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潮
在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中,有如下的片段:
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著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次。岸英是毛澤東最心愛的長子,在他身上傾注了無限的父愛。當年,地下黨的同志們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邊。后來岸英去蘇聯(lián)留學,回國后毛澤東又親自把愛子送到農村鍛煉。那一次次的分離,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邊來了嗎?這次怎么會……“岸英!岸英!”毛澤東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于親人的生離死別,莫過于白發(fā)人送別黑發(fā)人。毛主席是我們新中國的偉大領袖,也是一位普通的父親。課文這一片段描寫的是毛主席收到自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戰(zhàn)場上犧牲的電報后萬分悲痛的情景。通過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細致描寫,表現(xiàn)了毛主席的內心世界。這些樸實無華而又生動形象的描寫,表現(xiàn)了毛主席既有著跟普通人一樣的喪子之痛,又有著偉大人物的寬廣胸懷,充分而真實地反映了毛主席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具有的為革命而犧牲一切的崇高品質和偉大精神。
在寫人的文章中,通過對事件中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進行細致描寫,不僅能夠充實文章的內容,而且能夠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突出人物的形象。
在閱讀寫人的文章時,只要能夠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就能體會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人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