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悅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梅花中學,江蘇 宿遷)
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要從聽、感、賞三個方面去提高,由于初中生年齡比較小,生活經(jīng)驗比較少,對事物分辨能力有限,對音樂的美丑和審美情趣還沒有系統(tǒng)地形成。筆者通過研究當前初中音樂教學在培養(yǎng)審美能力方面的問題,指出解決方案,希望對初中音樂教學有所幫助。
音樂課在教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因此,音樂課教學變成了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課堂模式一般是教師選擇樂譜試唱、學生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哼曲調、教師提問學生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并不嚴謹,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學習,學習興趣一般,學生很少能系統(tǒng)掌握不同形式的樂譜,無法展示音樂的魅力,身心健康得不到發(fā)展。
審美是音樂教學的靈魂,學生很容易被音樂的美感打動,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欣賞音樂的能力。當前,音樂教師對什么是審美并不了解,只是通過一些音樂作品讓學生感悟其中的道理,阻礙了學生的審美發(fā)展。教師沒有理解教學大綱,在教學中無法將音樂的各種要素和各種手段進行有效的結合,學生在欣賞時沒有做出相應的反應,無法感受和體驗音樂的旋律美,更像是在聽一首沒有意義的歌曲,無法將自己帶入情感意境中。
音樂作品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民歌、民間歌舞音樂、流行歌曲、戲曲音樂等,這些音樂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奏方法,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釋放,真實地將自己的想法通過音樂表達出來,增加同學之間的友誼。但是,當前初中音樂教學非藝術化的教學理念充斥在課堂中,音樂課變成與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相似的灌輸性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記住歌詞和樂譜成了教學重點,忽視對學生審美的理解,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音樂,在音樂欣賞中無法與別人達成情感共鳴,課堂效率不高。
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發(fā)展得如此迅速,隨之興起的手機、平板等電子產(chǎn)品越來越多,并且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學生想要了解外界的信息時,往往都需要通過手機的渠道獲取最新的信息。雖然初中生對外界事物的善惡對錯、是非好壞都有一定的判斷力,但是受人生閱歷和社會經(jīng)驗的限制,個人的興趣愛好和品位還沒有完全形成,很容易被外界不好的事物所影響。有的學生認為欣賞音樂教材上的傳統(tǒng)音樂是一種過時、跟不上時尚潮流的行為,這種情況如果持續(xù)很久就會導致學生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音樂文化失去學習和欣賞的興趣。
在目前的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初中階段的音樂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般來說,學校和教師都比較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心抓文化課的學習,對別的課程都比較忽視。很多學校在八年級或者九年級就已經(jīng)取消了音樂課,不只是學校和教師,大多數(shù)的家長也都認為音樂課影響了學習,應該取消音樂課。要想改變這種思維模式,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更新教學觀念、及時更新教學模式,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綜合素質,用優(yōu)質的音樂課堂體驗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音樂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新課程標準指出,藝術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教學,創(chuàng)新改革新的教育模式,不斷更新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的新平臺。
另外,教師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fā)展的教學理念為宗旨,提高學生自身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及學生家長都能夠意識到音樂教育給學生健康成長帶來的積極、正面的影響。
在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下,中小學的應試文化科目課程安排得都十分緊湊。除了文化課程,其他的藝術類科目安排得比較少,有的甚至沒有安排,就算是每周只有一節(jié)課,也經(jīng)常會被其他的科目占用。音樂教師在短暫的教學時間內無法將音樂課程的內容全面、詳細地傳授給學生,學生自然不能將音樂學科的學習放在心上。長此以往,音樂學習就逐漸被遺忘和淡化,無法帶動學生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的體驗中,自然無法實現(xiàn)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所以音樂課越來越得不到學校、教師及學生的關注。
教師可以將一些語文學習中常用的方法用于音樂教學中,如創(chuàng)設一定的音樂場景,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學生主動學習,讓他們在學習音樂中慢慢地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音樂情景化可以讓學生通過音樂的熏陶再加上課堂音樂的創(chuàng)設,學生從心靈層面去感受音樂的旋律美,親身體驗音樂帶來的樂趣,情感得到釋放,自己也會主動地欣賞音樂,音樂學習成了主動的探究過程,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學會了更多處理問題的方法。
比如,在欣賞《翻身農(nóng)奴把歌唱》這部作品時,教師可以首先用多媒體將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講給學生,讓學生知道作者的偉大之處,對作品有了基礎的審美,然后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作品,讓學生閉上眼睛,并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自己哼唱出來,在哼唱中學生會體會到這樣的畫面:“雄鷹在展翅飛翔,高原上一望無際,毛主席帶領大家度過了貧苦生活,農(nóng)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們高興地唱起幸福的歌曲?!痹谛蕾p中高原的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頭腦中,音樂讓他們心曠神怡,使他們不僅體會到歌詞的旋律美,也讓自己具有了音樂的感知審美能力。
要從簡單的音樂作品開始教學生懂得如何去欣賞,讓他們自己逐漸學會跟著音樂的節(jié)奏進行化拍、打節(jié)奏和哼曲調,要讓學生跟著音樂作品一邊聽音樂、一邊哼音樂,進行反復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在音樂課上通過自己的哼唱和識譜,結合自己對音樂的感悟,適當展開想象,聯(lián)系日常生活,感受音樂的魅力。比如,在欣賞《保衛(wèi)黃河》時,教師合理安排學生進行小組演示,讓小組的學生采用化拍、跺腳的方式進行模仿,體現(xiàn)出身臨其境的感覺,并隨著歌曲的起伏,自己的聲音和化拍動作也跟著變化,從而滿足作品的節(jié)奏感。因此,學生通過音樂本身和自己的動作就能體會到旋律美和意境美,對音樂有很高的審美能力。
音樂教學不僅僅是音樂的欣賞,教師要努力把音樂融入歌唱和樂器演奏中,讓音樂教學范圍更加廣泛,讓學生學到各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從而增加他們的音樂審美范圍。比如,在讓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時,可以配合小提琴、二胡或者鋼琴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這些樂器的用法,不同樂器演奏出不同旋律的歌曲曲調,學生會沉浸在快樂中。
新教育改革要求學生要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對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長需要深刻意識到音樂藝術的熏陶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正面影響,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尊重和鼓勵孩子對藝術的欣賞和追求。教師需要避免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手段,盡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學生可以接受的音樂作品進行鑒賞和區(qū)別分析,把學生接觸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具體的作品分析中,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對音樂作品的藝術分析能力。其次,學校也要重視音樂課程教育的重要性,普及音樂教育的積極作用以及審美功能。改變教師對音樂課的片面認識,關注音樂課程教育對學生培養(yǎng)健全、完整的心理素質的重要性,這有利于在初中音樂課程教育中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最重要的是,音樂教師在教學時,要按照實際樂曲中所要表達的風格特點和有效的情感,對學生的音樂欣賞和學習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對音樂藝術有一個完整且具體的印象。進而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開拓學生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根據(jù)音樂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內容,需要將音樂的審美功能作為基本的核心理念,將其貫穿在音樂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美好的情操和健康完整的人格品質。在音樂課的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充分地挖掘隱藏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加以提煉和概括,強化審美教育的培養(yǎng)。比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音樂律動中,感受音樂的速度;讓學生學習打擊樂,去感悟音樂中的節(jié)奏。這些都可以擴大學生的審美知識面,增加學生對審美的深層次認知和分辨能力,加深對美育的理解和分析。
音樂審美教育是初中音樂教學的重點,教師應該采取各種方法,豐富課堂授課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開闊自己的視野,形成獨特的音樂情趣,讓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yǎng)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審美教育是貫穿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角度,作為學校和教師,要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正確指導學生學習和享受。只有通過音樂審美的健康教育,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現(xiàn)代教育需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以審美為教育核心的理念,合理運用各種技能和相應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