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璞
鄭州商學院,河南 鞏義 451200
歷史已經(jīng)成為過往,而今人了解歷史,挖掘歷史價值的渠道遠不止于一種,但是其中一種途徑是最直接、最真實、最接近歷史的方法,這就是歷朝歷代的陵墓?;赝L的歷史長河,在我們眼前展開的一幅幅絢爛無比的歷史畫卷上,令諸多歷史研究者不舍筆墨的趙宋王朝熠熠生輝。宋朝在歷史上有爭議、有貢獻、有成就、也有遺憾,但是它所創(chuàng)造的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容小覷。陳寅恪先生曾如此評價宋朝:“吾中華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彼J為宋朝是中華文化的繁榮時代。傅斯年先生在《評丁文江的歷史人物與地理的關系》稱,“大野三百年一統(tǒng)后,大亂上一回,生出了一個文化最細密的宋朝。在許多地方上,宋朝是中國文化最高點?!痹?jīng)轟動四方的宋朝早已掩埋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然而陵墓研究的興起和發(fā)展為我們打開了探尋趙宋王朝故事的一扇門。
趙宋王朝,歷經(jīng)了南宋和北宋兩個時期,共十八位皇帝,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宋朝立國三百余年,由于外患的原因?qū)е聝纱晤嵏玻怯惺芬詠砦ㄒ粵]有因為內(nèi)亂而傾覆的王朝,是中國歷史長河中少有的商品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技創(chuàng)新都高度繁榮的朝代。宋代幾乎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累累碩果,享譽千年,澤被后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突出貢獻。陳寅恪先生更是感嘆,“天水一朝之文化,竟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趙宋王朝是如此特別的存在,又為世人留下了諸多文明文化遺產(chǎn)和令人欣然討論的皇家事跡,更讓后人爭相挖掘和研究。古人事死如事生,更何況注重家風孝道的趙宋王朝皇家。有資料可考,趙宋王朝歷代皇帝和家眷的安置早有定奪,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一早就做好了打算。其中,也道盡了自己的身不由己,他一心在生前回到出生地洛陽,更想在家鄉(xiāng)長眠,然而當時的情況并不允許他實現(xiàn)愿望,因此他一支響箭把趙宋王朝的陵寢地定在了離洛陽最近的層巒疊嶂、山青水美的風水寶地鞏義[1]。
在河南省鞏義市安靜地沉睡了千余年的北宋皇陵,處于鄭州和洛陽之間,南邊依著嵩山,北邊臨有黃河。北宋皇陵總共有300余座陵墓,占地面積約156平方千米,存有700多件石刻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北宋皇陵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完整且規(guī)模龐大的朝代陵墓群。因為陵墓群包括了北宋除宋徽宗和宋欽宗二宗之外的其余七位皇帝,即宋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還有宋太祖父親趙弘殷的陵墓,因此統(tǒng)稱“七帝八陵”。在八座帝陵周圍還有皇后陵、皇室宗親墓、名將勛臣墓,如寇準、包拯等大臣的陵墓也在其列。北宋皇陵是最早設置陵區(qū)的皇家陵墓,展現(xiàn)了不同級別的喪葬秩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皇家喪葬禮儀文化。雖然過了逾千年,也曾在不同時期遭受過盜掘和破壞,然而現(xiàn)今當我們走進北宋皇陵園區(qū)依然能清晰地看到陵園的規(guī)模,感受到北宋皇家的氣派,栩栩如生的雕刻石像肅穆地站立在每座陵墓的主道兩旁,仿佛能聽見外族覲見的腳步聲,像是能看見文武百官整齊的穿戴朝服在朝堂上唇槍舌劍的場景。何等繁華、富足的北宋一朝[2]。
南宋是趙宋王朝的第二個時期,因為以臨安為都城,史稱南宋,南宋一朝存世152年,歷經(jīng)九位皇帝。南宋的統(tǒng)治者喜偏安一隅,雖然外患不斷,但是在外貿(mào)經(jīng)濟上卻高度發(fā)達,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得到發(fā)展,且理學在南宋時期成型并確立正統(tǒng)地位,開始向海外傳播,南宋出現(xiàn)了新的雇傭關系和城市化的特征,對推動中華民族的融合和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貢獻出了一定的力量,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有著非凡的意義。
象征著南宋時期繁華和發(fā)展的南宋六陵現(xiàn)存于浙江紹興皋埠鎮(zhèn)牌口村南攢宮山,有宋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紹陵等六帝陵寢,故稱“南宋六陵”,總面積2.25平方千米。南宋六陵深掩于茂密的蒼翠植物中,依山傍水,選址與北宋的“七帝八陵”有異曲同工之處,都體現(xiàn)了趙宋王朝皇家的氣度和曾經(jīng)的輝煌[3]。
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截至目前,現(xiàn)有的對北宋皇陵的諸多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北宋皇陵的數(shù)量、兆域風水、喪葬的制度、現(xiàn)有的石刻以及環(huán)境景物等等。如,郭湖生等合著的名為《河南鞏縣宋陵調(diào)查》的考古報告是最早向世人展示北宋皇陵狀況的著作,也把北宋皇陵最真實的現(xiàn)狀展現(xiàn)了出來,同時也是學界眾多考古和歷史研究者開始關注宋陵的開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北宋皇陵》是最權威、最全面、也是迄今為止極具影響力的著作,它從諸多方面圖文并茂地詳細刻畫了北宋皇陵,使得歷史文物躍然紙上。
學者們早期對北宋皇陵的研究大多選擇全面概括,而后來的研究者開始更多地關注幾個方面或者專注于研究某一方面。如,陳朝云的《北宋陵寢制度研究》就詳細介紹了北宋皇陵是如何設計建造的,和在建造前帝陵和祔葬陵墓分別是怎么選址的以及陪葬的等級制度,還有陵寢周圍的環(huán)境布局等等,這些都是宋代歷史的見證。
歷史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回頭看的,宋陵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縮影,一個象征,它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給后人以學習和傳承,隨著陵墓研究的興起,我們能越來越真實地觸摸到歷史,體會到歷史文化的力量,陵墓作為一個朝代的終結代表,它正在極力地向我們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繁華與落幕,興衰和存亡,也是唯一留給世人的就是它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
然而,翻看現(xiàn)有的資料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針對宋陵文化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更何況有關宋陵文化在國外發(fā)展與評析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作為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高度發(fā)達文明的朝代,宋代的文化研究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不少著作,從中能探究宋陵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如,姚流艇的《宋代文化史》中詳盡全面地分析宋代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從中可探析宋代文化得以存在至今的原因。學者們對宋代文化的研究也不只有全面概述類的,也有集中一域的,張邦煒在他的《宋代政治文化史論》著作中就專門剖析了宋代的治國之道,一個朝代的政治文化史可以更有利于我們了解這個朝代文明的來由。熟悉宋代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宋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北宋定都在汴京即現(xiàn)在的開封,南宋定都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兩個時期由于地域、氣候、環(huán)境和統(tǒng)治者的治國方略不同有所差異,然而把兩個時期聯(lián)系起來的重要因素就是北宋時期就已經(jīng)創(chuàng)造的宋代文明,因此程民生教授在《汴京文明對南宋杭州的影響》一文中就深刻分析了汴京文明在南宋杭州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北宋與南宋有著密不可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不但在文化文明的延續(xù)上一脈相連,對外交流方面也有相似的做法。
隨著研究者數(shù)量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我們從中看到宋代文化交流的同時,也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些研究越來越接近于宋陵文化在國外的發(fā)展和評析研究,像安淑珍在《北宋中日僧侶的文化交流》一文中曾描述北宋文化交流的真實狀況。諸多資料證明,南宋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也保持了文化的交流和輸出,曾向周圍的國家互換留學生,相互學習國家間的禮儀文化等。諸如此類的資料還有很多等待我們?nèi)ネ诰蚝脱芯?,當然文化是可以傳承和相互學習的,我們在文化輸出的同時,便會引起國外研究學者的關注,也為宋陵文化在國外發(fā)展與評析的研究提供更多史料。
外國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一直很是熱衷,甚至有一部分學者對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國家的研究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們一度認為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度,而歷史上中國的各個朝代更是對他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而宋代作為我國悠悠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創(chuàng)造的文化和文明,它曾經(jīng)影響世界的繁榮,更是國外諸多學者關注和研究的對象。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國外的學者對宋代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對宋代文明、宋陵文化有興趣的學者,如,美國學者約書亞· 科蘭茨克(Joshua Kurlantzick)在《魅力攻勢——看中國的軟實力如何改變世界》中展示了很多有關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xiàn)實的資料,并且對此進行了十分詳細的解釋,還從各方面進行了比較,可以說多渠道闡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怎樣走向世界舞臺的。另外,李榮南(Jung-Nam Lee)在《China’s Soft Power in East Asia:An Estimation Based On the Outcome of Surveys of Six Countries》中談到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不僅僅限于汲取中國古人的智慧,應該開闊視野,努力加強人文素養(yǎng),加大與國際間的交流等,以此來尋求多渠道的提高。再有,約瑟夫· 奈(Joseph S.Nye)在《China and Soft Power》中也說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力已經(jīng)被運用到了很多地方,包括政治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中國人其實對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理解得很透徹了。Gordon Houlden與Heather Schmidt在《Rethinking Chinas Soft Power》中則更加清楚地說中國的文化影響力正在越來越大地發(fā)揮作用,它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世界,每時每刻都在向全球證明它的存在和價值。正如美國學者Robert Albro在《The Disjunction of Image and Word in US and Chinese Soft Power Projection》中曾分析過的一樣,中國文化的形象標志在提高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中的作用,特別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日本部分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更是從未止步,宋代也就進入了他們的研究視野,如日本學者谷山正道的《陵墓の「隍水」利用と周辺村落―明治· 大正期「奈良行政文書」の刻と紹介》,天理大學學報;平井幸弘,佐藤滋,古川尚彬· 川原晉,田中滋夫,共同編著的《トナム中部グエン朝歴代皇帝陵における伝統(tǒng)的水利システムの再生》;佐藤直木的《津田三省堂宋朝體の魅力―デジタル復刻による再評価》;山崎黨士的《宋朝の朝貢と貿(mào)易》等,從各方面對宋代的歷史進行研究和分析,其中不少涉及到宋代皇家的陵墓,這對我們了解宋陵文化在國外的發(fā)展和評析有直接的借鑒作用。
國內(nèi)研究宋陵的學者讓人們重新重視起趙宋王朝,也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對宋代盛世的探究欲望。南北宋陵從堪輿選址和采用“五音姓利”的布局設計到等級森嚴的喪葬禮儀等,不僅代表著一種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宋代文化的優(yōu)越,更具有無法估量的文物價值,特別是傳承的“孝莫重乎喪”的傳統(tǒng)思想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無疑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般的存在。國內(nèi)對于宋陵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普及古代陵墓相關知識,有利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深人們內(nèi)部認同,有利于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根基加固筑牢[4]。
宋代陵墓研究不僅為國內(nèi)學者開辟了一處研究領域,更讓諸多國際學者看到了中國的古代陵墓研究,看到了中國古代陵墓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意義,看到了中國歷史的另一種真實地呈現(xiàn)方式,也引起越來越多的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特別是文化興盛的宋代。美國學者費正清認為,“北宋與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文化的繁榮、經(jīng)濟的興盛、科技的先進等都引得國外學者對宋代的研究不斷加深。不管是當時的民間交流,還是王朝與王朝之間的聯(lián)系都使得彼此在物質(zhì)、精神、制度等諸多方面相互影響,都促進了民眾的生活生生不息。而現(xiàn)在,全球經(jīng)濟、文化等交流更加頻繁和深入,國與國之間更加密不可分,所以,研究宋陵文化,向優(yōu)秀古人學習經(jīng)驗,汲取智慧是積極有效的途徑,也會為更多的學者留下文化文明的研究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