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琦
(蘇州市相城區(qū)黃橋中心幼兒園,江蘇 蘇州)
幼兒園階段是啟發(fā)幼兒思維的重要教育引導階段,在幼兒園活動的實踐中能夠發(fā)現(xiàn),游戲化的課程所帶來的活動效果是最好的,能夠結合游戲的方式激發(fā)幼兒對知識、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幼兒園的活動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地利用游戲化課程的活動方式,對幼兒的自主學習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
在游戲化課程中,通過游戲的方式能夠讓幼兒主動接受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感受,在游戲中借助問題的引導,來幫助幼兒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思考與探究之中,讓幼兒在游戲中不斷地突破,并在游戲中享受學習的快樂。而游戲化課程的設計,并不僅僅是通過游戲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而是要以游戲為載體,將活動的理念與方法融入其中,更好地發(fā)揮游戲?qū)τ變核季S與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
所謂幼兒課程組織的游戲化,就是指在幼兒活動實踐中,將一個完整的游戲活動引入活動中,使游戲化課程能夠得到有效的建設與開展。在游戲化的課程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借助游戲來開展活動,而且要將活動的任務、目標隱含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幼兒在游戲中對一些抽象的知識、概念等有更加直觀的理解,從而在一個完整的游戲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與感知,讓幼兒在游戲中進行自主摸索與探究,獲得更多的認知。
例如,在游戲的設計中,教師引導幼兒對相關事物“對與錯”的判別中,就要在整個課程中有效地與游戲相互結合。首先,教師要為幼兒設計一個“對”和“錯”的趣味表情,或者是能夠體現(xiàn)“對”和“錯”的背景音樂,來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有效地結合游戲化的內(nèi)容。在這個游戲?qū)嵤┑倪^程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幼兒開放性思維的引導,也就是對于“對”和“錯”這兩個概念的認識不能夠過于絕對,也不能夠設置規(guī)則來規(guī)定游戲中“對”與“錯”的認識,而是能夠通過游戲活動中幼兒的行為、語言、思考等方面來引導幼兒判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才能夠真正幫助幼兒提升認知能力。
在傳統(tǒng)的游戲化課程的活動中,可能大多數(shù)教師注重的是在游戲最后幼兒所收獲的知識、技巧,注重的是活動任務的完成情況,卻忽視了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的提升與培養(yǎng),其實游戲過程才是對幼兒成長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因此,在幼兒園游戲化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以幼兒怎么玩為重點,而不僅僅是最后得到了什么為重點。
例如,在游戲化課程的活動設計中,教師應注重集體游戲的設計與實施,在開展全面的集體游戲活動中,以幼兒的情感體驗以及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作為幼兒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衡量標準。如在“找朋友”的集體游戲設計中,游戲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幼兒能夠在游戲中認識別的小朋友,并能夠通過良好的交流方式、行為方式去交朋友。這個游戲并不是注重幼兒在最后能交多少朋友,而在于游戲過程中幼兒是怎么去“交朋友”的,是通過什么樣的語言、行為來獲得對方好感的,并能夠使對方愿意、主動去成為幼兒的朋友。在這個游戲中,教師能夠以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來衡量幼兒的收獲與成長,將傳統(tǒng)的注重游戲結果逐漸轉(zhuǎn)化為注重游戲的過程,注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為了達到結果而使用的方法和思維。
在傳統(tǒng)的游戲化活動課程中,幼兒一般都是以“接受游戲?qū)W習”的狀態(tài)去進行游戲的,這并不是最有效的游戲活動引導的方式,最好的狀態(tài)是能夠以游戲來有效吸引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讓幼兒能夠在游戲中真正體現(xiàn)出主體地位,教師則是作為游戲的指導者來進行活動的引導,使幼兒能夠主動融入游戲,并有效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情境游戲的設計中,教師不能在游戲中一直對幼兒指導如何去做、下一步該如何去做,這會使幼兒在游戲中永遠都跟著教師的思維與指導走,而沒有自主思維。因此,對于情境化游戲的設計,教師應該引導幼兒進行角色的感知、挑選,而游戲的過程,則能夠引導幼兒以自己的認知與想象能力作為出發(fā)點,促進游戲中對話、行為的發(fā)展,有效地激發(fā)幼兒在游戲中的主動性、自主性,有效培養(yǎng)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思維與能力。
總而言之,在幼兒自主學習的活動實踐中,教師應該有效地利用游戲化課程,為幼兒設計出更適合幼兒學習、接受能力范圍內(nèi)的游戲活動方式,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思維,在游戲中逐漸提升幼兒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幫助幼兒更好地實現(xiàn)自主學習,同時也能夠為幼兒的成長奠定重要的、堅實的發(fā)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