的性別不平等以及種族歧視等諸多主流問題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同時對遭受社會壓迫的廣大女性群體表現(xiàn)出極為真摯的同情與憐憫之情。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馬爾克斯將烏爾比諾刻畫成一位知識淵博的海歸醫(yī)生。在國外的生活經歷讓烏爾比諾清楚地認識到拉丁美洲民眾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存在諸多不妥之處,正是人們陳舊且愚昧的思想觀念,最終加劇了霍亂等諸多災禍的橫行。民眾愚昧,思想封閉,這是小說的另外一個主題。
在小說中,烏爾比諾學成歸國,當他準備全身心地投入抗擊霍亂的工作中時,他發(fā)現(xiàn)本國民眾生活得一片狼藉,每個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每天圍繞在人們周遭的是臟臭的污水、露天的糞便,還有腐爛的尸體,當他踏上故鄉(xiāng)的這片土地,映入其眼簾的是這樣幾幅景象:“擁擠在湖邊簡易窩棚里的人有三分之二在露天便溺,糞便被太陽曬干,化作塵土;一絲不掛的孩子們在街上水坑里打滾兒……”[6]他看到人們在臭氣熏天的環(huán)境中,依然歌舞升平,事不關己似的生活著。眼前的一切讓他明白了到底為什么會發(fā)生這場災難,他確信越來越多的災禍將會陸續(xù)上演。
他在歸國后不久,慢慢了解到: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民眾思想保守,對于那些有別于傳統(tǒng)的思想,即便是積極且先進的觀念,也會被人們視為“異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當?shù)厝税盐米佑紫x當作“精靈”對待,他還記得小時候,學校里有一位女老師因說“精靈”的壞話,導致家里的房屋玻璃被砸,人們朝她家的窗戶扔了三天三夜的石頭。在烏爾比諾成年后,因其“獨特”的行醫(yī)方式,也曾受到同行乃至社會大眾的廣泛質疑,因為本國民眾從未接觸過烏爾比諾醫(yī)生從國外習得的治病之道,一開始他們對他“特立獨行”的診治方式無法接受,有很大的抵觸情緒。烏爾比諾曾想盡一切辦法,試圖給這座拉美城市帶來一絲文明的氣息,這就使得“他在名望很高的同時,和大家漸行漸遠,因為對科學和技術的興趣使他在這座城市顯得非常古怪,大家都不愿信任他”[7]。烏爾比諾曾呼吁民眾攜起手來共同改善城市衛(wèi)生,在經歷了百般阻撓后,人們最終才同意實施他提出的方案。
眾所周知,馬爾克斯不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記者,多年國內外采訪的經歷,讓他閱歷大增,也使他能夠從全球化的視角來窺探哥倫比亞以及整個南美大陸。受多年殖民統(tǒng)治和連年戰(zhàn)亂的影響,外加自我封閉的民族心理,拉丁美洲民眾的思想觀念一直處于陳舊且落后的狀態(tài)。由于長期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鉗制,拉美民族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廣大人民群眾缺乏先進的文化啟蒙,對于他們來說自由與民主還是遙遠的夢想,這就導致迷信和落后觀念長期存在于這片土地,民眾愚昧且思想封閉。
作為一位贏得廣泛贊譽的小說家,馬爾克斯將幻想與現(xiàn)實完美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出《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小說,通過飽含深情的筆觸,對愛情進行了精彩的演繹。真愛難得,靈魂得救,這是整部小說最為鮮明的主題。
在小說中,男主人公阿里薩的一生是在漫長的等待中度過的,他在晚年終于獲得“他等待了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年輕時偶然的一瞥,造就了一個愛情的傳奇,也改變了阿里薩的一生”[8]。阿里薩與費爾明娜都歷經人生的起起伏伏,人至暮年終于走到了一起,他們談了一場真實的戀愛。
在烏爾比諾意外墜樹身亡后,阿里薩終于鼓足勇氣追求他等待了一輩子的“女孩兒”,“他開始整裝待發(fā)、排除萬難,朝著費爾明娜前進”[9]。這次的追求從費爾明娜的堅決拒絕,到兩人書信來往,再到彼此頻繁會面,在你來我往中,兩人更為清晰地了解對方,并感知到彼此的心意。年過七旬的費爾明娜與阿里薩在一起后,她發(fā)現(xiàn)玫瑰花更香了,鳥兒黎明時的叫聲也更美妙了,生活再也不是一潭死水。馬爾克斯用一種浪漫的敘事風格告訴讀者:真愛會給世界帶來奇跡,真愛是人們走向新生活的力量。
青年時期的阿里薩對費爾明娜一見傾心,他曾瘋狂地向費爾明娜表明自己的一片癡情,他不僅會給費爾明娜寫情書,還會帶著小提琴為她演奏“愛的華爾茲”。當費爾明娜獨斷專行的父親用槍逼著阿里薩離開費爾明娜時,阿里薩無所畏懼地說:“您朝我開槍吧,沒有什么比為愛而死更光榮的了?!盵10]從這里不難看出,年輕的阿里薩確實是一位癡情“種子”,他對費爾明娜的愛忠貞且堅定。然而,在與費爾明娜的愛情無疾而終之后,阿里薩開始經歷一系列身體與心理的變化,他慢慢地學會自我放縱,開始踐行一種“柏拉圖式的愛情觀”,他在追求權勢的同時,游走于各種女人之間,枕邊人換了一個又一個,他把這些女人當作撫平自己情傷的“良藥”。而在阿里薩的內心深處,他永遠為費爾明娜留著寶貴的一席之地,于是他期盼著烏爾比諾離世的那天能夠到來。終于有一天,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心愿,當?shù)弥獮鯛柋戎Z醫(yī)生不幸墜亡后,他立刻切斷了同其他女人的聯(lián)系,對費爾明娜展開猛烈的攻勢,不得不說,阿里薩確實是一位濫情的癡情人。在阿里薩的一生中曾與多位女性發(fā)生過關系,毫無疑問,他的身體是無法得到救贖的,但是,當暮年時期的費爾明娜選擇與他在一起后,他們彼此成為對方的靈魂伴侶,從某種程度上說,費爾明娜不僅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慰藉,也讓阿里薩的靈魂得到救贖,她讓他的靈魂回歸到年輕時平靜且純潔的狀態(tài)。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馬爾克斯通過描寫男女主人公對真愛的不懈追求,展現(xiàn)出拉美人民對幸福生活以及平實人生的無限向往,小說中男女主人公所經歷的離合悲歡正是拉美民眾人生中悲與喜的真實反映。正如《霍亂時期的愛情》讓人們體悟到的,真摯的愛情可使靈魂得救,馬爾克斯希望用超越疾病與死亡的真愛讓人們獲得生之希望。
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馬爾克斯不僅闡述了自己對傳統(tǒng)愛情主題的理解,而且對災難與死亡、真愛與救贖,拉丁美洲民眾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等主題內容進行翔實的剖析。通過對小說多維主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讀者可以從多角度探究在這段驚世駭俗的愛情故事背后所彰顯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