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平
我所在的城市海拉爾,得名于蒙古語“哈利亞爾”的音譯,意為長野韭菜的地方。海拉爾城區(qū)和呼倫貝爾大草原無縫對接,到了夏日里,大地上那一派蔥蘢之中,忽然棲落了一層粉白色的亮晶晶的小蝴蝶,人們站在高層住宅的陽臺上舉目一望,就知道那是野韭菜花開了。野韭菜花盛開,意味野韭菜的成熟,也意味著野韭菜多汁的季節(jié)結(jié)束了,想享用鮮嫩的野韭菜葉做餡的包子,只能等到下一年了。野韭菜開花的時段,在北緯47度到北緯53度區(qū)域的短暫無霜期里轉(zhuǎn)瞬即逝,每每讓人心生寂寥,秋從此快步來臨。
在草原上,野韭菜喜歡每一寸土地,朝陽的草原,背陰的濕地,灌木叢中,落葉林下,它都可以落地生根,而且年年歲歲花相似,一時間鋪天蓋地。我想,同是百合科蔥屬野生植物,野韭菜和我們經(jīng)常食用的家種韭菜應(yīng)該同源,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何因,基因漂移,如草原上的女兒遠嫁,一代又一代的分離演替,使它們即使再一次駐足母親的大地,到底還是失去了記憶中的那首童謠。野韭菜和家種韭菜不僅外形相似,氣味相似,開花相似,就連土里的根莖也是大同小異,但是骨子里營養(yǎng)含量的落差頗大,按蛋白質(zhì)和礦物質(zhì)論,移居圍欄和大棚之中的家種韭菜和它那生于荒野的姐妹比起來十分遜色。外地人第一次見到野韭菜,會覺得野韭菜并無出類拔萃之處,可是吃上一口野韭菜餡包子,立馬會拍案驚奇。海拉爾人春天的餐桌上,野韭菜嫩葉創(chuàng)造出花樣繁多的美食,到了初秋的早市兒上,野韭菜花便開始獨占鰲頭,芳香四溢的野韭菜花醬可以穿越隆冬寒月,到第二年,乃至三年五年以后,鮮美滋味依然不衰。
呼倫貝爾人吃野韭菜和野韭菜花的歷史由來已久。一個叫伊茲波蘭特·伊臺斯的荷蘭行者,記錄了十七世紀初海拉爾一帶的原生態(tài)景象:“綠草連天,沒有一寸裸露的土地,碧水回環(huán),人馬在密布的草和灌木叢中前行,宿營時,狐貍和鳥兒在身邊跳動,黃羊、熊、駝鹿和狼時隱時現(xiàn)……”海拉爾所在的草原,可謂百代千年的大野秘境,萬類家園。牧人的許多生存經(jīng)驗,都來自身邊的大地生靈。在狩獵民族走下高高的大興安嶺,演變?yōu)橛文撩褡宓穆L過程中,他們睜大了眼睛,觀察著草原上的一切——暴風雪、沼澤、旱災(zāi)、夏季霜凍、動物的智慧……為什么羊喜歡在野韭菜繁茂的地方流連,為什么吃野韭菜長大的羊其肉格外香,為什么長野韭菜的地方空氣清新,蚊蟲很少?
夏日野韭菜花盛開
或許,那是一個細雨霏霏的早晨,也可能是一個陽光透明的晌午,牧羊人剛剛把羊趕到河邊,不能給孩子足夠奶水的妻子正滿心焦慮。他們在草甸濕地的邊緣徘徊,在林間的草地上枯坐,恰好看到羊兒正津津有味地咀嚼著野韭菜,那濃綠色的汁水,連成一條線,滴滴答答地流下來的樣子,令他們下意識地薅了幾根野韭菜,放進自己的嘴里嚼了起來。起初,辣味滿口,稍候,竟然有暗香四溢,更難得的是,野韭菜油汪汪的汁水還帶著微微的甜。于是,他們把野韭菜帶回了蒙古包??上攵?,當野韭菜遇到了食鹽,前所未有的滋味便如夢如幻地在人類的口腔里起舞了——辛辣隱退,藥香驟變——氯化鈉就像煎鍋里的底油,將野韭菜蘊含的蛋白質(zhì)、植物脂肪、胡蘿卜素、膳食纖維、礦物質(zhì)、碳水化合物等通通喚醒,接著又將它們合成為各種氨基酸鹽,使咸味和鮮味爆香重組并陡然升華,一時間餐桌的況味全新,如此,草原的美食史開啟了嶄新的頁面。
緩慢的游牧生活,不是一日長于百年,而是百年猶如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風霜雨雪,野馬蒼狼。在這里,大自然是人類生存僅有的參照物和導(dǎo)航儀,而文明的每一個步伐注定來自偶然或者外力的沖撞。正如石器和鐵器之間漫長的歲月,野韭菜和食鹽融合之后過了很久很久,抑或遠征的途中,士兵們壘石為灶,佐以咸鹽烤肉的時候,把野韭菜也摻雜了進來;抑或某一個老祖母偶然把腌制的野韭菜和原味的手把羊肉,一起端到了蒙古包的客人的面前。總之,沒有什么試驗或者開發(fā),完全是一不留神,造成了羊肉、鹽、野韭菜天作地設(shè)一般的絕配,從此鹽與肉的單挑歷史結(jié)束了,游牧人的飲食中第一次有了葷素搭配的復(fù)調(diào)。
而人們對野韭菜花的凝眸,應(yīng)該是始于秋日微霜時節(jié)的事情。羊散漫地在中午的陽光下覓食,它們似乎對滿地熟透的牧草失去了興趣,徑直地往前移動著,追尋著什么。牧人望去,漫山一片皎潔的花海,羊兒們用牙齒咬斷一株株野韭菜的苔莖,把野韭菜枝頭的花朵吞進嘴里,貪戀地咽下去。如果說牧人早已經(jīng)知道,入冬前牲畜喜歡吃打籽兒的牧草,是為了抓膘抵御嚴寒,那么眼前的一幕又一次提醒了它們,野韭菜花或許比野韭菜的莖葉具有更豐富的營養(yǎng),或許可以和人類一起抵御嚴寒。
野韭菜花
從野韭菜到野韭菜花醬,應(yīng)該又相隔了許多春秋冬夏。這使我想從民族歷史學(xué)家烏云達賚的有據(jù)考證說起,即遼史中稱海拉爾河為榆河,海拉爾的東山為榆嶺。海拉爾河在《遼史》中寫作“海勒兒”,就是榆樹的意思。一位散文家寫道:榆樹耐寒,喜濕,屬高海拔植物。海拉爾地處低溫的蒙古高原,河兩岸瘋長著大片的榆樹林子,榆葉沉郁,風中,就像一匹匹黑馬聳動著鬃毛。那剛剛綻放出來的榆樹錢兒,一團團逐隊成球,遮掩了寬闊的河床,融入碧藍色的遠天。無疑,這種敘述僅僅體現(xiàn)了俯瞰的視角,而只有逐水草而游牧的民族,才會和牛馬羊一樣凝視鋪展在草平面上的植物,并發(fā)現(xiàn)每種植物對于游牧生活的重要性。到長野韭菜的地方去吧,那里才是牧人和牛馬羊的長生之地,榆嶺擋風,河谷幽靜,碧水回環(huán),大野芳菲,沒有蚊蟲之害,秋天里野韭菜花猶如天上的白云鋪展在草尖上,牛馬羊吃也吃不完。沒有什么比胃腸和肌體的經(jīng)驗更有力量,我們可以想象那次頓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yīng)——牧民們趕著畜群聞風而來,羊群、馬群、牛群和蒙古包,不斷向長滿野韭菜的河畔云集,從而草原人畜兩旺,繁衍永續(xù),這里漸漸有了浩特(蒙語,城)的雛形。生態(tài)決定歷史,也決定文化,正是生態(tài)這個博大而潔凈的有機體,令人類與植物、流水、大地、動物相棲而生,相輔而長。就這樣,長滿野韭菜的地方成為傳奇,后來,以“海拉爾”三個漢字,書寫為地名了,而有關(guān)榆樹的稱謂就此成為歷史典籍中的一頁。
光陰荏苒,海拉爾歷史三百年余。
草原上的女人們一入秋就開始采集野韭菜花,洗凈剁碎,加以食鹽做成野韭菜花醬。如此,即使是在草原千里冰封的季節(jié),人們也可以避免只有紅食白食的單調(diào)餐飲,在鮮潤的紅肉上,看見一抹綠色,吃到夏日的芳香辛辣。野韭菜花醬就這樣成為蒙古包里不可或缺的佐餐佳肴。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海拉爾草根,我對野韭菜花醬的喜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自小學(xué)一年級開始,我的世界就布滿了野韭菜花醬的香氣。當時的海拉爾肉聯(lián)廠是亞洲最大的肉類聯(lián)合加工廠,每到中午,廠子的大食堂就沸騰了,千余號穿著白色工作服的職工匯聚于此,排長隊打飯,然后圍坐到一個個圓桌上進餐。那時候的人們可不管你廠長不廠長的,沒有人在排隊的時候給我父母讓位置。因為工作忙,父母總是來得晚,常常趕上冷飯,可口的菜往往也賣光了。我放學(xué)早,便被父母委派到大食堂排隊。職工食堂的伙食很是實惠,雖然主食永遠是高粱米干飯,鮮有大米白面,但是所有的菜都以牛羊肉下腳料和下水為主,不缺油香。至今我還記得,一碗牛尾一角五分錢,一碗羊里脊肉五分錢,一個白煮羊尾骨也是五分錢。每年一上冬,河北山東的臨時工紛紛癟著肚子蜂擁而來,到了旺季生產(chǎn)結(jié)束,他們會帶著滿臉的油光離去。我兜里揣著廠里食堂制作的飯票,每天排隊于第一位置,打全家的飯菜,每一次都要和賣飯的叔叔或大爺說,要韭菜花。野韭菜花醬五厘錢一碟,可是臨時工們都舍不得買,我媽特意囑咐我,每天買一分錢的野韭菜花醬。一上桌,我媽就主動分給桌上的臨時工們,他們頓時興奮起來,吃得心滿意足。
野韭菜花醬是羊肉的魂兒。這句話是上海知青崔銀秀大姐和我說的。
銀秀大姐初中畢業(yè),十六歲就懵懵懂懂地上了火車,來到了呼倫貝爾大草原,迎接她的是漫天硬幣般的大雪花。在阿媽和阿爸的蒙古包吃的第一頓飯,是黃油拌小米粥,她本來又冷又餓,端起碗來就是一大口,結(jié)果一回味,立刻嘔吐起來。好在牧區(qū)有政府特別供給牧民的白面,阿媽給她烙了幾張餅,使她度過了前幾天。阿爸說,既然要扎根,先要能吃肉。當一條白水煮的羊后腿端到她眼前時,她是下定決心要戰(zhàn)勝自己的。阿爸用腰刀,為她割下一條鮮嫩的瘦肉,放在她的碗里。她看著那塊帶著微微殷紅的肉,遲遲不敢動手,都快要急哭了。牧民平常煮肉都是八分熟,于是阿爸拎著羊腿回到鍋跟前,手扶著羊后腿,立著煮,一直到底部的羊肉煮成了淺褐色,軟軟糯糯的,才割給銀秀吃,那上半段八分熟的,自己和額吉吃。銀秀勉強地吃了幾口,只覺得全是膻氣,實在是吃不下去了。阿媽說,可憐吶……可憐吶,我的姑娘可憐吶——第二天便騎馬出去了,快黑天才回來。她的眉毛和帽子上全是霜雪,從蒙古袍的大襟里掏出了一小瓶野韭菜花醬。吃飯的時候,阿媽說,姑娘啊,你先含點這個醬在嘴里。銀秀一試,辣香辣香的,額吉說不要咽,隨即遞過來一塊羊肉,說一起嚼看看……銀秀大姐說,這一嚼不得了,可怕的羊肉突然變了味似的,不僅膻味全無,反而越嚼越香,把我肚子里的饞蟲都給叫了出來。
銀秀大姐就這樣成了阿媽和阿爸的女兒,成了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女兒?;氐缴虾?chuàng)業(yè)實現(xiàn)財務(wù)自由以后,她每年都在夏季重返第二故鄉(xiāng)呼倫貝爾,一直到采完野韭菜花的時候才回上海。
野韭菜是羊肉的魂兒。正是這句話讓我從一次聚會中的交談開始,和銀秀大姐成為好友。我們都認為在吃羊肉的時候,將海鮮汁、腐乳、芝麻醬、芝麻油、胡麻油、香菇醬、蔥末、芫荽等,和野韭菜花五味雜陳地調(diào)成一團,甚至在做野韭菜花醬的時候,往里面加什么蘋果丁、梨丁、核桃仁之類,不僅消滅了野韭菜花本身的鮮美,弄不好還可能導(dǎo)致各種不相容的添加物互相詆毀,作用于人類胃腸產(chǎn)生可怕后果也未可知。說一千道一萬,單純地用野韭菜花醬配羊肉,那是長生天的安排,而后者則是人為之能事,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入秋了,野韭菜花成為大地的主角,采野韭菜花、腌制野韭菜花醬的全民大生產(chǎn)開始了,就像山西人晾曬杏干,金華人做火腿,海拉爾的酒店餐館以及平常人家全都忙碌了起來。你就看從早市里出來的人群吧,誰的手里要是沒有一袋野韭菜花,那是挺奇怪的事兒。城市里所有快遞的發(fā)貨點,都堆積一箱箱準備發(fā)往四面八方的野韭菜花醬。大約全世界有呼倫貝爾人的地方,就有野韭菜花醬。
跟著銀秀姐姐去草原上采野韭菜花,她告訴我,只能采已經(jīng)盛開的野韭菜花,那些沒有綻放野韭菜花的蓓蕾,還不成熟,沒結(jié)籽,所以沒有香味,要留下來讓它長幾天,長熟了,正好下霜了,人也不來采了,恰好給牛羊抓膘,這是長生天安排好的事情……我感覺自己正在一位草原阿媽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