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喆
中學生英才計劃旨在選拔一批品學兼優(yōu)、學有余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經過知名科學家的指導,激發(fā)他們的科學興趣,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樹立他們的科學志向,讓這些孩子在未來成為推動中國科技前進的重要力量。
選才拒絕“唯分數(shù)”,科研潛質成指標
我從2017年起開始擔任英才計劃導師。什么樣的學生才與英才計劃最契合?什么樣的學生才能在科研這條路上心無旁鷲地走下去?對我來說,在英才計劃選材的重要關卡——面試中,“選誰”是一道至關重要的選擇題。
為了找到“最契合”的好苗子,在面試之前,我會在英才計劃系統(tǒng)中認真閱讀學生的申請表、自薦材料和推薦信,努力從字里行間了解學生的科研志趣、能力和學業(yè)基礎情況;在面試過程中,主要通過問答過程判斷學生的科研潛質,以及他們對英才計劃的重視程度。我特別注重學生是否愿意投入時間參加英才計劃的活動,而不拘泥于學生平時的學習成績和測評名次。通過這種篩選,會篩掉一部分平時成績和測評得分高,但對英才計劃培養(yǎng)過程缺乏興趣的候選人,可最大限度避免在后續(xù)培養(yǎng)過程中學員出現(xiàn)“掉隊”或退出的問題。
每年從一開始的20多名同學進入面試環(huán)節(jié)到最終選擇的5~6名學員,這十幾個人的“減法”、“四進一”的淘汰率讓真正學有余力、有扎實的物理基礎、對英才計劃高度重視、能夠保證參加計劃安排的各項學術活動的學生脫穎而出。從培養(yǎng)效果看,這些當初從報名成績上看并不突出的學生,通過培養(yǎng),其能力提升十分明顯。2019年,我培養(yǎng)的6名學員中,有4人入圍英才論壇,2人在英才論壇上被評選為優(yōu)秀學員。
開展科研探索活動,尋找育才最佳模式
面試過關,只是英才計劃學員培養(yǎng)的第一步。接下來,怎樣讓這些“種子選手”的科研之路走得更扎實,是歷時近1年的培養(yǎng)中要做的工作。我認為,設定課題開展科研探索活動,是物理學科學員培養(yǎng)最有效的方式。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有很多實驗課題非常適合學員動手做,所以貫穿學員培養(yǎng)過程的應該是以實驗為主的課題研究工作。
在這個思路的引導下,我的培養(yǎng)工作重點放在英才計劃學員的科研課題選擇上??紤]到學員來自不同的高中,以及個人興趣、能力和投入時間存在差異,不宜在課題研究上采取分組合作研究模式,應盡量采用“一人一題”獨立研究的模式。
在學員開展研究前,我會在微信群里公布待選題目(數(shù)量多于當年學員數(shù)),由學生自主選擇,如果2名學員選擇了同一課題,則可以組成小組開展研究。在此過程中,我注意調動和發(fā)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允許學員自主設置課題,在優(yōu)先考慮學員個性化要求后,再依托課題組的學術研究方向和科研項目設置課題。這種結合課題組的研究方向、儀器設備狀況及項目需求的課題,優(yōu)點是具有比較成熟并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可以完整地付諸實施,有把握最終取得一定的成果,學員也能從中得到充分的鍛煉;缺點是難度偏大,有可能挫傷學員的興趣和積極性。
為了更充分地調動英才學員的積極性,在培養(yǎng)工作開始之初,我會通過面對面談話、QQ交談等方式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主動提出科學問題。這一做法讓部分學生開啟了研究課題的“第一步”。當學員對某一個方向或領域抱有濃厚的興趣時,作為導師我會對他們的個人科研志趣及時作出回應。
因地制宜,為英才學員定制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
自擔任英才計劃導師以來,根據(jù)學員實際情況,安排了豐富多樣的活動。我主張首先用好英才計劃自帶的資源,每年都會動員學員積極參加中國科協(xié)組織的冬令營、夏令營及英才論壇活動,以免他們錯過這些聆聽學術大咖分享、走進大學校園、與各地英才學員溝通交流、擴大眼界的好機會,并明確告知參加活動發(fā)生的交通差旅費由英才計劃經費報銷,減輕學員及家長的經濟負擔,讓學員心無旁鷲地追逐夢想。
對于英才學員而言,假期是他們“充電”的好時機,我努力把握這個時間窗口,將實驗室參觀、聆聽學術報告或科普講座盡量安排在假期。每年寒假的師生見面會一結束,我會在次日帶領學員參觀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物理學科的各個實驗室,讓學員現(xiàn)場了解現(xiàn)代化科研儀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隨后,我會協(xié)調其他導師,安排一系列的學術報告,讓學員了解微納光子學、極端條件物理、超快光學和新能源材料物理與技術等前沿方向,感受科研氛圍。此外,我還通過“生活中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與思考”科普講座,讓學員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引導他們對這些現(xiàn)象產生的原理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當有專家學者周末來校講學時,我也會動員學生前去聆聽學術報告,為他們提供更多接觸學術前沿、領略大師風采的機會。受新冠疫情影響,學生入校的科研活動受到了較大的影響,我就把英才計劃活動搬到線上,安排更多的線上講座和討論,并組織學生觀摩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CUPT)的省級和賽區(qū)級線上比賽。
同為人才培養(yǎng),指導英才學員與指導本科生、研究生或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組的學生有著顯著的不同。英才學員多為高一、高二的學生,自身課業(yè)壓力很大,從家往返大學校園路途也比較遙遠,沒有連續(xù)的大段科研時間可供使用。鑒于這些原因,為了讓學員平時就能做些研究,我采取了布置“家庭作業(yè)”、居家進行物理現(xiàn)象觀察和測試的模式,并指導學生使用Phyphox等APP,進行定量測量。這種居家研究看似普通,背后卻有獨特的科研價值。比如,每年春節(jié),我會要求學員觀察緩凍柿子、煮餃子燒水、煙花等現(xiàn)象,或用手機軟件測量給容器注水過程中音調的改變等現(xiàn)象,通過這些觀測,進行定性和半定量的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指導英才學員,要到位但不越位
怎樣對英才學員進行指導?我總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主要包括與學員面對面談話交流、直接進行實驗及數(shù)據(jù)分析指導、安排指導團隊其他成員對學員進行指導等。通過導師和學員間一對一的交流,能夠及時解答學員的問題和困惑,并了解學員的興趣愛好、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況,盡早發(fā)現(xiàn)學員認知方面出現(xiàn)的問題并予以糾正,為學員提供發(fā)展方向甚至升學目標方面的建議,有時還要調解個別學員與家長出現(xiàn)的矛盾。同時,只要條件允許,我就會安排有意愿的學員進入校園開展實驗,手把手地教他們使用工具、設備和軟件,進行實驗觀測和數(shù)據(jù)處理。對于學員主動提出的一些設想和研究課題,會認真幫其分析可行性,利用自己的經驗指導他們完善研究方案。整個研究工作導師需要全程參與,雖然要投入較多的精力和時間,但培養(yǎng)效果是最好的,師生都有成就感。此外,我也會指導團隊其他成員(青年教師和博士生)協(xié)助培養(yǎng)學員。事實上,對于來自課題組常規(guī)的學術方向及項目的課題,我認為完全可以由最熟悉這一方向的教師或研究生指導學員開展實驗和數(shù)據(jù)分析工作,同樣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總之,在指導英才學員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中學生的特點,既把工作做到位,又不越位,不能代替學生做實驗和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