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樂,王志國,王鳳云(通信作者)
(1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科 內蒙古 包頭 014010)
(2包頭市昆都侖區(qū)醫(yī)院超聲科 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腰背肌筋膜炎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在臨床上有著比較高的發(fā)病率,病情極易反復發(fā)作,給治療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中醫(yī)將該病歸屬于“筋痹”范疇之內,認為疾病發(fā)生后會導致局部組織粘連,出現(xiàn)活動受限等情況,同時,在不同因素的刺激下,還會形成激痛點[1]。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逐漸發(fā)展與完善,小針刀閉合治療技術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此種治療方式具有方便、快捷、價錢低等優(yōu)勢,因此,成為目前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的主要方式。站在小針刀閉合手術的理論角度上來講,小針刀已經(jīng)成為腰背肌筋膜炎最為快捷的一種治療方式。并且因為小針刀治療費用比較低,所以,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被推廣[2]。但是,傳統(tǒng)小針刀治療模式極可能誤傷到神經(jīng)與肌腱組織,因此,各種血管損傷事故經(jīng)常發(fā)生,情況嚴重的還可能會導致肢體永久性失用,繼而影響到患者生理、心理狀態(tài)[3]。由此可見,傳統(tǒng)針刀治療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在臨床上應該尋找一種科學、精準的治療方式。肌骨超聲能夠清晰地顯示人體肌腱、肌肉等組織,在肌骨超聲的引導下進行針刀治療,能夠有效避免損傷血管與神經(jīng),提高臨床治療效果[4]?;诖耍疚闹嗅槍」浅暰珳室龑п樀动煼ㄖ委熝臣〗钅ぱ椎男Ч归_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78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51.74±4.43)歲;病程6~12個月,平均病程(8.47±0.41)個月。研究組中男18例,女21例;年齡35~68歲,平均年齡(51.03±4.66)歲;病程7~12個月,平均病程(8.58±0.3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jīng)過臨床綜合檢查,確診為腰背肌筋膜炎;②年齡超過18周歲;③臨床資料完整者;④無感染、中毒患者;⑤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支氣管痙攣、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②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患者;③依從性較差患者;④合并腫瘤以及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⑤結核類傳染性疾病患者;⑥局部存在膿腫患者;⑦血流動力學異?;颊摺?/p>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針刀方式進行治療,協(xié)助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對局部進行消毒,隨后實施麻醉,嚴格執(zhí)行針刀四步法實施治療:先縱向實施3~4刀,隨后橫向剝離4刀,感覺刀下有松動感時,則為松懈成功,退出針刀,用棉花按壓住創(chuàng)口,保證針孔部位的干燥。兩天之后進行接下來的治療。如果患者及組織出現(xiàn)了撕裂傷,則需要停止針刀治療;如果患者局部發(fā)生了腫脹癥狀,依據(jù)血腫的具體情況進行消腫治療。
研究組:在肌骨超聲精準引導下進行針刀療法,選用我院HI VISION Ascendu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器,指導患者采取舒適的體位,并在探頭上涂抹適量的耦合劑,將探頭頻率調整為(5.0~12.0)MHz,在超聲的引導下明確患者機體組織的具體結構,并尋找患者病灶的具體位置。完成局部消毒與麻醉之后,將超聲探頭放在上面,避開患者的血管與神經(jīng),確定好針刀入路,遵照針刀四步法進針,即為定點、定向、加壓分離、刺入,在超聲引導下確定組織粘連松懈之后出針。
①對比兩組臨床療效,顯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有效:患者有輕微疼痛,輕度壓痛,肌肉僵硬癥狀有所緩解;無效:癥狀與體征未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疼痛評分: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周、2周、4周,應用簡式麥吉爾疼痛量表(MPQ)[5],其中包括疼痛分級指數(shù)(PRI)評分、視覺模擬評分(VAS),現(xiàn)時疼痛強度(PPI)評分,分數(shù)越低,疼痛癥狀越輕。③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周、2周、4周,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MBI)[6],分數(shù)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④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⑤舒適度評分:采用舒適狀況量表(GCQ)[7],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環(huán)境四個維度,總分30~129分,分數(shù)越高,舒適度越高。⑥患者滿意度,采用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后研究組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疼痛評分(,分)
表2 對比疼痛評分(,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2周 治療4周研究組 39 41.42±6.55 24.95±5.80 16.02±2.88 7.42±1.51對照組 39 41.25±5.43 30.52±3.65 23.56±6.45 15.96±3.22 t 0.1248 5.0759 6.6660 14.9958 P 0.9010 0.0000 0.0000 0.0000
治療后研究組疼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對比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
表3 對比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2周 治療4周研究組 39 32.05±4.63 58.89±7.90 71.02±14.06 86.04±20.02對照組 39 31.97±5.03 51.02±4.76 62.25±11.93 74.32±20.08 t 0.0731 5.3287 2.9702 2.5812 P 0.9419 0.0000 0.0040 0.0118
研究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對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n(%)]
研究組舒適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對比舒適度評分(,分)
表5 對比舒適度評分(,分)
組別 例數(shù) 生理 心理健康 環(huán)境 社會文化 總分研究組 39 13.25±1.22 33.25±3.2222.25±2.22 11.98±1.65 78.97±4.55對照組 39 10.03±0.29 28.55±1.2418.24±1.55 9.25±0.25 70.13±3.26 t 16.0359 8.5064 9.2491 10.2160 9.8629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研究組患者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對比患者滿意度[n(%)]
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是因為外傷、疲勞、風寒等原因所致的一種無菌性炎性反應,中醫(yī)將其歸屬于“筋痹”的范疇?!端貑枴らL刺節(jié)論》當中記載:“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名日筋痹”。氣血不足是該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中醫(yī)理論人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8]。在治療上主要以消通為主要原則,通過針刺治療能夠直接達到病灶之處,促使局部肌肉放松,最終達到疏通經(jīng)絡的目的。
在現(xiàn)代醫(yī)學當中認為,小針刀療法通過刺激患者的“激痛點”,來破壞已經(jīng)受損的神經(jīng),繼而緩解肌肉痙攣癥狀,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促使新鮮血液能夠達到疼痛的部位,刺激血小板分泌出生長素,能夠消除或抑制機體炎癥反應,繼而提高新陳代謝,對神經(jīng)體質的傳導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最終達到鎮(zhèn)痛的效果[9]。站在生物應力學的角度來講,軟組織長期處于痙攣狀態(tài)或沒有足夠的舒張運動,血管受到壓迫之后,就會導致局部微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其代謝產物堆積會刺激到周圍的末梢神經(jīng),繼而引起疼痛。而疼痛癥狀會導致患者的肌肉處于緊張狀態(tài),進而肌腱向應力部集中,導致惡性循環(huán)。機體出現(xiàn)充血、變形、水腫、滲出等一系列病理改變,機體在修復過程中,以為循環(huán)系統(tǒng)出現(xiàn)障礙,及局部組織會出現(xiàn)變性情況,例如瘢痕、粘連、攣縮等[10]。
小針刀療法的理論基礎為應力動態(tài)平衡失調,剝離并松懈軟組織纖維之間粘連與瘢痕組織,幫助軟組織恢復新的動態(tài)平衡,最終好達到消除應力集中的目的,促使疼痛癥狀消失、機體功能盡快恢復。小針刀具有攜帶方便、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療效確切等優(yōu)勢,符合中醫(yī)對治療的原則,也是腰背肌筋膜炎治療的首選方式[11]。傳統(tǒng)小針刀的治療并不會借助任何的醫(yī)療輔助手段,僅依靠操作者的經(jīng)驗與針感、患者的主觀感受進行操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屬于“盲刀”操作。傳統(tǒng)針刀療法對操作者的經(jīng)驗與專業(yè)知識有著較高的需求,即使操作醫(yī)生有著非常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也避免不了因為個體化差異出現(xiàn)定位不準確等情況,極易損傷到患者的肌腱、血管與神經(jīng),嚴重時也會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傷[12]。肌骨超聲是在超聲的引導下進行定位,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患者肌腱、肌肉與筋膜等組織,并評估出患者生理病理改變,對于韌帶損傷、肩袖損傷以及筋膜炎等疾病有著非常高的靈敏性。比X線、CT、MRI等診斷方式更加便捷,在臨床上經(jīng)常是用來觀察術后神經(jīng)、血管、組織的恢復情況,對部分骨折復位患者的效果診斷也有著較高的價值[13]。
屠殿奇等[14]在研究中表示,肌骨超聲可以準確地判斷肌肉與肌腱組織,全面評估患者的生理病理結構之后,實施針刀治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97%,對照組為79.79%,與本文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87%,對照組76.92%的結果基本一致,證實了肌骨超聲引導下小針刀的治療效果。此外,本文中研究組患者在肌骨超聲的引導下完成針刀治療,研究組疼痛評分、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舒適度評分、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肌骨超聲更具有臨床應用價值。肌骨超聲的應用能夠讓患者更清晰地觀察到患者的病變情況,來明確患者進針的方式與進針的深度,能夠避免傳統(tǒng)針刀治療位置不明確、剝離過多或不足等問題,將周圍組織損傷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明確進針方向,能夠避開對中樞神經(jīng)血管,更精準地找到病變部位,降低了因為“盲刀”出現(xiàn)的血管、神經(jīng)誤傷等情況。所以,研究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15]。同時,肌骨超聲引導下實施針刀治療,能夠進一步達到治療的目的,不需要反復松懈,能夠達到治療的最佳目的,減少患者痛苦,所以,患者認可此種治療方式[16]。
綜上所述,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應用肌骨超聲精準引導針刀治療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可幫助患者減輕疼痛程度,提高舒適度與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