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育華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高等教育中的外語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既要重視對學生語言技能和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對傳統(tǒng)觀念和文化觀念的傳承以及發(fā)揚。但是,由于教學理念、方法和手段、評價等主觀因素的限制,使外語教學難以與思政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領域應將這一問題重視起來,以加強大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課程思政是當前我國大學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將思政的教學與學科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既能使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有所創(chuàng)新,又能使教學工作更加高效。外語是一種以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和語言技巧為目的的綜合類專業(yè),同時還應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堅定的理想、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其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較強的交際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教學已經成為大學教學中的重要課題。大學生是社會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群體,因年齡、閱歷和所受教育的局限,他們對外來文化和價值觀的識別能力較弱,大多數學生缺乏辨證思維,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的價值觀,從而影響到他們的發(fā)展[1]。目前,我國大學外語教育仍普遍存在著注重學生應用知識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其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培養(yǎng)。因此,應在外語教學中尋找到"思政"的要素,從聽、說、讀、寫四個層面來建構"思政"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品格、生活態(tài)度,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思想,培養(yǎng)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傳統(tǒng)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在外語教學中,一方面教授外語的語言與知識,而另一方面則是在無形中通過教學傳遞外語國家的文化、人生觀和價值觀。外國的文明為學生提供了窗口,讓他們去了解外部的世界,但是也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本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加強思政教育的內容,要將思政思想滲透到外語教學中去,要在外語教學中加強對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提高青年甄別優(yōu)劣、識別美丑的能力,從而達到知識和價值的統(tǒng)一。在外語教學的同時,要增強其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對中華文明的認知,促進中華文明的傳播。外語教學內容涉及民族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保思想、愛國主義教育等眾多方面的隱性思想教育。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在大力推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已為本學科的改革創(chuàng)新打下良好的基礎,創(chuàng)造出條件,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進行有目的的道德建設,增強其意識,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外語課堂中,把學生的思政教育與理論學習結合起來,從而為學生思政教育奠定基礎。
從古至今,老師的工作就是講課、解惑。顧小英(2020)認為,要突出教學的價值導向,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在外語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思政”的觀念,深入挖掘外語輔助性材料,以增強教學成效,加深教學內涵。其次,要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注重把思政和專業(yè)進行綜合運用,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和課后反饋等幾個層面入手。
長期以來,大學外語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知識以及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忽視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教學中融入思政要素,需要尋找最優(yōu)的突破口,也需要全面的思政教學計劃的指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根據學科特色進行分級教學。大學外語學科可以通過各種學科的研究,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歷史和紅色教育等因素融合到一起,和思想教育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學生的愛國情懷。外語教科書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教學,也是學習者進行語言學習的主要工具。一些專門的外語教科書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等思想,并把它們轉化成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外語教科書所體現的是西方的語言風韻和風俗習慣,無法體現中國的傳統(tǒng)和歷史底蘊,因而很難建立起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外語教學中,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活動多以老師的形式進行,所以把思政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外語教學相結合顯得十分必要。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語言的同時,增強他們的思政意識。
思政教育教學自身要把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與提高思政素質放在一個高度,外語教育的實施應把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英語核心能力和英語人文素養(yǎng)放在較高的水平上,同時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課程中的滲透性。外語課程的隱性教學功能和需求,結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特點,為外語教學中的思想政治課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大學的課程建設,其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在于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整合與提升,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與交叉,使學生體會到對于知識與德育的需求,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要求。在課程建構中,以隨機和內隱的形式,使德育與英語課程的教學透過二者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了解思政教育在學校的實踐中所起的作用。思政教學是以隨機的、內隱的、穩(wěn)定的形式注入到外語課程的英語教學中的,這與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相吻合,也與現代德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相得益彰?,F代大學教學過程中思政課自身的建構與實施,必須充分尊重與遵循課程間的連貫性,透過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碰撞與融合,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意識,升華其生命價值與目的。文化課程的建構不應僅僅局限于課程本身的建構,而應進一步提升課程的內涵,激發(fā)其內在的生機與活力。
課程建設是當前大學實施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思政教學的改革,突出了教師必須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思政工作肩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任務。立德樹人是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課程思政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的育人功能,提高大學生思政學習的效能,使其在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課程思政在大學外語教學中突破了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思維方式,積極發(fā)掘大學外語教材所蘊含的內容和要素,并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要做到這一點,既要有深厚的專業(yè)基礎,又要開拓思路,找準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把思政教學和外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學外語教材中的“愛國、誠信、友善、文明”等單元主題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隨著教學方法的持續(xù)發(fā)展,各種教學手段也逐漸豐富起來,比如,通過網絡、新媒體,為同學們搭建一個良好的學習與溝通平臺。通過強化職業(yè)培訓、課外實踐、網上學習等方式,促進大學生對自身與他人、社會與自然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深入理解和學習,以達到樹立和堅定社會主義價值的目的。
由于語言是文化交流的載體,人類的思維方式很容易被其所影響,在當前的大學教學中,僅僅把它看作是一種技術和工具,而忽略了在其人文觀的傳載工具效能?,F行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主要目標導致在大學外語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對于基本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而對道德和價值觀的思考卻很少。盡管近年來,為了扭轉當前我國大學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教育部門也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由于思想上的傳統(tǒng)觀念和教學標準的制約,使得大學外語專業(yè)的教學重點還停留在知識層面上,忽略了如何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目前,國內的大學外語教材在教學內容上過于注重外國文化,忽略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相關內容只占了教材的很小比重。價值觀念是由不同國家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共同形成的。如果把國外的經濟、人文、科技、地理、政治制度等作為教材的內容過分側重,只強調教育的國際化,則會降低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關注。長期以來,外語教學過度著眼于西方價值觀念的傳播,形成了一種思想意識上的偏差,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道德規(guī)范的培養(yǎng)與落實,同時也制約了我國當前的思政工作。
教師是教育知識的傳播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是整個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只有具有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才能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其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大學外語教師根據自己的特征和發(fā)展需求,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的教育,增強對社會的理解,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對國內外的形勢進行密切的報道,拓寬自身的視野,以現代教學手段為基礎,加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批判的思考,實現教學與自身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
要充分發(fā)揮“思政”的內涵,就必須不斷地調整外語教學內容,不斷地優(yōu)化和改革教學結構和方法,把“思政”的主題融入到課堂中。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目前大學外語教材的范圍很廣,涉及到文化、社會、思想等各個方面,因此,為了提高教材的專業(yè)性,許多教科書的編寫工作都是由外國教師共同研究編纂而成的。外語教學中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實際使用語言的能力,還要注重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教學主題應適當地融入思政課程,增設跨文化思考的部分,以辯證的眼光看待異域文化、地域特征與國際情勢,從而促進學生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加深其對本國文化的認知與吸收。
應在加強教師自身的思政意識、完善思政教學的基礎上,把外語課程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來。在教學內容改革中,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把思政教育和外語文化相融合。通過比較研究,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我國文化的不同,從而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每個單元的導入部分,都可以以與話題有關的政治信息或社會事件為切入點,讓同學們進行積極、廣泛的探討和交流,從而達到熟悉話題的目的,同時也能把思政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通過網絡信息技術,使傳統(tǒng)的“線下”教育逐漸向線上線下“雙管齊下”轉變。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媒體和各種教學應用軟件,讓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3]。比如,以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美學意識為目標,在課后安排"VR博物館",突破地理等現實條件的制約,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
大學應以“課程”為核心,積極推動“思政學”的轉變,將“思政課”列為“以思想政治”為主的“全面”“通識”等的發(fā)展目標。擁有杰出教師資源的高校有組織地進行的課程改革,能對教師的教學途徑進行明確有效的指引,既能推動教師之間的協作,又能構建高品質的課程思政教育平臺。為了使大學外語思政課的教學方式不斷地進行優(yōu)化和變革,必須建立起一套新的外語思政課課程體系,加強對外語課程的學習方式和教學內容的指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外語教學系統(tǒng),能夠讓大學生全面了解思政的重要意義,實現教材內容規(guī)范化、綜合化。同時,要加強對大學外語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yǎng)與評估,構建完善的評估機制,探討大學外語課程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外語老師更好地在課堂中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語言不僅是思想和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思想的傳播工具。語言教育與思想的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學的程序就是對語言表達的思想和文化進行傳播。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引入外來的文化和觀念是非常必要的。一些學生因為判斷能力差,很容易被一些不正確的觀念所左右,對西方的知識產生盲目的理解。廣大外語老師要認真地進行全面的思想政治建設,加強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對西方的文化進行批判式的學習。因此,應該吸收積極的、進步的、文明的、科學的、有利于發(fā)展的事物,和我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明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更有信心和自豪感。
北京外語學院孫有中(2020)指出,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意識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例如討論、寫作和口頭匯報。在外語學習班,由老師根據名作所選取的名言,由老師安排英文與中文的名言對照,課后分組及自主研討,以團體及個別方式撰寫文章或進行口語報告。外語專業(yè)的學生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不同語言的雙語學習,以及不同的文化比較,從而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思維。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最根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動力,與西學和對年輕學子文化自信心的培育是不沖突的。在外語教學中,應該指導大學生從整體上來理解和剖析其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例如可在外語系的“西方文明歷史”課程上,以古希臘為主題,向學生們講解普羅米修斯造人與盜火的傳說,并將其引入中國古老的神話傳說——女媧造人、燧人氏鉆木取火。希臘的盲人作家荷馬寫下了阿基勒斯·海爾斯(特洛伊木馬)等經典作品,教師可以向同學們講述我國著名著作《詩經》。從西方節(jié)日文化、歌曲等延伸開來,也可以講解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民俗、傳統(tǒng)禮儀,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讓他們在文化上更加有信心。在學習外語詩歌時,也可以借鑒唐詩宋詞的翻譯文本,在比較學習中了解中華的傳統(tǒng),領略中國文化的精髓。
總之,推進大學外語與思政的緊密結合是我國目前形勢和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應對教師素質、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進行革新。教育者急需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系統(tǒng),以使其與思政相結合。要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tǒng)文化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必須將其與大學的思政教育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