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西藏蕁麻害蟲種類及發(fā)生為害調查*

2022-12-09 14:28盧芙萍張曉慶金艷梅耿濤武華周婁德釗陳致水王樹昌
西藏科技 2022年11期
關鍵詞:蕁麻若蟲成蟲

盧芙萍 張曉慶 金艷梅 耿濤 武華周 婁德釗 陳致水 王樹昌**

(1.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環(huán)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海南 ???571101;2.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草原研究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3.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草業(yè)科學研究所,西藏 拉薩 850000;4.山東大學(威海)海洋學院,山東 威海 264209;5.海南大學,海南 ???570228)

西藏蕁麻是蕁麻目蕁麻科蕁麻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分布于青海和西藏自治區(qū)海拔3200~4800m 的山坡草地。因其對生長環(huán)境的嚴苛要求,使其只在青藏高原分布。西藏蕁麻在藏區(qū)有著極高的藥用、食用及飼料用價值[1-3]。西藏蕁麻全草均可入藥,具有止痛、活血、祛風,消積通便、平肝定驚、解毒養(yǎng)顏功效,對預防和治療痛風具有特殊功效[2,3]。當地居民自古就有將蕁麻作為野菜食用的習俗,甚至將其作為祭祀品。同時,西藏蕁麻葉和枝均被廣泛作為牛、羊飼料,根據當地居民的說法,“牛吃了蕁麻冬天不冷”。近年來,西藏蕁麻的價值也正不斷被人們所發(fā)掘[1-3]。

然而,西藏蕁麻作為野生資源,野外自然生長,缺乏人為管理使得其害蟲的發(fā)生為害重,已成為蕁麻產量和高效開發(fā)利用的制約因素之一。因此,在缺乏害蟲種類和發(fā)生為害研究的情況下,本課題在西藏自治區(qū)科技廳重點科技計劃項目的支持下,在西藏蕁麻主要分布區(qū)開展了害蟲種類與發(fā)生為害情況調查,并對主要害蟲提出了針對性防治建議,為藏蕁麻害蟲綠色綜合防控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提高藏蕁麻產量,更好開發(fā)其食草藥用價值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1 調查地點和方法

1.1 調查地點概況

本次調查時間為2021 年7—8 月,處于蕁麻開花期。調查地點位于西藏拉薩市西藏蕁麻主要分布區(qū),海拔3000m 以上。7—8月正處主要降水季節(jié),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適合西藏蕁麻生長和繁殖。

1.2 調查方法

采用5 點取樣法開展西藏蕁麻害蟲種類調查,每個調查點選取3 塊樣地,每塊樣地選擇東、西、南、北、中5 個樣點,每個點調查10 株,每株調查分上、中、下三個部位,每個部位分東、西、南、北、中5 個方向進行調查,記錄害蟲的發(fā)生為害情況,并采集帶回實驗室進行拍照記錄和鑒定。幼蟲和若蟲則連葉片帶回室內用新鮮蕁麻葉飼喂,以觀察記錄蕁麻害蟲生長發(fā)育并待發(fā)育為成蟲后進行鑒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西藏蕁麻害蟲種類及分布為害特點

經過調查鑒定,初步確定西藏蕁麻害蟲共計2 目7 科8 種(表1)。其中蕁麻皮個木虱Trioza frangulae Li、蕁麻小微網蚜Microlophium carnosum Bckt.、寬腹碧蝽Palomena viridissima Poda和蕁麻蛺蝶Aglais urticae Linnaeus為西藏蕁麻主要害蟲,其他害蟲包括菜蝽Eurydema dominulus Scopoli、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首麗燈蛾Callimorpha principalis Kollar和黃褐卷蛾Pandemis chlorograpta Meyrick。

表1 西藏蕁麻害蟲種類及其分布與為害情況

分布調查結果發(fā)現,蕁麻皮個木虱、蕁麻蚜和寬腹碧蝽在所有蕁麻生長區(qū)均有分布為害,主要以若蟲和成蟲刺吸為害葉片和嫩莖,造成葉片失綠,降低光合作用,減少了物質的積累,從而降低了蕁麻的品質和產量;蕁麻蛺蝶亦在所有西藏蕁麻生長區(qū)發(fā)生,主要以幼蟲為害嫩葉、嫩稍和花,嚴重時整株葉片只剩莖干,低齡幼蟲主要在植株頂端吐絲結網,并可隨風傳播為害。

2.2 西藏蕁麻主要害蟲識別特征及生活習性

2.2.1 蕁麻皮個木虱Trioza frangulae Li。該蟲以成蟲和若蟲在蕁麻葉片背面和嫩莖刺吸為害,葉片可出現黃綠色圓形斑點,隨著蟲齡和種群密度增加,蕁麻葉片出現紫紅色斑,嚴重為害時會造成葉片枯萎脫落,植株死亡。

成蟲:雌雄體綠色至黃綠色;體長雌約2.13mm,雄約1.8mm,體翅長雌約4.00mm,雄約3.65mm;觸角黃色,共10 節(jié),第一節(jié)褐色,第三節(jié)端部及第4~10 節(jié)為黑色,雌蟲長1.15mm,約為頭寬的2.13 倍,雄蟲長1.22mm,約為頭寬的2.39 倍;單眼橘黃色,復眼灰褐色;胸部綠色,前胸前盾片前端以及盾片兩側黃色;足綠色至黃綠色,前中足腿節(jié)的背面,脛節(jié)的背側面以及跗節(jié)為褐色至黑褐色;前翅透明,有緣紋3 條,脈黃色至黃褐色。腹部為綠色或黑褐色,或背板黑褐色腹板綠色。陽基側突粗壯,端內側無粗刺突;頰錐基部相互靠攏,端尖黑色[4,5]。

若蟲:若蟲共有5 個齡期,體色黃色至黃綠色,具緣毛;復眼低齡紅色,高齡褐色;體型低齡到高齡由長橢圓形變?yōu)閷挋E圓形。

生活習性:在各地區(qū)的發(fā)生世代會有所差異,在西藏地區(qū)以一年發(fā)生兩代為主。若蟲五個齡期,二齡階段于土壤中越冬,隨著氣溫回升,3 月初開始出土發(fā)育,6 月中旬隨著蕁麻葉片不斷萌發(fā),成蟲陸續(xù)羽化,6月下旬開始出現第二代若蟲。9月初第二代若蟲開始發(fā)育、羽化、交配、產卵,孵化發(fā)育至二齡后越冬。蕁麻皮個木虱卵期和成蟲期較短,約為5~7d 和3~10d,若蟲期較長,平均51d。若蟲棲息于葉背,危害小。成蟲在葉片兩邊均有分布,在葉尖產卵,危害較大。由于西藏地區(qū)氣候和地形差異較大,蕁麻皮個木虱在各個地區(qū)的發(fā)生條件并不一致。但總體而言,春季為蕁麻皮個木虱高發(fā)季節(jié),其次為秋季。蕁麻皮個木虱對溫度變化敏感,其中3 齡若蟲最耐高溫,2 齡若蟲次之,1齡若蟲不耐高溫。發(fā)生期氣溫較高,則會大幅降低其種群密度,降低大發(fā)生頻率。

圖1 蕁麻皮個木虱Trioza frangulae Li

2.2.2 蕁麻小微網蚜Microlophium carnosum Bckt。該蟲主要以成蟲和若蟲刺吸為害蕁麻的葉和莖,可傳播植物病毒,寄主主要為蕁麻。

成蟲:大型紡錘形蚜蟲,體色多樣,無翅成蚜體長3.1~4.3mm。觸角彎曲,結節(jié)光滑,內表面分叉,Ⅰ、Ⅲ-Ⅴ節(jié)各端部及節(jié)Ⅳ黑色。無翅孤雌蚜體色多變,有綠色,粉色和紅粉色。觸角弧形彎曲,并顯著長于身體,有瓦紋,基瘤平滑,內表面分叉,節(jié)Ⅲ位于基部膨大部分,有小圓形次生感覺圈;生殖板橢圓形;腹管長而尖,黑色,頂端喇叭形,長度是尾片的2.3~3.1 倍,尾片及尾板褐色,尾片長錐形,布滿粗刺突,尾板末端圓形;足股節(jié)端半部黑色,有瓦紋,脛節(jié)端部及跗節(jié)黑色,光滑;氣門關閉,圓形,氣門片深色;體背毛尖銳[6,7]。

生活習性:一般在秋季產卵于蕁麻莖基部附近。雌蚜與有翅雄蚜交配產卵越冬,雌雄性蚜均無翅,有時雄蚜有翅,以受精卵越冬。越冬卵于翌年3 月下旬和4 月上旬孵化。當遇到暖冬時,許多處于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孤雌生殖個體在冬季仍有活動能力,這使其在春季領先一步。隨著春季天氣變暖,第一代蕁麻小微網蚜發(fā)育成熟并開始繁殖,種群密度開始快速增長,差不多在六月份達到種群峰值[7-9]。隨后,隨著寄主質量的逐漸下降,以及種間競爭等因素,種群數量逐漸下降。其發(fā)生條件與寄主蕁麻的生長狀況呈正相關,通常和寄主生長狀況同周期,當夏季雨水充沛,陽光充裕,蕁麻生長旺盛時,種群數量增加,為害重。

圖2 蕁麻小微網蚜Microlophium carnosum Bckt.

2.2.3 寬腹碧蝽Palomena viridissima Poda。以成蟲和若蟲刺吸為害寄主葉片、嫩莖、花、果實以及根際部位汁液,造成植株生理性病害,使其萎縮干枯。寄主除蕁麻外,還有麻和玉米等。

成蟲:體長12.50~13.50mm,寬約8.50mm。體寬橢圓形,體色鮮綠或暗綠色。觸角共五節(jié),第二節(jié)最長,第一節(jié)長不過頭部末端,一至三節(jié)以及第四節(jié)基部為綠色,其余部分和第五節(jié)為紅褐色。復眼中間為暗紅色,邊緣為淡黃褐色。喙可達后足基節(jié)間。前胸背板側角較短,末端圓鈍。體側緣、前翅革質部前緣和側接緣外緣為淡黃褐色。前翅膜片淡煙褐色,透明。各足腿節(jié)外側近端處有一小黑點,爪端半黑色。后胸臭腺溝末端有黑色瘤點。側接緣外有較密黑刻點。蟲體末端淡綠色,氣門周圍黑色,生殖節(jié)鮮紅色。背部有密集的黑刻點[10,11]。

若蟲:低齡若蟲胸部背板黑色,觸角和足黑色,復眼黑色,隨著齡期增加,體背變?yōu)榫G色并帶黑色刻點,觸角僅末兩節(jié)褐色,其余淡褐色,足僅跗節(jié)褐色,其余部分綠色,復眼紅褐色[11]。

生活習性:在西藏地區(qū)一年發(fā)生1代,其發(fā)生期與蕁麻生育期相同。成蟲在土壤和雜草中越冬,越冬期平均為六個月。第二年四月出蟄活動,五月開始進行交配。成蟲和若蟲的發(fā)育最佳溫度為22~25℃,在此溫度范圍內,發(fā)育歷期最短,各齡存活率最高。成蟲有后翅,但無法飛行,只在葉片上緩慢爬行。成蟲及高齡若蟲、成蟲晝夜均可交配、取食,一生交配多次。棲息在蕁麻頂部,產卵于葉背面或地面枯枝落葉上,成蟲、若蟲均有假死性,幼齡若蟲假死性較強。在不同地形、地勢。氣溫、降水條件下發(fā)生情況各有不同。在地勢低洼,靠近植被區(qū)域蟲口密度大,較遠地區(qū)無分布。成蟲、若蟲耐低溫干燥;當相對濕度達到71%以上時,若蟲死亡率較高,可達26.6%.其卵塊常產于枯葉上,易受降水影響。多次灌水浸泡可抑制孵化率和提高幼齡若蟲死亡率[12]。

圖3 寬腹碧蝽Palomena viridissima Poda

2.2.4 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主要以成蟲和若蟲刺吸為害寄主葉片、嫩莖,幼果等,破壞內部組織,造成植株葉片出現褐色斑點,果實出現小褐斑,脫落甚至死亡。除為害蕁麻外,對棉花的為害亦非常嚴重,其他寄主包括苜蓿、豆類、小麥、水稻、白菜、蘿卜、馬鈴薯、油菜、菠菜等蔬菜,蘋果、梨、桃、杏等果樹,麻類等。

成蟲:體長6.00mm,寬3.20mm。淺綠褐色,體色會隨著季節(jié)而變化,春季和夏季為綠色,秋季和冬季為褐色,偽裝效果能力強。頭部短三角形,褐色,復眼黑褐色;喙有4 節(jié);前胸背板綠褐色,側緣和后緣呈弧形,稍具邊,中央具兩個小黑條,表面密布細刻點。小盾片心形,淺黃綠色。前翅膜片透明,脈紋清楚;足綠褐色,具稀疏短毛,脛節(jié)具小刺,跗節(jié)末端及爪黑褐色。腹面淡綠褐色[13]。

卵:分散分布,長1.4mm,寬約0.8~1.0mm,長袋形,淺黃綠色,微微彎曲,端部具有卵蓋,瓶口狀。

若蟲:共5 齡,5 齡若蟲長約5.5mm,黃褐或黃綠色;頭部顏色較深,前胸背板和小盾片上均分布有片狀褐色斑紋;翅芽達第四腹節(jié);腹部背面各節(jié)基部具有2個褐色斑紋,背面第3腹節(jié)后緣有1黑色圓形臭腺開口,與前胸背板2個黑色斑點、中胸盾片兩側2個黑色斜斑點,共同構成體背5個黑色點。

生活習性:西藏地區(qū)一年生3~4 代,成蟲在樹洞、土壤中越冬,取食后交配,產卵于嫩葉,葉柄、葉脈處,10 天后發(fā)育成若蟲,若蟲期可分為五齡,一個月后羽化為成蟲。成蟲活動能力強,可在植株間快速遷移。各歷期害蟲分布于植株不同部位,成蟲棲息于葉片上,產卵于植株上部,若蟲分布于花蕾。成蟲善飛行有趨光性夜間活動,若蟲隱蔽性強。牧草盲蝽食性廣,寄主種類繁多,各寄主內部的不同營養(yǎng)物質的差異會顯著影響牧草盲蝽發(fā)育歷期和生長狀況。該蟲喜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在光照過強時躲于葉片下部。寄主生長旺盛以及降水充足時發(fā)生為害重[14-18]。

圖4 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innaeus

2.2.5 菜蝽Eurydema dominulus Scopoli。以成蟲和若蟲刺吸為害寄主葉片、嫩芽、嫩莖、花蕾和果實,除為害蕁麻外還為害甘藍、土豆、白菜、油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為害葉片可留下黃白色斑點,其唾液可以傳播病害,植物發(fā)育不良,不能結果,籽??仗摚瑖乐貢r可致其死亡。

成蟲:體型橢圓形,橙黃色或橙紅色,體長6.00~9.00mm,寬3.20~5.00mm。復眼棕黃的,單眼紅色,觸角黑色,頭部黑色,側緣上卷,橙黃或橙紅色,側葉比中葉長;喙基節(jié)黃褐色,其余3節(jié)黑色,長達中足基節(jié);前胸背板上有6 個大黑斑,兩排分布,前排2 個,為橫斑,后排4個,為斜長斑。小盾片基部中央有一個大三角形黑斑,近端部2側各有1個小黑斑;翅革片有橙黃或橙紅色曲紋,在翅外緣形成2 黑斑;足黃、黑相間。腹部腹面黃白色,具4縱列黑班[13,19,20]。

卵:鼓形,高0.80~1.00mm,直徑約0.60~0.70mm,隨著時間推移,體色由白色變?yōu)榛野咨?,孵化前為黑色。頂端有假卵蓋,其周緣有一寬的灰白環(huán)紋,上有32~35 枚白色短棒狀精孔突,中央為不規(guī)則白色花紋[13]。

若蟲:若蟲5 個齡期,1 齡若蟲到5 齡若蟲體長1.20~6.00mm,寬約1.20~4.50mm;隨著齡期增長,體形由近圓形逐漸變橢圓;1 齡體色為橙黃色,頭、觸角及胸部背面黑色,腹部第4-7 節(jié)節(jié)間背面有3 塊黑色橫斑,足黑色,2齡體色同1齡,3齡前胸背板兩側和中央各顯現橙黃斑,翅芽和小盾片向上突起,腹部第八節(jié)背面有1 黑斑,4 齡小盾片兩側各呈現卵形橙黃色區(qū)域,小盾片和翅芽伸長,腹部第4~6 節(jié)背面黑斑上的臭腺孔顯著,5齡翅芽伸達腹部第四節(jié),其他,體色同4齡[21,22]。

生活習性:菜蝽在西藏地區(qū)一年發(fā)生兩代,以成蟲在落葉、土壤中、石塊下以及草叢中越冬,越冬成蟲在3月末氣溫轉暖后出來交配產卵,在蕁麻上部交配,產卵于葉背,排列分布,每次產卵100~300 粒。成蟲有趨光性、假死性,趨熱避寒,喜食嫩葉,棲息于蕁麻葉尖,發(fā)生于高溫的夏秋季節(jié),活動性較差。若蟲隨著齡期增加,抗逆性和耐餓能力逐漸增強[19]。

圖5 菜蝽Eurydema dominulus Scopoli

2.2.6 蕁麻蛺蝶Aglais urticae Linnaeus。主要以幼蟲取食為害蕁麻葉片、嫩莖、花和果實,使蕁麻生長緩慢,甚至死亡。低齡幼蟲能吐絲結網為害。寄主主要為蕁麻和大麻。廣泛分布于我國各省。

成蟲:體長約20.0mm,翅展約44.0~68.0mm,翅面黃褐色或紅褐色,斑紋黑色或黑褐色,前翅外緣齒狀,翅端呈鐮形,翅橘紅色。前翅前緣黃色,有3 塊黑斑,外緣有一黑褐色寬帶,頂角內側有一白斑,中室內外及其下方各有1黑色斑紋。前后翅外緣黑褐色寬帶內有7~8 個青藍色斑。翅反面黑褐色,翅中部有一個淺色寬帶。后緣中部有一大黑斑中域有兩個較小黑斑,后翅基半部灰色。兩翅亞緣黑色帶中有淡藍色三角形斑列。后面前翅黑赭色,3 個黑色前緣斑與正面一樣,頂角和端緣帶黑色;后翅褐色,基半部黑色。外援有藍色的新月紋。前翅的黑褐色,基部、后緣和后翅暗褐色,翅端的淺黃褐色,翅緣暗與淺褐色交替排列,在視覺上可破壞翅緣的清楚界線,偽裝能力強。翅反面褐色,類似枯葉,具有混淆視覺的隱藏色,隱藏色上具一些附加花紋,休息時,不同的花紋可消除翅輪廓或破壞其整體形狀[23,24]。

卵:長0.8mm,長圓柱形,淺黃綠色。

幼蟲:幼蟲黑色,高齡幼蟲體背中央及體側有一條黃色縱帶;頭黑色,具光澤,腹面黃褐色。幼蟲有枝刺,中胸、后胸各4根,腹部9根[25]。

蛹:長20.0~25.0mm,近紡錘形,淺灰綠色。中胸背面現角狀隆起[25],2~8 腹節(jié)背面有3 列刺狀突起。

生活習性:蕁麻蛺蝶在西藏地區(qū)一年發(fā)生兩代,成蟲在樹洞、落葉、土壤等處越冬。氣溫15~22℃時幼蟲開始發(fā)育,高溫會抑制幼蟲發(fā)育。該蟲適應性較強,在各種生境均可生存。3月后,越冬成蟲出蟄交配產卵,分散產卵于蕁麻頂葉,4月初幼蟲開始孵化,5月開始化蛹。第一批成蟲在5 月末出現,8 月中旬開始產卵,之后經過卵化和化蛹,于10月上旬進入越冬期。成蟲擅飛行,喜食花蜜,低齡幼蟲群居生活。蕁麻蛺蝶偽裝能力強,擅于躲避天敵[26]。

圖6 蕁麻蛺蝶Aglais urticae Linnaeus

2.2.7 首麗燈蛾Callimorpha principalis Kollar。主要以幼蟲咀嚼為害葉片和嫩莖,低齡幼蟲聚集于葉背取食,高齡幼蟲食量大,取食速度快,可瞬間吃光被害蕁麻葉片,致使植株死亡。除為害蕁麻外,主要為害玉米、谷子、高粱、棉花等農作物。分布于我國陜西、福建、湖北、湖南、福建、四川、云南等省。

成蟲:體型較大,翅展62~95mm。體色鮮艷,頭部黑色,頭頂紅色具黑斑,額具1黑點;觸角黑色;前翅為淡藍色或青綠色,翅上分布有形狀不一的白斑,后翅為橘黃色,翅上亦有淡黃色斑點;足黑色、具有紅色和黃色的斑紋,腹部背面紅色,具黑斑點,有些斑點成短帶或整個連成一片,腹面橙黃色,亦有黑斑,側面黑點有時相連[27,28]。

卵:長0.25~0.32mm,黃白色,橢圓形,單層排列,表面附著粉紅色絨毛。

幼蟲:體長25~36mm,頭黑色,腹部淡黃色,有茶褐色縱條紋,體節(jié)有白色長毛。

蛹:略呈紡錘形,茶褐色,長約10.0mm,腹部末一節(jié)有一圈齒狀突起,繭深黃色。

生活習性:首麗燈蛾在西藏地區(qū)一年發(fā)生一代,幼蟲在落葉、土壤中的蟲苞內越冬。第二年3 月中旬幼蟲出蟄活動,6 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產卵于葉背,7月上旬幼蟲孵化,10 月中旬以3 齡幼蟲群集于蟲苞內越冬。該蟲繁殖和擴散能力強,產卵量大,孵化率高,具有很強突發(fā)性和周期性,蟲口密度大等特點。成蟲具有趨光性,夜間活動。遇天敵可發(fā)出爆裂聲并分泌特殊氣味的黃色汁液來進行防御[28,29]。

圖7 首麗燈蛾Callimorpha principalis Kollar

2.2.8 黃褐卷蛾Pandemis chlorograpta Meyrick。別名醋栗褐卷蛾,醋栗曲角卷夜蛾,廣食性害蟲,主要以幼蟲咀嚼為害蕁麻葉片和嫩芽,蛀食后的葉片會彎曲成卷,幼蟲便繼續(xù)藏身其中繼續(xù)蛀食。葉片會留下大量空洞,嚴重時只剩葉脈,大量葉片會卷曲枯萎,嚴重影響植株營養(yǎng)物質的運輸。其他寄主包括蘋果、梨、桃、李、珍珠菜、桑等。

成蟲:雌雄成蟲體型不一,雌性略大,體長平均11.0mm,翅展14.0~18.0mm。二者前翅都為黃褐色,前緣突出,有基斑點和條紋[30]。

卵:長0.81~0.87mm,橢圓形,體色淺黃色,卵在葉片分散排布。

幼蟲:體長5~9mm,綠褐色,頭部黃褐色,前胸背板扇形,黃綠色。

蛹:長3~7mm,灰褐色,臀棘長,一共具有8個鉤刺。

生活習性:黃褐卷蛾年發(fā)生約三代,以幼蟲期越冬,4 月幼蟲出蟄活動,第一代成蟲發(fā)生于5 月下旬至6 月上旬,第二代出現在7 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 月末[30]。成蟲在夏季可飛行,活動和擴散能力強,白天隱蔽在草叢中,夜間出來活動。黃褐卷蛾對溫度濕度降水以及光照感知明顯,春夏季為其高發(fā)時節(jié)。幼蟲一般4—5 月出來危害,三代成蟲先后出現在夏季,成蟲晝伏夜出,夜間飛行取食,危害較強[31,32]。

圖8 黃褐卷蛾Pandemis chlorograpta Meyrick

2.3 防治建議

針對西藏蕁麻主要害蟲的發(fā)生為害情況,建議參照如下措施進行防治:(1)蕁麻皮個木虱、蕁麻蚜和寬碧蝽等半翅目害蟲,主要以黃色和紅色相間色板誘殺成蟲為主,種群數量高時,輔以低毒藥劑如吡蟲啉、噻蟲嗪及吡蚜酮等進行防治;(2)蕁麻蛺蝶等主要鱗翅目害蟲,種群密度低時主要采用人工摘除蟲苞和葉背面幼蟲或枝干上蛹集中殺滅,或通過釋放、保護寄生蜂進行防治;種群密度高時可采用低毒藥劑如敵敵畏、高效氯氰菊酯等進行防治。

3 討論

西藏蕁麻主要生長在海拔3200m 以上的地域,在西藏高原特色畜牧業(y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蕁麻功能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害蟲的發(fā)生為害也受到了關注,但迄今為止,尚未有西藏蕁麻害蟲種類與發(fā)生為害相關研究報道。

本研究在西藏蕁麻生長繁殖盛期,通過系統(tǒng)調查鑒定明確蕁麻主要害蟲7 科8 種,其中蕁麻皮個木虱具有寄主專一性,是西藏蕁麻主要害蟲,在拉薩地區(qū)所有調查區(qū)均發(fā)生較重;其次為蕁麻蚜和蕁麻蛺蝶,三種害蟲分布廣,為害重,寬腹碧蝽和牧草盲蝽的發(fā)生具有地域局限,僅在白朗村發(fā)生較重,其他調查點分布較少。這些主要害蟲和次要害蟲的交替為害,在不同地區(qū)和季節(jié)發(fā)生情況略有不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西藏蕁麻的產量和品質。

調查過程中也發(fā)現一種繭蜂,其可單頭寄生蕁麻蛺蝶低齡幼蟲,被寄生后的蕁麻蛺蝶幼蟲體色較黑,生長發(fā)育遲鈍,待寄生蜂結繭后蕁麻蛺蝶幼蟲死亡。這種寄生蜂在對蕁麻蛺蝶的生物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極大的開發(fā)潛力,具體有待進一步鑒定和研究利用。

猜你喜歡
蕁麻若蟲成蟲
基于輕量級SSD模型的夜間金蟬若蟲檢測
11種殺蟲劑對透明疏廣蠟蟬3齡若蟲的毒力測定
小蕁麻
栗山天牛成蟲取食、交配和產卵行為
可怕的“小白蛇”
柿樹害蟲枯葉夜蛾防治效果試驗研究
狹葉蕁麻總黃酮純化工藝優(yōu)化
天牛,就在樹上趴著
不同日齡懸鈴木葉片對懸鈴木方翅網蝽若蟲發(fā)育及存活率的影響
田間常見8種有害蝽類若蟲齡期的區(qū)分
岫岩| 乳山市| 思茅市| 大渡口区| 淮北市| 务川| 乌兰浩特市| 柞水县| 商南县| 偏关县| 黑河市| 嘉荫县| 浙江省| 泰顺县| 宁波市| 调兵山市| 顺昌县| 石狮市| 上虞市| 台湾省| 兴山县| 新安县| 昔阳县| 秦安县| 万州区| 开鲁县| 三台县| 红安县| 元氏县| 福州市| 两当县| 获嘉县| 临泽县| 沙洋县| 古浪县| 满城县| 威信县| 沿河| 贡嘎县| 仁怀市| 许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