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晨 許丹丹 尚一楠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電圖室 鄭州 45001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n, AMI)主要為左心室病變,患者多表現(xiàn)為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具有極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對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1]。對于此癥,目前臨床多采用靜脈溶栓治療,雖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癥狀,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2]。相關研究指出,AMI患者病發(fā)后,其心電圖T波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主要由直立變成倒置、升支、降支對稱,對于心室復極敏感性較高,可有效反映患者的心室復極過程,在評價AMI病情中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3]。本研究為進一步探討心電圖T波動態(tài)變化監(jiān)測在AMI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隨機選擇我院80例患者病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于我院2019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中以整體樣本抽樣法抽取80例,回顧性分析其病歷資料,按照患者心電圖T波檢查情況,分為直立組(n=40)和倒置組(n=40)。直立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4.00±5.12)歲;體質量44~70 kg,平均體質量(57.00±6.21)kg;合并高血壓13例、糖尿病18例、其他9例。倒置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0~79歲,平均年齡(64.50±5.14)歲;體質量44~71 kg,平均體質量(57.50±6.19)kg;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18例、其他10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依據(jù)《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4],依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心肌標志物確診為AMI。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且經(jīng)冠脈造影檢查;具有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等;合并嚴重惡性腫瘤疾?。桓?、腎功能不全者;無法耐受心電圖檢查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1 常規(guī)治療
患者發(fā)病后,給予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硝酸酯類制劑等藥物,進行對癥治療。
1.3.2 心電圖監(jiān)測
由我院經(jīng)驗豐富、資歷較深的心內(nèi)科影像學醫(yī)師,對患者進行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檢查,應用動態(tài)心動圖機(美國迪姆DMS 300-4A)檢查患者T波情況,持續(xù)監(jiān)測24 h。確定AMI后,根據(jù)心電圖情況分為直立組與倒置組。
1.3.3 左室功能測定
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型號:Vivid FiVe)指導患者取左側臥位,對患者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LVESV)、左室舒張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水平進行測定,經(jīng)M型、二維超聲,選擇標準左室長軸切面,進行測量。
對比兩組LVESV、LVEDV、LVEF水平;統(tǒng)計心電圖T波3個月、6個月、9個月恢復直立患者的左室功能并對比,分析心電圖T波恢復直立時間與左室功能的相關性;對患者隨訪1年,統(tǒng)計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性采用Speraman相關性分析,多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方差分析法。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直立組LVESV、LVEDV低于倒置組,LVEF高于倒置組(表1,P<0.05)。
表1 左室功能比較
倒置組40例患者在不同時間心電圖T波恢復直立的左室功能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2,P<0.05);心電圖T波恢復直立時間與患者LVESV、LVEDV水平呈正相關關系(r=0.606、0.713,P<0.001),與LVEF水平呈反相關關系(r=-0.629,P<0.001)。
表2 不同時間心電圖T波恢復直立的左室功能
隨訪1年,與直立組相比,倒置組發(fā)生不良事件的風險更高(表3,P<0.05)。
表3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n(%)]
近些年來,AMI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嚴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此病病因復雜,多認為與動脈粥樣硬化、過度勞累等因素有關,若治療不及時則極易引起心律失常、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危及生命安全[5-6]。對于此癥,治療的關鍵之處在于改善冠狀動脈血供、增加心肌再灌注量,靜脈溶栓治療為治療此癥的有效方法,可解除AMI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血流速度,從而減少心肌壞死的數(shù)目,使梗死面積縮小[7-8]。但此種治療方法易延長患者心肌復極,使T波振幅、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形成T波倒置,引起不良事件[9]。因此,對患者心電圖T波動態(tài)變化進行監(jiān)測,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心電圖是心血管疾病常用的檢查方法,具有無創(chuàng)、價格低廉、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且通過對患者心電圖相關指標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有助于對患者心肌梗死累及的范圍、血管分布情況進行正確診斷,對于制定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10]。吳榮榮等[11]研究指出,AMI所導致的QT間期延長與患者預后、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具有明顯的相關性。通過對患者進行冠脈造影檢查,發(fā)現(xiàn)靜脈溶栓之后1 d,AMI患者的心功能恢復情況良好,且其心肌缺血改善的主要標志為,其梗死部位得到心電圖T波呈倒置的現(xiàn)象[12]。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患者進行再灌注治療后,早期易發(fā)生T波倒置,并且肌酸激酶的峰值越低LVEF水平隨之越高,患者梗死面積亦越小,心功能恢復情況越佳[13]。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兩組患者LVESV、LVEDV、LVEF左室功能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直立組的LVESV、LVEDV更低,LVEF更高(P<0.05),數(shù)據(jù)進一步提示T波變化對于AMI患者的心功能會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心電圖T波恢復直立時間的左室功能也有明顯差異,且與患者LVESV、LVEDV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與LVEF水平呈反相關關系。LVESV、LVEDV、LVEF可客觀、準確地反映患者左室功能狀況,對患者進行心電圖T波實時監(jiān)測,對于評價患者左室功能、心肌再灌注的情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隨訪1年,與直立組相比,倒置組發(fā)生不良事件的風險更高(P<0.05),表明患者心電圖T波表現(xiàn)為倒置發(fā)生不良事件的風險更高。
綜上所述,心電圖T波動態(tài)變化與AMI患者左室功能具有緊密的關系,對AMI患者采用心電圖T波監(jiān)測具有重要作用,為評價患者病情、預后提供可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