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斗拱
在20世紀之前,世界上的建筑基本是磚石結構的,除了我們已經熟悉的西方建筑,印度和伊斯蘭建筑也都是磚石結構的,只有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受中國影響的國家)建筑,千百年來一直以木結構為主,把木材的性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遠古時代,除了少數的特殊地區(qū),黃土高原上從未存在過森林,就是華北平原也少有森林。一個并不盛產木材的國度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木結構建筑的奇跡,這實在是一個歷史之謎。香港建筑師李允鉌在他的名著《華夏意匠》中有一段精彩的解答:木結構與磚石結構相比,各有優(yōu)點,但總的說來木結構形式的建筑在節(jié)省材料、勞動力和施工時間方面,比磚石結構形式的建筑要優(yōu)越得多。
斗拱是中國早期木結構建筑特有的語言。本來中國建筑外檐的柱廊也是由柱礎、柱身和柱頭組成的,因為要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的朽爛,柱礎往往是石質的。柱身往往也像希臘的石柱一樣向上略微收縮而具有“彈性”,甚至也像帕臺農神廟那樣向內微傾,糾正視覺偏差。但是再往上,在柱頭的部分,中國建筑漸漸擺脫了簡單的梁柱承托方式,創(chuàng)造了為東方所特有的形式——斗拱。
→ 意象點金 ←
斗拱在磚石結構形式的建筑中從不運用,在東方木結構形式的建筑中卻得到了普遍運用,它不僅支撐著梁枋和屋頂,也傳達出優(yōu)美的節(jié)奏。斗形的木塊與肘形的曲木在柱頭上層層疊加,在梁柱與屋檐間搭起緊密有力的“骨架”,把木柱強大的托力逐層向上傳遞、擴散,布滿上面每個需要支撐的點。與希臘柱式相比,斗拱是晚熟的建筑語言,一直到盛唐才走向成熟,那時候它就像多立克柱式那么古樸、雄渾、率真。由于唐代建筑房基低矮、木柱粗短、屋頂平緩,碩大的斗拱占據了建筑最顯眼的位置,把建筑結構的“筋骨”毫無遮攔地展露出來,那真是把木材的性能發(fā)揮到了極致,無意于雕飾的斗拱卻成為東方建筑藝術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