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明今 繪圖 | 湯蓉 編輯 | 王旭輝
南京一角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正如古人所述,我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水的參與。
你是否會為了接一杯熱水,而白白放掉許多冷水?你是否在洗漱時,讓水一直流著?你是否從點滴做起,如主動使用節(jié)水器具……如果以上幾點,你在平日里都注意到了。那么接下來的這篇文章,將刷新你的認知,讓你在厲行節(jié)水的道路上發(fā)現(xiàn)新的著眼點。
現(xiàn)有的水科普大多聚焦眼前可見的“真實水”的節(jié)約,而剩余更多的是“虛擬水”。比如我們所喝的礦泉水,其中能飲用的部分就是真實水,而礦泉水瓶在生產(chǎn)、加工、運輸?shù)冗^程中的耗水,就是虛擬水。顯然,這部分水數(shù)量更大、涉及范圍更廣、節(jié)水潛力更佳,卻未在水科普中體現(xiàn)出來,使得我們?nèi)狈τ行У乃M行為指導。
很顯然,“真實水”和“虛擬水”的總和,更能反映日常消費中使用的水資源,也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節(jié)約水資源、保護水環(huán)境。水科學研究者采用“水足跡”這個概念表示以上含義。
荷蘭學者阿爾杰恩·胡克斯特拉在2002 年最早提出水足跡(water footprint)的科學完整的概念:它是指日常生活中公眾消費產(chǎn)品和服務過程中所消耗的水資源總數(shù)。有了水足跡的幫助,我們可以更好地挖掘消費背后隱藏的水資源消耗和水環(huán)境污染,也擁有了更科學的節(jié)水用水視角。
民以食為天,飲食自古至今都是中國人關心的重點。熟人之間打招呼問“飯吃了沒”;逢年過節(jié)“吃團圓飯”;婚喪嫁娶“辦酒席”。飲食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國文化中。
“水”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體每天通過飲食的方式攝取的水分只有約1000 毫升,然而制作佳肴所需要的水遠不止1000 毫升。制作佳肴時,清洗食材、烹飪食材的過程中需要大量飲用水,這些仍然是看得見的“真實水”;制作佳肴前,食材的生長、加工、運輸也需要更多的水,這些過程所消耗的是看不見的“虛擬水”??梢哉f,飲食中不僅有我們所見的原料成本,還包含了“水成本”。那么,一道菜的誕生究竟需要消耗多少“水成本”?不同的菜耗水有何不同?我們的飲食與節(jié)水又有什么關聯(lián)?接下來,讓我們走入南京名菜的“水足跡”。
計算南京名菜水足跡的第一步是了解食材生命周期的耗水量。以食材豬為例,一只豬從哺乳期成長至超大豬需要6 個月的時間。一只120 千克的超大豬整個生命周期用水量約53.256噸,平均每千克豬肉水足跡4438 升。
鹽水鴨是南京著名菜式。制作一份鹽水鴨,需要用到鴨肉、鹽、八角、桂皮、小茴、草豆蔻、丁香、生姜、大蔥、紹酒、冰糖、白醋、精煉油、鮮湯等14 味原材料,包括烹調(diào)、沖洗在內(nèi)的至少12 道傳統(tǒng)工序。依次對所有食材生長、加工以及制作鹽水鴨的全過程需水量進行詳細統(tǒng)計后,計算一盤鹽水鴨的生命周期用水達到了約13280 升,也就是13 噸,其水足跡是一個成年人一天飲水量(約2.5 升)的5280 倍。
再如,南京特色名吃里,一碗鴨血粉絲湯的水足跡約2019 升,一碗酒釀赤豆元宵的水足跡是571 升,一個鴨油酥燒餅的水足跡是314 升。對比發(fā)現(xiàn),一盤日常菜肴的平均水足跡為2000升左右,其中葷菜的水足跡遠遠高于素菜,且不同肉類的水足跡也有明顯差異:例如雞肉的水足跡遠小于牛肉。而且,往往使用調(diào)味品越多的菜,消耗的水越多。這提醒我們,清淡的飲食習慣不僅利于身體健康,而且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水資源。
總的來說,調(diào)整飲食結構、減少食物浪費,能夠減少水資源壓力,避免水資源無效使用,是一種消費層面的“源頭節(jié)水”行為。
食物浪費帶來的后果不僅在于食物自身的損失,還意味著生產(chǎn)和制造這些食物過程中所投入的各種資源(水、土地等)的無效消耗。而在大快朵頤之后,如何做到科學處理吃剩的飯菜、果皮果核、骨頭等餐廚垃圾,實現(xiàn)固體廢物資源再利用,同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餐廚垃圾根據(jù)來源不同,主要分為餐飲垃圾和廚余垃圾。餐飲垃圾指餐館、飯店、單位食堂等的飲食剩余物以及后廚的果蔬、肉食、油脂、面點等加工過程產(chǎn)生的廢棄物;廚余垃圾指家庭日常生活中丟棄的果蔬及食物下腳料、剩菜剩飯、瓜果皮等易腐有機垃圾?!操Y料來源:南京大學(溧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院〕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進行廚余垃圾分類,是最方便有效的手段。
首先,廚余垃圾不分類將產(chǎn)生極大的資源和環(huán)境負面影響?;旌侠贌l(fā)電處理造成二次水資源消耗,不分類地進行燃燒增加能耗降低產(chǎn)能。廚余垃圾收集和運輸環(huán)節(jié)由人工完成,廚余垃圾腐爛易滋生細菌、病毒,常常伴有惡臭,對人體健康威脅很大。
其次,廚余垃圾分類后,具有很好的資源化潛力。進行廚余垃圾分類處理,同類垃圾的同質化程度高,在收集、運輸、處理過程可以施行保護措施,減少環(huán)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廚余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技術已經(jīng)趨于成熟,各地政府積極推進建立無害化處理點,將廚余垃圾轉化為肥料。
作為廚余垃圾的生產(chǎn)者,廚余垃圾分類丟棄同樣是一種“節(jié)水”行為,并且會促進廢物資源化利用,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
水是生命之源。飲食是一個地區(qū)地理、歷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水科學、水文化、水生活的統(tǒng)一。在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新時代,除了前人創(chuàng)造的燦爛飲食文化,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园l(fā)展一種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的飲食新風尚呢?
只要簡單地約束和改變自己的飲食、食物垃圾丟棄行為,就能夠達到節(jié)水護水、促進資源化的效果,從源頭保護我們生態(tài)環(huán)境,何樂而不為?希望我們能從“食”做起,用自己的雙手助力家園重回“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