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孟運
1995年8月1日,我結(jié)束學(xué)業(yè),“子承父業(yè)”成了一名鐵路工人。那一年我18歲。
我初次上班的地方在陜西省合陽縣的上洼站,是個四等小站,除了當?shù)厝撕丸F路上的職工,鮮少有人知道。
八月正是暑天,到上洼村的第二天傍晚,天氣悶熱異常。夜里11點多,只聽“咔嚓”幾聲驚雷,一陣狂風刮起,豆大的雨點混雜著泥土的氣息“啪啪”而至。可能是風太大,電也停了。摸著黑,我把宿舍的床移到不漏雨的角落,緩了口氣再次躺下,剛瞇著一會,院里響起了緊促的鈴聲。
“鈴聲就是命令!”我迅速穿好衣服打開了房門,看到其他人都做好了準備。班長小楊哥給我拿了件雨衣,說是降雨量超過警戒值,現(xiàn)在要立刻去檢查。當時的我什么也不懂,但還是趕緊套上雨衣,扛了一把鐵鍬,腳上的布鞋都沒顧上換就沖進了雨里。
我深一腳淺一腳地跟在小楊哥后面,頭頂?shù)睦纂娝坪跻汛蟮嘏_,閃得四周一片白光,震得人心驚膽戰(zhàn)。擱平時,誰冒這險受這罪呀!但這就是半軍事管理化的鐵路,無論有多危險多困難,接到命令就必須毫不猶豫地往前沖。
大約走了兩公里,終于到達需要檢查的重點部位,結(jié)果一切正常,我們給被雨水沖刷的鐵路接頭處補了些石碴,又扛著工具往回走。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浸,雖然穿著雨衣,身上還是濕透了。
折騰了大半夜,顧不上洗澡就倒頭睡去。天剛亮,鈴聲又起,這是“規(guī)矩”,夜里應(yīng)急出巡,早上需確認檢查結(jié)果。千里鐵道線的安全,就是通過這樣認真細致的工作保證的。
鐵路工人的工作是枯燥的,特別是線路工(俗稱養(yǎng)路工),常年四季就是“擺弄”那兩條鋼軌、萬千枕木和墊襯在道床上的石碴。鐵路工人的工作也是精細的,誤差就在那微小的毫米之間。
在我上班的時候,洋鎬是日常作業(yè)中最重要的工具。養(yǎng)路工用的洋鎬不同于挖土的洋鎬,它一頭尖一頭扁,重量有15斤左右。
掄洋鎬時一腳踩枕木上,一腳踩在后面的枕木檔內(nèi),腰板挺直,把洋鎬高高舉起,使勁砸下。從順序到角度都要把握好,不然砸到鋼軌上,震得手掌發(fā)麻是小事,帶起的石碴打破頭就得自認倒霉。
我的師傅老韓脾氣火爆,教我們干活卻很有耐心,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干肯定沒錯,但誰都別想自作聰明投機取巧。
記得那時每人每天至少要砸實70根枕木,不管是烈日下還是冰雪里,必須干完為止。就這樣冬去春來,我們這些曾經(jīng)的“花架子”在錘打中變成了“鐵骨頭”,削瘦的肩頭也變得寬大厚實,掄起洋鎬時可以輕松自若,談笑風生。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勞動最能鍛煉人!學(xué)會了掄洋鎬,就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
感謝生命中這一段掄洋鎬的經(jīng)歷,在夯實鐵道線的同時,也夯實了我吃苦耐勞的性格。如今,洋鎬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大型的養(yǎng)路機械和輕巧的內(nèi)燃搗固鎬使養(yǎng)路工的重體力勞動大大減少。但當年用洋鎬敲打出來的鐵路精神,深深的鐫刻在千千萬萬鐵路人的靈魂中,隨著滾滾“鐵流”,永遠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