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娟
(成都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1)概念 彈性空間設計是將抽象的理念融入空間物化設計,滿足動態(tài)變化需求且具有可塑性的空間[1]。要求設計師要具有彈性設計思維,使建筑具有可以再塑造的能力,簡言之,就是增強空間的多樣性以豐富未來使用過程中不斷變化的需求。
2)意義 彈性空間強調建筑空間多樣性使用和持續(xù)性設計,是為適應美術館展陳需求而能夠靈活運用和不斷變化,希望未來的美術館不再以歷史建筑而存在,而是具有一定的生命性。彈性空間設計理念在美術館空間中的應用能夠提高空間利用效率,獲得更人性化的設計方法。
目前,美術館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是建筑本身就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二是依據(jù)其使用功能所建造,展覽及保存條件較好,但卻忽視了建筑本身的藝術性[2]。成都藍頂美術館設計存在如下不足。
藍頂美術館建筑的設計采用圍合手法,雖避免了外界干擾,打造了靜謐的環(huán)境,但在營造藝術氛圍方面也暴露出缺乏溝通和互動的缺點。開放的空間往往會給人帶來樂趣,封閉的空間限制人的活動范圍,同時也使人在視覺和心理層面產生隔離。美術館作為公共建筑,在設計時既要考慮公共交流場所的設計,也應考慮到安靜舒適的私人休息場所的設計。藍頂美術館不僅忽視了與外界緊密相連的部分空間,也忽視了與室外相對隔絕的部分空間。
空間的互動性是指建筑空間與人之間具有交互作用,分為感官的互動、情緒的互動、理智的互動。而藍頂美術館總體給人的感受是沉悶呆板,缺乏互動性。人體工程學原理強調人體尺寸是設計的基礎,在展示空間中需要以站、坐、蹲的人體尺寸作為設計的基礎,從而決定展板及展柜的體量[3]。只有充分將人體工程學運用在展覽空間中,人們才能以最合理的方式與人和空間進行交流與互動,打造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舒適環(huán)境。
成都藍頂美術館展陳空間處理像是素凈的白盒子,美術館中沒有自然光線的引入,均依靠天花板的白色燈光和射燈給予照明,打燈太過單一,缺乏層次變化,整個空間缺失了藝術氛圍,顯得單一和呆板,加之作品呈現(xiàn)形式單一,也易導致觀賞者的視覺疲勞。
美術館室內空間的設計應是既固定又具有變化,藍頂美術館空間所采用的穿插方式是白墻環(huán)繞留下動線出口,導致內部空間給人的色彩視覺感受單一,從而導致藝術氛圍感缺失(見圖1);沒有空間的穿插關系也顯得設計線性單一,導致整個展覽過于沉悶,人群也得不到有效分流。另外,在展區(qū)主次關系上,成都藍頂美術館展區(qū)沒有主次空間關系,展館中的作品展覽也沒有主次關系或系列劃分,無法將藝術品完美地呈現(xiàn)給觀展者。
圖1 藍頂美術館空間穿插方式單一
美術館建筑旨在滿足當前的功能需求的同時并具有美觀性,整體設計體現(xiàn)在“人類、建筑本身、周邊環(huán)境”的有機融合。例如日本的美秀美術館(見圖2),從美術館外觀造型設計再到美術館內部空間氛圍的營造以及陳設空間的設計規(guī)劃,均體現(xiàn)了整體性特點,也充分展現(xiàn)了日本地域文化特色。
圖2 日本美秀美術館
美術館以前僅是藝術家展示展品的場所,現(xiàn)在美術館成為激發(fā)公眾參與性、展示藝術作品和為藝術家提供交流和互動的藝術場所[4]??臻g的靈活性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激發(fā)藝術家和公眾的興趣,作品可不再是單純的展品,也可通過激發(fā)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欲望而進行再評價再創(chuàng)造,讓作品展現(xiàn)最美的瞬間,讓觀眾感受藝術帶來的內心愉悅。
空間靈活性實現(xiàn)是需要大空間作為尺度標準,在大空間的內部利用合理的分區(qū)、隔斷等設計方法,才可使空間得到釋放和自由發(fā)揮,從而達到二次設計[5]。例如北京紅磚美術館(見圖3),在館內沒有固定的隔斷,整個空間給人的視覺感受很寬敞,館內還可根據(jù)需要進行設計改變,這個空間是自由且可相互轉化的。
圖3 紅磚美術館
空間的不確定性存在于組合方式的千變萬化[6]??臻g的組合性在美術館空間中不可或缺。不同展廳之間可相互組合,公共區(qū)域又可作為靈活公共空間,可根據(jù)需要為展品提供更多空間的可能性。組合空間原則就是結合過渡空間和各種形式的室內外空間,為美術館創(chuàng)造更豐富的空間想象力和吸引力。
預留美術館旁邊的空余空間,既可為美術館后續(xù)的擴建作考量,又可預留作臨時展覽使用,或是作為藝術觀展后的討論區(qū)。以建筑為中心,使用場地周圍提供的區(qū)域作為保留空間,使建筑的外觀能很好地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同時要合理利用額外的空間,滿足建筑本身的生長需求[7]。
1)入口庭院設計 考慮在院子里舉辦臨時展覽的可能性,可在入口處可打造標志性雕塑或涂鴉藝術的風格,增強美術館自身的昭示性。例如,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廣場入口處的雕塑藝術展現(xiàn)出強烈的昭示性特征,吸引著人們前來參觀,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藝術文化氛圍。
2)入口坡道設計 入口坡度也可用作靈活的設計元素,可擺放一些與展陳相關的裝飾性藝術品,有助于讓人們提前解鎖美麗的藝術場景,也可營造有趣的氛圍。例如,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參觀者可通過設置在入口處的鋼架樓梯步行到2樓的畫廊展示區(qū)。鋼架樓梯采用“之”字形坡道設計,當參觀者走在看不到美術館入口的長坡道上,好奇心和求知欲會驅使并引導其進入美術館。
3)預留底層設計 預留底層空間的設計形式能夠提高空間利用率,同時不會影響整體性和實用性[8]。如扎哈·哈迪德設計的菲諾科技中心,從外面看整個建筑就像一艘空中的飛船,這座建筑設計了輔助建筑空間的功能,如建筑主入口、圖書館、餐廳、研究室和多功能報告廳。底層空間的使用保障了建筑的通透性和整體性,當人們穿過建筑底層,從視覺感受上可消除建筑的龐大體量帶來的厚重感,從而拉近人與物、人與建筑的距離。
4)道路引入設計 在對美術館進行交通規(guī)劃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路線與美術館的無縫連接、相互融合,一方面要具有引導性,另一方面也應當具有觀賞性,使人能夠不自覺地想要進入美術館。例如,被譽為“當代桃花源”的日本美秀美術館,貝聿銘結合中國的古典文化以敘事的方式進行設計,成為其又一個經典的設計作品。通過美秀美術館的一條隧道和一座吊橋后,美術館就逐漸呈現(xiàn)在眼前,這座美術館仿佛成為森林中的集聚中央,擴大了美術館的模糊定義,使其更好地與周圍融為一體,從而更加深刻地領悟藝術的真諦(見圖4)。
圖4 美秀美術館的隧道和吊橋
彈性空間的目的在于增加空間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探索更人性化的空間設計形式,以適應未來美術館的發(fā)展變化帶來的空間需求,提高美術館的建筑使用生命力和利用率,減少因設計不當造成的空間浪費。此外,彈性空間理論不僅體現(xiàn)在空間的形式方面,還總結了應用于美術館的多樣化設計方法,為未來美術館從初期規(guī)劃到后期建成后的使用,再到未來的改擴建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