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妍
(中國外文局西歐與非洲傳播中心 北京 100037)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即“一帶一路”。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席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發(fā)展大勢,推動中國和世界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作出的重大決策[1],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擘畫了中國方案。9年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深化,有力有效增進了共建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截至2022年7月底,中國已與149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遍布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和主要國際組織,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越來越大,合作質量越來越高,發(fā)展前景越來越好。
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fā)展的愿望,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促進世界經濟繁榮與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為增進共建國家人民福祉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了廣受國際社會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更屬于世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如何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傳播好“一帶一路”聲音,成為我國對外傳播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探析共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的多元化路徑,對提高共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質效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首先要把握好“講什么”的問題。共建“一帶一路” 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為指引,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以高標準、可持續(xù)、惠民生為目標,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貢獻不僅體現(xiàn)在基礎設施“硬聯(lián)通”,還體現(xiàn)在規(guī)則標準“軟聯(lián)通”,更體現(xiàn)在共建國家人民“心相通”。共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重點就是通過議題設置多元化,從宏觀到微觀,從硬件到軟件,從基礎設施到民心相通,把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就和貢獻講清講好,展現(xiàn)新時代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增進國際社會的認識與理解。
(一)深入宣傳闡釋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內涵和重大意義。共建“一帶一路”根植歷史,面向未來,繼承和弘揚絲綢之路精神,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是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chuàng)新之路、文明之路。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fā)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承載的是世界各國人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殷切期盼與希望。共建“一帶一路”對世界和中國意義重大。對世界而言,共建“一帶一路”順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大勢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演變規(guī)律,支持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推行自由貿易和投資,為深化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道路,為世界經濟復蘇發(fā)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此外,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作出了新的貢獻。對中國自身來講,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了中國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合作,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lián)互通,歡迎所有感興趣的國家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對外講清楚共建“一帶一路”的豐富內涵和開放合作的特征,能夠增進國際社會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認識和理解,促進更多國家加入進來。
(二)結合共建“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和重點民生項目,充分宣介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進展和成效,有力促進當?shù)亟洕l(fā)展和民生改善。共建“一帶一路”基本形成“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lián)互通架構,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推動沿線國家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比如,中老鐵路于2021年12月3日全線通車運營,大大提高貨物運力,進一步促進雙方貿易往來,助力老撾經濟發(fā)展;縮短了中老旅行時間,使兩國人員流動更加便捷,為兩國人民帶來切切實實的福祉。中老鐵路的建成還加速了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推動了中國標準“走出去”,對中國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再比如,中歐班列開辟了亞歐陸路運輸新通道,有效促進了中歐之間的貿易往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中歐班列成為疫情之下助力國際貿易的“鋼鐵駝隊”,有力保障國際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為全球經濟增添了新動能。這些故事是共建“一帶一路”造福各方的生動案例,展現(xiàn)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深化“五通”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反映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光明前景,是共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中應該把握的重要議題。
(三)針對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新形勢,宣介健康、綠色、數(shù)字、創(chuàng)新等合作新領域新亮點。2021年11月,習近平主席出席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環(huán)境日趨復雜,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新形勢,穩(wěn)步拓展健康、綠色、數(shù)字、創(chuàng)新等新領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長點。[3]中國與共建國家不斷拓展合作新空間,在創(chuàng)新、綠色、數(shù)字、健康等領域合作取得積極進展,“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數(shù)字絲綢之路”“創(chuàng)新絲綢之路”成為共建“一帶一路”新亮點。對外傳播要深入挖掘共建“一帶一路”的“新”故事,加強對新領域新合作的對外報道,宣介共建“一帶一路”的強大生機活力。
(四)生動講述共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故事,不斷夯實共建“一帶一路”民意基礎。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wěn)致遠的基石。9年來,共建國家不斷深化文化、教育、旅游、公共外交等領域的務實合作,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形成了多元互助、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增進了共建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尊重和信任。例如,中國與共建國家共同舉辦文化年、旅游年,成立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jié)、圖書館和美術館聯(lián)盟;開展了“孔子課堂”“魯班工坊”等教育合作,為共建國家青年提供語言文化和職業(yè)技能培訓;實施了“絲路一家親”行動,在共建國家開展了許多民生合作項目,增進了共建國家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19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fā)表主旨演講時指出,未來5年,中國“將持續(xù)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舉辦‘一帶一路’青年創(chuàng)意和遺產論壇、青年學生‘漢語橋’夏令營等活動”。[4]共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合作亮點紛呈,涌現(xiàn)出大量生動鮮活的故事,值得被世界聽見。對外傳播要講好這些豐富多彩的故事,不斷夯實共建“一帶一路”民意基礎,筑牢社會根基。
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除了要明確講什么內容之外,還需要解決“誰來講”的問題。單一的傳播主體會造成傳播效果和傳播范圍的局限,而多元主體則能夠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獨特的信息,滿足不同受眾的關注重點,提升對外傳播效果。對外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應采用更多元化的傳播主體,有效調動各方面資源力量,增強對外發(fā)聲能力。
(一)新聞媒體充分發(fā)揮作用。媒體在傳播信息、增進互信、凝聚共識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離不開媒體的積極參與。對于中國媒體而言,可結合各自特點開設專題、專欄、專版,圍繞共建“一帶一路”重點議題和典型故事策劃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制作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新媒體產品,加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對外宣介。借助“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lián)盟、“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等“一帶一路”新聞合作機制,深化與國外主流媒體的交流合作,共同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二)政府部門加大權威信息供給。政府部門通過新聞發(fā)布會、吹風會、記者見面會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釋放共建“一帶一路”權威信息,回應外界關切。辦好“中國一帶一路網(wǎng)”門戶網(wǎng)站,及時發(fā)布權威信息,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信息服務,展示共建“一帶一路”新進展新成效。
(三)智庫加強研究與合作。智庫充分發(fā)揮研究優(yōu)勢、平臺優(yōu)勢和人脈優(yōu)勢,加強“一帶一路”學理研究,撰寫一批有影響、有分量的學術成果。高層次專家積極利用媒體和國際論壇活動對外發(fā)聲,闡釋共建“一帶一路”的內涵、意義和貢獻。借助“一帶一路”國際智庫合作委員會、“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lián)盟等平臺,加強與國外知名智庫合作,聯(lián)合開展課題研究,發(fā)布學術報告,并邀請外國智庫專家來華參觀訪問,加強溝通、促進共識。
(四)駐外機構和人員積極發(fā)聲。駐外使領館圍繞駐在國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關注點,通過接受采訪、撰寫文章、舉辦研討會等形式主動發(fā)聲開展引導,加強正面宣介,推動合作共贏理念深入人心?!白叱鋈ァ逼髽I(yè)加強與駐在國政府部門、媒體、普通民眾等聯(lián)系溝通,以企業(yè)話語講述“一帶一路”故事。海外華人華僑和留學生發(fā)揮雙重語言文化優(yōu)勢、與當?shù)厣鐣疃热诤蟽?yōu)勢,借助華人社團、各類僑團在當?shù)刂髁魃鐣娜嗣}和影響,宣傳好“一帶一路”倡議給共建國家?guī)ゾ薮蟀l(fā)展機遇,給當?shù)孛癖妿崒嵲谠诘暮锰?,助力“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建設。
此外,還可發(fā)揮高校、民間機構等作用,積極推動外國政要、媒體記者、智庫專家、非政府組織負責人、企業(yè)家、在華外國人等外國人士共同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擴大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影響力。
對外傳播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還應重視傳播渠道平臺的選擇與運用。有限渠道和單一場景是制約國際傳播直面更多受眾的主要因素。國際傳播渠道不應局限于大眾所熟知的若干媒介,而應擴展至一切信息載體和出口。應把多元化作為渠道布局的核心理念,綜合運用各類具有廣闊前景的傳播方式,推進全向度國際傳播矩陣建設。[6]
(一)更好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做好共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當前,“兩微”“兩端”加運營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模式,逐漸成為新形勢下國際傳播的主陣地。[7]做好共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除傳統(tǒng)報道方式外,還要充分發(fā)揮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重要作用,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趨勢,更好利用“兩微”“兩端”和社交媒體平臺。媒體、政府部門、駐外使領館、企業(yè)駐外機構等在海外社交媒體開設賬號,把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作為對外傳播的重要內容,讓合作共贏的力量直抵人心。
(二)打造具有海外影響力的渠道平臺。面向海外建設運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新媒體渠道平臺,拓展各具特色的新媒體應用,吸引海外用戶入駐、使用和互動,打造具有顯著中國標識、定位準確、內容豐富、覆蓋廣泛的多語種網(wǎng)絡平臺。針對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進行精準傳播,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故事的分眾化表達,增強對外傳播親和力和實效性。
(三)與海外具有影響力的渠道方進行合作傳播。通過投稿撰稿、稿件定制、稿件互換、合作供版、開設欄目、順帶發(fā)行、專線傳輸、聯(lián)合采制等形式,與海外具有影響力的渠道方共同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以合作方渠道作為內容發(fā)布平臺,更好實現(xiàn)本土化傳播。[8]例如,可在海外樓宇數(shù)字媒體上投放共建“一帶一路”相關報道,增進當?shù)厥鼙妼步ā耙粠б宦贰钡恼J識與理解。
(四)以文化學術活動和出版物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圍繞共建“一帶一路”,舉辦國際會議、國際展覽、演出表演等活動,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影響力。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版合作體等合作機制,譯介出版重點出版物,對外講好共建“一帶一路”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