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振中
第50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10.51億;作為網民主力軍的學生,有相當部分將明星、網紅、游戲玩家等視為崇拜的對象。
雖然崇拜偶像亦如圖騰在人類社會由來已久,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然而,如今狹義上的偶像群體,卻越來越盲目地指向娛樂圈、游戲圈。
客觀地講,偶像流行是一種具有正反兩面功能的社會現(xiàn)象。正面偶像能夠給予“粉絲”積極引導和正向激勵作用,如投身社會公益、勵志積極奮斗。但部分偶像的虛假人設、塌房事件,導致政府、社會、家庭都非常擔憂“顏值即正義”“掙錢是王道”等思想會沉渣泛起,推波助瀾未成年人形成錯誤的價值觀。
面對我們建設創(chuàng)新型強國的宏偉目標,樹立能夠提供強勁源動力的、充滿正能量的全民科學家偶像,廣泛和深入傳播科技和科學家的故事,應當成為一個國家、民族的驕傲和社會的重要關切。
有研究表明,科學偶像故事傳播能夠對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未來成長道路產生顯著良性影響。很多科學才俊都是從科普書中感受到了科學家的魅力和宇宙的奇妙,進而走進科學的殿堂。
但是,有關科學與科學家的新聞報道關注熱度始終不高。例如,上海在9月29日揭曉了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xié)會獎,閱讀該報道和轉發(fā)的人數(shù)屈指可數(shù),并且有多位讀者把一位獲獎科學家錯認為籃球明星喬丹。打造全民科學家偶像的道路依然漫長和艱難。
加強科學資料搜集的系統(tǒng)性、整合性。中國有句古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何讓科學家的故事能感人、能勵志,還需要系統(tǒng)地進行相關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就上海而言,除了黃道婆、徐光啟等具有上海地域屬性的科學家,還應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中發(fā)掘與上海有交集、有故事的世界級科學家,在上海的科創(chuàng)文化建設中,形成更加豐富多彩的、有血有肉的科學家故事。
增強科學家故事傳播的趣味性、廣泛性。科學并非大眾刻板印象中那樣的枯燥乏味。一如當今短視頻傳播中的“無窮小亮的科普日?!薄斑@不科學啊”等網紅科普賬號,短小精悍、趣味橫生的科學知識讓很多人從中發(fā)現(xiàn)科學之美,而且普通老百姓既能看得懂也能聽得明白。我們需要傳遞的是“科學是一件很有趣、很酷的事情”,還要讓大家意識到“科學家是一個很榮耀的職業(yè)”。
增強科普宣傳方式的多樣性、年代性。據(jù)一項“我的科學偶像”調查中,得到提名最多的兩位偶像都是虛構人物——《生活大爆炸》的Sheldon Cooper和《名偵探柯南》的灰原哀?;蛟S我們還可以順勢而為,利用虛擬科學偶像的完美屬性,進行電視、廣播、報紙、雜志、電影、網絡、游戲等全覆蓋式的科學知識宣傳,打造屬于本土的科學流行元素、科學聯(lián)名潮品、科學形象標桿。
增加科學知識價值報道,形成尊重人才和知識的良好氛圍??茖W研究常常需要定力、靜心與專注,讓科學家成為偶像并非需要如飯圈文化般的“應援”與“打榜”,但是“科學家通常收入平平”已是太多人對他們認知的標簽。在此次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xié)會獎上,中國獎勵金額最高的科技獎誕生——1000萬人民幣的科學大獎。雖然這無法與明星動輒上億的年收入相比,但已足夠彰顯國家和社會對科學家的重視和關愛。我們期待未來像科協(xié)獎這類高水平科學大獎會舉辦得更多、開展得更廣泛,相信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會感受到并從內心尊重科學的力量與價值。
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年的一項對北京中小學生偶像情況的最新調查中,科學家以28.1%的投票率位居榜首,釋放了一道積極轉變的閃亮信號。
我們知道科學研究要出成果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技術突破要成爆發(fā)之勢亦不可能輕易獲得,全民科學偶像的形成自然也無法一蹴而就。但我們相信量變終將引起質變,只要久久為功,擼起袖子加油干,百姓喜聞樂見的全民科學偶像定會在不遠的掌聲和鮮花中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