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巖曲村的幸福變遷

2022-12-17 08:06高萬鑫
大理文化 2022年10期

●高萬鑫

年屆古稀,總喜歡檢視和翻閱歲月,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逝去的昨日里,記憶最清晰、最難以忘懷的是故鄉(xiāng)巖曲村的土地、山水、村莊、道路和鄉(xiāng)親。

父親和土地

我出生在滇西牦牛山山麓一個叫巖曲的小山村里。我從小在村里長大,正值讀書的青春年華時又成了“回鄉(xiāng)知識青年”,跟鄉(xiāng)親們一起種地,可以說是個土生土長的巖曲村人。但是對腳下這塊土地跟農民的密切關系的認識,卻有一個從朦朧到清晰的漸進過程。我從小就常常跟隨下地勞作的父母到田頭埂腦玩耍,清楚地記得我們家共有3丘田,聽我父親講,這3丘田是人民政府分給我們家的。在我的記憶中,父親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到地里看看?!倍豢淳腿ゴ蟀胩?,甚至是到天快黑了才回來。似乎那地里有他干不完的活。栽秧時節(jié),幾丘田都犁完耙好,正在灌水,父親還在田邊地角一鋤鋤地仔細挖。他說:“田邊地角有犁不到的死角,得靠人來挖。一鋤之地就是一叢秧,就是一把谷子了?!?/p>

我家3丘田中的活計當初只由我父親、母親兩人做,后來由同一個互助組的、我熟悉的親戚來幫忙一起做。但沒過多久,聽父親說,我家的那3丘田入社了!在地里干活的人扎堆,說不清到底有多少人。薅谷子時女的排成一排,彎腰曲背,雙手同時在稻田里拔除雜草、稗子,但后來聽說這樣干活太慢了,要搞大躍進!讓社員不分男女排成一排,赤著腳從稻田的這頭走到另一頭,邊走邊用腳板把稻田中的雜草、稗子踩入泥中,據(jù)說這樣干活既快又能把雜草變成追施的綠肥,一舉兩得。滿壩的稻田只用兩三天就薅完了。那天,剛從地里回到家的父親氣鼓鼓地說:“這簡直是瞎胡弄嘛!人哄地皮,地哄肚皮。咋行嘛?”說罷“咚”地一聲坐在板凳上,抽悶煙。果然,當年全村稻谷收成大減產,第二年村里就鬧春荒!

地種不好,原因是什么?找來找去,原來是階級敵人在搞破壞。于是在村道兩邊的土墻上寫滿了“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標語;村頭村尾的幾棵大柳樹上高音喇叭里早晚都在提醒人們:階級斗爭要天天講,月月講,要入心入腦。

不抓生產,只抓階級斗爭折騰不久,“文化大革命”像陣狂風吹到了巖曲村。那年頭的生產勞動叫什么勞動???每天,社員們一人肩扛一塊“語錄牌”和鋤頭下地,到了地頭要舉行“三忠于”儀式,再學習一通最新、最高指示,到日高三丈,社員們的肚子都有點餓了才開始干活。為了體現(xiàn)抓革命促生產的成果,挖地成了“雞扒土”,薅草純屬“貓蓋尿”。我父親是種莊稼的老把式,覺得很對不住腳下的土地,但又不敢說,只得憋紅了臉,而一回到家就發(fā)牢騷:“什么‘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照這么說還種地干什么?都上山吃草不更省事了嘛!”

幸好不讓農民好好種地的荒唐年月隨著“四人幫”被粉粹而結束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開啟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新紀元。特別是建立生產責任制,擴大農戶的經(jīng)營自主權,土地上種什么,怎樣種,都由農民自己說了算。農民真正成為了土地的主人。

記得我媳婦到巖曲村委會辦好土地承包合同手續(xù),并領回土地承包責任書的那天下午,已經(jīng)68歲的父親在我和我媳婦的陪伴下,來到我家承包的連成一片的4丘,共4畝5分責任田邊,父親從田埂上一步跨進田里,彎腰抓起一把土,仔細端詳了好一會,仿佛是鑒定這地最適合種稻谷還是種麥子,沒料到兩行眼淚從他那耷拉著眼皮的眼睛里流出來,緩緩地流過他那滿是皺紋的臉?!暗?,你咋啦?”我連忙一邊替他擦拭眼淚,一邊問?!皼]什么,爹高興呀!”我父親說,他9歲喪父,下有兩個弟弟,為了生存,他到離家20多里的有錢人家中放牛,直到17歲。面對艱難困苦,他從來沒流過眼淚。1952年土地改革,家里分到了3丘田,他從土改工作隊隊長手中接過土地證時,他流淚了。“今天是我一生中第二次流淚?!备赣H語氣深沉,“現(xiàn)在,人民政府第二次把土地交給我們家耕種,我們一定要把地種好?!闭f到這里,父親指著眼前的幾丘田說:“這地可是金飯碗,我們要珍惜,要把這只金飯碗牢牢端穩(wěn)、端好?!蓖A似?,我父親又說:“我扶不動犁耙了,但還可以做點開溝引水、鋤鋤草之類的活嘛。”說完很開心地笑了。我了解我父親,他一生伺弄土地,可以說自己的半截身子都長入泥土里,對土地有一種深入血肉、滲到骨子里的感情。

有一年栽秧時節(jié),鄉(xiāng)里的農科員到水田里,手把手指導社員嚴格按要求做好秧叢的株距、行距和通風透光事宜。我家栽秧那天,我父親拄著拐棍到田邊,仔細看農科員邊講解邊演示。當時他嘴上不說什么,但過后他卻說:“秧叢栽得這么稀,會不會有點浪費土地了?”沒想到,當年我家的每畝稻谷比往年多打了80斤。我父親喜滋滋地說:“科學種田還真靈!今后你們這樣種莊稼,我歸山(方言,去世的意思)也放心了?!?/p>

第一輪土地承包時我家種了6畝地,每年要繳160多公斤糧食或200來元農業(yè)稅。2006年,農業(yè)稅取消后,不僅錢或糧不再繳了,還享受政府補助150多元。這種做夢也想不到的好事讓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一見面就爭相夸黨的政策好、改革開放好!可惜我的父親母親都沒能活到這一年??梢哉f這是種了一輩地,把土地當成他生命的一部分的父親一生中最大的一樁憾事。

值得欣慰的是,到目前,我家承包的6畝地一直由我媳婦耕種著,并且根據(jù)黨的十九大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wěn)定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精神,繼續(xù)簽訂了土地承包30年的合同。隨著黨中央關于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得到切實實施,盤田種地有化肥農藥使用補貼,購買耕地、耙田、栽秧等小型農機都有補助。一個人種好管好6畝地比過去顯得輕松多啦!

護山 山更青

一說起巖曲村地處高寒山區(qū),自然讓人想到高山、密林,潺潺溪流,鳥語花香,有些潮潤而清新的空氣……

我自幼在大山里長大,山上濃綠的樹木,山間清澈的溪流、林間鮮嫩的菌子、香甜的野果是我記憶中的珍寶。是的,在我童年時候,巖曲村周邊的遠山近嶺上,滿眼是蒼綠的松樹、冷杉和青。高山背陰處或山箐中,搖曳的竹子染翠了箐,潑綠了坡。如果你爬到一座高山頂上眺望,只見萬山起伏如大海駭浪,腳下是綠樹的海洋,山風掠過樹海發(fā)出的聲音由遠而近,由小變大,快到身邊時仿佛洶涌的波濤呼嘯著、奔涌著朝你席卷而來,然后從你腳下嘩嘩地慢慢遠去,林濤那令人驚心動魄的氣勢讓人終生難忘。

夏天,我們幾個童年的伙伴相邀約,背上小背籮鉆進樹林里拾菌子。我們知道哪個山梁上愛長冷菌,哪座山的向陽坡上愛長青頭菌,哪架山的青林叢間松茸成窩成行,等等。當我們在大山里走累了,就順便在林子里摘些野生的藍莓、草莓或覆盆子吃;一時采摘不到野果子,我們就找?guī)锥溲蚰叹鷣沓?。在野生菌中,唯有羊奶菌是可以生吃的:把一朵羊奶菌的傘蓋一掰兩半,那乳白色的奶汁就淌出來了,送入口中一咀嚼,鮮嫩而滿嘴清香。要是渴了,我們就在山澗邊掬幾捧水喝,那山澗溪水是從大山肚子里淌出來的,涼涼的,甜絲絲的。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家鄉(xiāng)四周群山既是要啥有啥的一座綠色寶庫,也是山里孩子們的樂園。我們就是故鄉(xiāng)的青山綠水滋養(yǎng)大的。

很可惜,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動亂中,巖曲村的綠色寶庫被人為地毀掉了!原來的大隊黨支部書記被當成巖曲村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遭打倒,“靠邊站”;對護林防火工作極端負責任、任勞任怨工作了十來年的護林員樹生伯,因堅決制止多次進山偷砍木料的人而被打傷致殘。結果,1968年,牦牛山水源箐發(fā)生火災,無人領頭組織群眾去撲滅山火,熊熊大火在山上蔓延了七天七夜,把牦牛箐的幾架山燒成黑乎乎的一片。從那以后,牦牛箐箐溝里的溪水銳減了一大半,導致每年春耕,全村的水稻都因缺水不能按時栽插,稻谷收成只有往年的一半多點。

十年動亂期間,喪失了理智的村民爭先恐后上山砍炭薪燒炭,砍木頭、伐木鋸板子賺錢。結果,原來山上的樹木多得連麂子都迷路,沒幾年那一片片林子就被砍得稀稀拉拉的,看著都讓人心疼。“靠邊站”的老支書冒著被揪斗的風險,苦口婆心去勸那些盜伐者盡快收手,卻遭到盜伐者的嘲笑。他們振振有詞,說:“你別咸吃蘿卜淡操心啦!靠山吃山天經(jīng)地義。種地燒林子,花錢解板子;斧頭咚咚響,票子嘩嘩來。從古至今都是這樣,除非你不在巖曲村過日子!”老支書見盜伐者滿嘴歪理,只好搖頭苦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玉宇澄清,撥亂反正,黨中央以1號文件的方式告誡人們:“森林過伐”是我國農村三大隱患之一,并要求“堅決剎住亂砍、濫伐的歪風”。同時,大膽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從此,群眾像經(jīng)營責任田一樣管理和保護森林資源。與此同時,各級政府紛紛出臺各種優(yōu)惠政策,積極助力農村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就拿巖曲村來說,先是無償幫助群眾改建節(jié)柴灶,盡量減少上山砍樹當柴燒。沒出幾年,山上裸露的黃土少了,綠意比往年濃了。又過了三五年,各地在大力發(fā)展水電事業(yè)的同時,政府撥??顬閹r曲村每戶無償配送一套炊具,大力提倡和鼓勵各家各戶用電磁爐燒水、煮飯。不到一個月,全村200多戶一改世世代代用柴燒水、煮飯的歷史。

回望過去,我至今依然清楚地記得,要是在清晨,你站在彌沙河西邊的山梁上朝東邊山麓的巖曲村眺望,兩百多家房屋的耳房頂上都冒著一股或濃或淡的炊煙。漸漸地,那一股股裊裊炊煙由濃變淡,慢慢地四散開去,在村莊上空飄蕩,然后又緩緩地、緩緩地聚攏起來,化為一襲白霧,罩住村莊,不經(jīng)意間又散開,悠悠地、悠悠地飄向村東橫亙巍峨的牦牛山,最后綿綿地纏在牦牛山的腰間,成為山鄉(xiāng)可人的一景。

往年,巖曲村每天三次升起炊煙。想想吧,那每天、每月、每年要燒掉多少柴火?也就是每年要砍掉多少樹木啊?如今,全村家家煮飯燒水都改用電了,既衛(wèi)生又環(huán)保,還保護了林木資源,炊煙的消逝實屬巖曲村歷史的一大進步。

歷史是站在今天看過去的事,從中吸取教訓,以利將來。故鄉(xiāng)巖曲村的父老鄉(xiāng)親正是從砍掉山上的林子就是毀掉自己生存的根基的教訓中,領悟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從此將自己生存的這個山旮旯里的每一棵樹當成自己必須傾心呵護的“責任田”,管護好、發(fā)展好。

2021年初春,我懷著眷念之情又一次回到故鄉(xiāng)巖曲村。那天一到家,顧不上休息,就沿著我熟悉的兩邊開滿杜鵑花的山徑,帶著童稚般的純真和難以釋懷的眷念,向牦牛山走去。越往上走,我的心潮越如同耳邊的松濤一樣澎湃:高聳的青松,盈尺的幼株,抬頭見了低頭還見。一條用水泥砌成的“三面光”引水溝從河源箐方向繞著山腰迤邐而來。水溝中清亮亮的泉水翻著細浪,偶爾漂浮著一兩片杜鵑花瓣向前急急地奔涌而去,這一溝清泉水要流淌到山下的田壩里,去澆灌滋潤麥苗、蠶豆,讓它們拔節(jié)、生長。我感到一陣欣喜:眼前這一幅青山綠水的美景正是我童年的記憶呀!我凝視著眼前曾一度消逝如今又重新回來的美景,心里涌起春意般的溫暖。

河水與泉水

一說起巖曲村的水,人們自然首先想到的是彌沙河。這條發(fā)源于劍川北部老君山山脈的河流在彌沙鄉(xiāng)境內由北蜿蜒向南,長達32.5公里。彌沙河流經(jīng)巖曲村時將長條形的壩子一剖兩半,東邊是村莊和田壩,西邊全是田壩。從山頂往下俯瞰,彌沙河仿佛系在巖曲村胸前的一條碧綠色的綢帶。

20世紀70年代之前,彌沙河水是活水,是有生命之水,清渾都能喝。水渾別擔心,舀進桶里,待一會兒,沙子沉底,水就清亮亮的、涼涼的。中午或傍晚,女人和孩子們拎著桶,帶著衣服,或者用筲箕端著菜,去河邊洗菜、洗衣服。河水又清又靜,一縷縷水草、青苔,在水里悠悠擺動。近乎透明的小細鱗魚在入河中漂洗衣物或洗菜的人的赤腳旁鉆來繞去,膽子大的還用嘴來啃人的腳背、腳趾,癢癢的。到了晚上,要是打著火把來到河邊,可以看到胳膊粗的大魚,那脊背黑黑的,在河水淺處悠悠游動,絲毫不怕人和火光的樣子。

吃魚,是彌沙河邊人的舉手之勞,人們常說,家里這頭點火做飯,河那頭才抓魚不遲。三五分鐘就提著活蹦亂跳的鮮魚回家,眨眼之間,一大盆酸菜豆腐香蔥魚就端上飯桌了。

哺育生命的河流常常是溫柔寬厚的,但也不乏暴躁的時候。每逢農歷七八月,接連下幾天的暴雨,上游的箐溝水、滿地橫流的雨水一古腦兒往彌沙河里涌,彌沙河暴漲了!滿河濃稠黃湯似的河水,浩浩蕩蕩,拍打河岸水花飛濺,河中央斗笠大的漩渦,一個套著一個,翻卷而去。巖曲村人至今記憶猶新,1967年農歷八月,連續(xù)七八天的強降雨,暴漲的彌沙河水攜帶著從箐溝中沖下來的枯枝朽木,隨著漫過河堤的洪水橫掃著大片包谷地,嘩嘩啦啦的洪水聲震耳欲聾。六七天以后洪水才退去。地里尚未被沖跑的包谷桿倒伏之后被埋在泥沙里,200多畝包谷滅產了。村里的老人說,這是他們記憶中彌沙河造成的最大的一次水患。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黨的惠農政策頻頻出臺,各級政府撥??钤趶浬澈友匕督ㄆ鹆?個小型抽水站,將河水抽到沿岸的旱地水田里,使彌沙河更多更好地造福于老百姓。誰知好景不長。與劍川縣近鄰的蘭坪縣招商引資,在蘭坪縣與劍川縣接壤代號81的地方建起了鉛鋅冶煉廠。結果,不到三年,該鉛鋅冶煉廠排放的污水污染了彌沙河。突然有一天,巖曲村有群眾發(fā)現(xiàn)被毒死的細鱗魚和石斑魚漂滿了彌沙河。老百姓痛心疾首卻狀告無門。從那以后,彌沙河里的魚蝦螃蟹甚至連青蛙都絕跡了。原來清凌凌的河水變混濁了,不要說人,就連水牛也不敢下河在水里打滾了。

值得慶幸的是,黨的十八大高屋建瓴,及時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并提出“要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的號召,81鉛鋅冶煉廠被上級有關部門果斷地關停了。彌沙鄉(xiāng)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于2013年投資2537.16萬元,治理了彌沙河干支流總長5.9公里,新筑堤壩長8.96公里,并在堤旁植樹15000多棵,彌沙河的成功治理,使沿岸的老百姓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重新用上清澈的河水。

常言說:有收無收在于水;水豐才能糧茂。有句話說得更形象、深刻,說:“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睅r曲村地處山區(qū),有豐沛的水資源,但都藏在深谷山箐中。在舊社會,巖曲村有人就曾提出把山箐水引出來供栽秧和灌溉用的設想。但這就得開挖兩條繞山繞嶺長達30多里的引水溝。這么大的一項工程在舊社會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是老百姓的一個夢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當家作主,共產黨成了人民的主心骨,要為人民謀利益。根據(jù)巖曲村生產缺水的實際,1958年,上級專門派來了兩名水利技術員,來幫助巖曲村踏勘水資源、測量確定開挖水溝的線路。經(jīng)過10多天的爬山過箐、披荊斬棘、反復踏勘測量,終于在巖曲村東邊的河源箐和西邊的磨房箐測定了兩條總長共31里的引水溝。按預計,這兩條引水溝修成功之后,可以灌溉巖曲村所有的水田旱地。

正如毛澤東同志說的,當年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人人熱氣高,干勁大,肯吃苦。在當年沒有雷管、炸藥、水泥的情況下,就靠鐵錘鋼釬敲打,靠燒石灰封堵砌,只用了7個多月時間就把兩條引水溝順利挖成功并通水了!在兩條引水溝勝利通水的慶祝會上,巖曲村的白族歌手李漢興深情地唱道:“美好理想美好夢,世代盼望世代空;黨的光輝照邊疆,一朝就成功?!边@首民歌表達了巖曲村村民牢記共產黨的恩情,永遠跟黨走的心聲。

位于巖曲村東西邊大山中的兩條引水溝修通之后,從引水溝中汩汩流淌而來的泉水足夠灌溉全村的所有水田旱地,確保每年糧食穩(wěn)產還略有增收。為此,巖曲村人把東西山兩條引水溝譽為“二龍送水,天旱不愁”。

還在集體生產勞動的那些年月,就是栽秧最忙、最急需用水的時節(jié),全村5個生產隊每隊也只需安排一個水管員。水管員肩扛一把鋤頭,在田間地頭轉悠一圈,這里開挖個水口,那邊埂子低凹處填幾塊土,一股股清水就嘩嘩地流到地里,不出兩三天,滿壩待栽秧的田里就水汪汪一片。這樣集中灌水,一丘丘突破,省力又快當。難怪社員們都說:水管員的活計最輕松。

25年后,巖曲村農田灌溉用水卻出現(xiàn)了新難題。首先是河源箐和磨房箐周邊山上的水源林多數(shù)被砍伐,山箐水明顯減少了,注入引水溝中的水自然減少;其次是1958年挖通的兩條引水溝多年失修,水溝滲漏現(xiàn)象逐年加大;再次是連接總水溝的小溝、岔溝淤泥阻塞,水流跑冒滴漏現(xiàn)象突出。在灌溉用水緊缺之際,家家擔心自家的那幾丘責任田誤了農時,都爭搶著用水,結果正如群眾自己感嘆的:“流到自家田里的水只有筷子粗的一股了?!痹匝頃r節(jié),家家戶戶白天黑夜輪流出動蹲溝守水,非忙碌上十天半月不可。

栽秧灌溉用水難,群眾覺得鬧心,村干部發(fā)愁。說來也真巧!在這節(jié)骨眼上,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實施政策出臺。這對巖曲村干部群眾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霖”。有了資金做后盾,加上群眾踴躍自愿出力,把修復引水溝用的水泥、沙子人背馬馱運往河源箐和磨坊箐引水溝修復工地,村里那些曾經(jīng)到外地建筑工地打工,掌握了水泥使用技術的年輕人,主動承擔了用水泥砌“三面光”水溝的技術指導任務,少添一鏟水泥漿也不行。村干部和群眾一起熱火朝天苦干了一冬,終于把兩條引水溝修復一新。原來漏洞百出的兩條引水溝變成了滴水不漏的“三面光”引水溝。

更值得一提的是,巖曲村被彌沙河隔為東西兩半的田壩,西邊田少,東邊田多,而由磨房箐引水溝引來的水水量充足,西邊田少水用不完;東邊田多水卻不夠用。在縣水利技術部門的指導下,幫助巖曲村在彌沙河上建起了一根倒虹吸鋼管,將彌沙河西邊澆灌田地用不完的磨房箐溝引水調往河東,確保了彌沙河東田地灌溉用水更充裕、更有保障。彌沙河上倒虹吸工程的建成,是巖曲村水利建設史上的又一精彩之筆。

住房的今昔

我記憶中的故鄉(xiāng)是一個依山而居、有二百多戶人家的村莊。6棵高大、濃蔭蔽日的冷杉分成兩排屹立在村頭。一看到這6棵冷杉就知道巖曲村到啦!因為是靠山而居,村莊背后就是松樹林,而緊連村莊的西邊是村民們四季耕種的碧綠與金黃更替的狹長的田壩。

那年月,村里的房屋大都是石頭砌的地基,泥土夯的墻,松木或杉木做的屋架。屋頂上有的覆蓋著魚鱗般密集的灰瓦片,而大多數(shù)卻覆蓋著篾笆或薄木板。年深日久,屋頂上那些篾笆和薄木板經(jīng)日曬雨淋,都變得黑不溜秋的。這些房屋顯得陳舊,甚至有些衰敗,但梁間燕仍歡快地飛去又復來,給沉寂的村莊帶來了生機。要是你留意察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每一座房屋或每一處的房屋,都能巧借地形,順勢就向,當疏則疏,當密則密。而在房前屋后,不少人家還辟有菜園;處于逼仄處的人家,也總不忘栽下兩棵桃樹、李樹或杏樹。這一切使居住在這里的鄉(xiāng)親,倒也能從清貧之中享受到自然的雨露和清新的空氣,使那些一年四季奔波勞累的心,有了歇息和安穩(wěn)的去處。

20世紀50年代初的巖曲村留給我的印象是,村子背后山上的樹木蔥蘢滴翠,從山上流淌下來流經(jīng)村子的兩條溪水清清亮亮的,人們經(jīng)常在溪邊洗菜、洗衣服。剛從地里勞作回來的人順便在溪中洗去手腳或鋤頭上的泥土。年輕人的笑聲和打鬧時飛濺的水花沸騰了一溝小溪,熱鬧了整個山村。當沉重的夜幕籠罩著村莊之后,只有松明燈微弱的火光說明少數(shù)人還繼續(xù)著白天的忙碌。一旦那星光點點似的松明燈次第熄滅之后,躺在老舊房屋里的人便能真切感受到松風、溪喧、蟲鳴都涌進屋里,分明感受到了山林之氣,于是安然睡去。

冬去春來,歲月不老,但是那些原本就不結實的房屋在日復一日的日曬雨淋風催之中漸顯蒼老,屋檐朽得殘缺不齊,煙火熏黑了剝落的老墻,也熏黑了山里人苦澀的歲月。屋漏想補,窮則思變。巖曲村人做夢也想著要蓋新房。

在我的記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巖曲村第一家蓋新房的是被村里人稱為“能人”的高慶堂叔。那是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26年之后。高慶堂兩口子和兒子、兒媳婦把攢足的勁都使出來,他不是埋頭盤田種糧食,而是在承包的兩畝旱地里種烤煙,一年可凈賺1萬多元。他喂養(yǎng)老母豬育仔豬,第二年賣仔豬能賺2千多。后來用辛辛苦苦攢下的錢一次蓋起了4間一耳的一棟磚木結構的新房,而且4間一耳和院子全部打成了水泥地皮,墻壁用石灰刮得平整潔白亮眼,惹得全村人心里癢癢的,都跑來參觀。有人問蓋這新房共花了多少錢?慶堂叔笑笑沒說花了多少錢,只說:“大家都知道,我原來兩間一耳一家三代人前后住了40多年,我把一耳隔成兩半,一半做飯,一半兩口子睡,沒有窗戶,又黑又悶,太不方便了?。≡僬f,一眨眼我孫子也要結婚成家了,不蓋新房實在不行了。”聽者都唏噓不已,連聲說:“確實是得蓋棟新房了!”

其實,像高慶堂家那樣一家三代人,40多年住一棟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這在巖曲村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有些老房子的山墻多年前就用一根原木抵著,使人聯(lián)想起那些靠拐棍才能穩(wěn)住身體的老人。

巖曲村刮起蓋新房之風得益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東方風來,在僻遠的滇西農村雖說不上春意濃濃,但如紅梅枝頭的花苞已透露出了暖春的訊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巖曲村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有的還跑到深圳、珠海。外出打工的趙新生等5人在外地的建筑行業(yè)一干就是10年。他們不僅學到了起房蓋屋的技術,還開闊了視野。他們回到巖曲村以后,用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錢和學到的建房技術,一口氣蓋起了鋼混結構的5棟二層樓住房。搬進新居的那天,趙新生特意在大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喬遷喜聯(lián):“文明村院福中福,幸福人家樓上樓。”同時住進新居的李茂盛家貼的喬遷喜聯(lián)是:“改革花開香千里,勤勞果實美萬家?!遍郝?lián)中洋溢著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濃濃的喜悅之情。而趙新生5個年輕人在巖曲村頭一回建鋼混結構的兩層樓房,在全村乃至全鄉(xiāng)一時傳為佳話。

巖曲村大規(guī)模拆舊房建新房始于2017年,也就是實施精準扶貧的第三年。村里想蓋新房卻沒有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因各級政府的傾力扶持,實現(xiàn)了拆舊建新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幫助貧困戶在切實脫貧致富的同時,擁有了自己的鋼混小樓房。村里的兩條泥巴村道也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并安上了路燈,結束了村民們晚上走親串戚打松明火把走路的歷史。

我退休之后,逢年過節(jié)都要回巖曲村走一走、看一看。像雨后春筍般在舊宅基地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簇新、敞亮的房屋,一次次向我訴說著鄉(xiāng)親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富足了。如果再留心細看,房前屋后,見縫插綠;村容整潔,空氣清新。巖曲村的變化有力證明: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再偏遠、再貧困的鄉(xiāng)村,都會建設成富裕、美麗的鄉(xiāng)村。

細細品味近兩年我回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我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前幾年回巖曲村聽鄉(xiāng)親們說得最多、最新的話題是:誰家蓋起了新房,新蓋的房子哪些方面優(yōu)于前幾年蓋的房子;而我去拜親訪友道喜也總是離不開“恭賀喜遷新居”之類的話??山鼉赡昊乩霞?,聽鄉(xiāng)鄰們聊得最多的話題,是誰家的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或研究生,誰家的孩子更上進、更有出息。年年有新話題,說明巖曲村年年在發(fā)展變化,巖曲村的發(fā)展也是祖國發(fā)展的縮影。

路越走越寬

曾經(jīng)不敢有夢,那是生活苦澀和色彩單調的年代。

我的老家?guī)r曲村坐落在老君山山脈和雪幫山山脈形成的峽谷中間,群山連綿,箐谷縱橫,供人們出行的路忽而蜿蜒在山坡上,忽而穿行在箐谷里。幾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是靠盤山過箐的羊腸小道與山外界往來。

巖曲村與外界聯(lián)系往來的路主要有兩條山路:一條是從巖曲村出發(fā)往北走30里,到達馬登鎮(zhèn)馬登街,是巖曲村人趕集銷售農副產品和購買生產生活用品的地方;從巖曲村出發(fā)往南走32里,抵達彌沙鄉(xiāng)政府駐地,那里設有鄉(xiāng)級醫(yī)院、鄉(xiāng)級中學,是巖曲村人就醫(yī)、小孩讀中學的地方。另一條山路是從巖曲村出發(fā),往東翻越海拔3100米的牦牛山,然后繼續(xù)翻山越嶺跋涉將近80多里,到達劍川縣城。往年,巖曲村人需要到縣城辦事,通常天亮起程,走累了在路邊小憩片刻,太陽將近落山時可趕到縣城。1960年至1966年我到劍川中學和鶴慶中學讀初中、高中那年月,一直靠步行往返走的就是這條山間小路。當年,在崇山峻嶺中汗?jié)n涔涔地跋涉時,我的腦海中常常產生美好的幻想:腳下的羊腸小道變成了一條平坦的通途,自己跟許多遠行到縣城的人一起坐在寬敞舒適的客車里向前奔馳!

崎嶇而漫長的山路讓巖曲村人吃了不少苦,留下了許多苦澀難忘的記憶。1973年冬,巖曲村的一名產婦,臨產時因胎兒橫位,生出一只小手后難產,家人迫不得已,只好臨時扎了一副簡易擔架,火急火燎地將產婦抬送往公社醫(yī)院。誰知,顛簸了兩個來小時將產婦送到公社醫(yī)院時,產婦因失血過多,母子倆都未能得救。這個悲劇猶如一片驅趕不散的烏云籠罩在巖曲村人的心頭。人們一說起這件揪心事,都說:當年如果路再近一點,或者路哪怕平坦一點,產婦肯定會得救的。1974年修馬(登)彌(沙)公路時,在巖曲村范圍內的路段需要占用集體的部分良田,按規(guī)定要給受損失的生產隊一定的補償款,但這幾個生產隊干部一致表示:一分補償款也不要!只盼望公路早日修通,方便群眾就醫(yī)最好!真誠之心讓公路指揮部的負責人感慨不已。

1976年,馬(登)彌(沙)公路長24公里、寬6.5米的四等級土路修通了,但在這條土公路上跑的都是供銷部門運貨物的貨車或進山運木材的大卡車。盡管如此,馬彌土公路的通車結束了巖曲村不通公路的歷史,村民們到馬登街趕集、到彌沙鄉(xiāng)政府辦事,學生到鄉(xiāng)級中學讀書縮短了四五里路程,還少了許多走山路遭受的坑坑洼洼和磕磕絆絆,也算巖曲村民出行的一大改觀。

1959年3月,劍(川)蘭(坪)公路劍川段81公里路段修通,到1977年下關至蘭坪的客運開通。這意味著巖曲村要外出的人只要先步行9公里路到馬登街候車點等候,就可以搭乘蘭坪至下關的過路客車,到達劍川縣城乃至州府下關。

進入21世紀,各級黨委、政府強烈意識到“要想富,先修路”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00年4月,劍川縣委、政府下大力籌措資金60萬元,將馬(登)彌(沙)公路改建成柏油路面的二級公路,大大改善了路況。公路暢通加快了巖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先富起來的人家,瞄準市場開始購置私家車跑貨運、跑客運。我老家?guī)r曲村人從此不再需要先步行9公里路到馬登搭乘過路客車才能遠行。

不久,巖曲村跟全國各地農村一樣切實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推進村村通工程,巖曲村房前屋后的所有土路全部得到硬化,私家大車、中巴車、小轎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實現(xiàn)了“出門有路,抬腳上車”,乘上汽車走出大山的夢想。

出行的路,緊連平安路。如今,在巖曲村一說起通公路通汽車的優(yōu)越性這個話題,人們都感慨不已:“哦,通公路、通車子好處可多啰!”接著就掰著手指頭說:“巖曲三社的福金他媽,一天晚上突然暈倒。好在福金本身就是開小中巴跑客運的,他立即駕車把他媽送往縣醫(yī)院。醫(yī)生一檢查,說:‘得趕快送往州醫(yī)院,說不定還有希望。’福金立即把他媽送往下關州醫(yī)院。經(jīng)過施救,福金媽得救了。醫(yī)生說:‘病人還算送得及時,再遲半個小時就沒治了?!F(xiàn)在治療后的福金媽,跟沒病過似的,就是走路比以前少利索點?!薄芭叮€有四社的富花,預產期還不到十來天,一天,半夜里突然出血不止,他愛人連忙請德寶開車,把富花送到縣醫(yī)院,順利把孩子生了下來,母子平安。這幾年大家手頭經(jīng)濟寬裕了,加上坐車很方便,要生小孩的婦女都定期到縣醫(yī)院做檢查,生小孩時都到縣醫(yī)院生,挺安全,也省心。多好!”我跟許多鄉(xiāng)親聊過通公路,坐汽車方便、快當這個話題,不同的人舉的事例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獲得感、平安感和幸福感。

出行的路,連著發(fā)展的路。巖曲村連接外界的公路暢通之后,全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步伐大大加快了。群眾自家種的大白蕓豆、紅心洋芋、蔓莖、青豌豆等生態(tài)蔬菜源源不斷地銷往外地,深受客戶喜愛。夏秋二季,牦牛山上的特產松茸、青頭菌、羊奶菌、雞窩菌等又香又嫩的野生菌,中午剛從山上采摘下山,由收購商零散收購,然后集中包裝放入冷藏箱,下午就動身外運,第二天早上由專人在下關、昆明等地的菜市場上市銷售,往往成為搶手貨。

不是大山里過去沒有寶貝,而是寬闊平坦、風雨無阻的路,喚醒了沉睡的大山,讓巖曲村人搭乘上了新時代的快車,拓寬了經(jīng)濟發(fā)展之路,改變了山鄉(xiāng)的容顏,也改變了巖曲村人的精神面貌。毫無疑義,沐浴著新時代春風春雨的巖曲村就是詩和遠方。

喜看觀念新

改革開放給巖曲村人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人的變化,也就是人們觀念的改變。當然,人們觀念的改變不像蓋房子、挖水溝、修公路那樣聲勢浩大,在不長的時間內就能夠完成,而是如同冬末春初河邊柳樹的葉子,在不知不覺之間綠了,而當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它的影響、它的成效、它的力量的時候,那已經(jīng)是春色滿園關不住,勢不可擋了。

鄉(xiāng)親們長期生活在大山重重包圍之中,消息閉塞,眼界窄逼,見識少,導致思想保守、觀念陳舊。比如,在以前巖曲村人的觀念中,婦女就是家庭主婦,生來就是做家務,生兒育女,侍候公婆,盤田種地。因此,不要說在舊社會巖曲村沒有一個婦女是識字的,就是到了1970年,巖曲村的女孩子仍然沒有一個人上過學,識得自己名字。1958年,在全民大躍進的形勢下,開展掃除文盲運動的熱潮也影響到巖曲村。根據(jù)上面的要求,我們巖曲小學的老師和學生白天在路邊設立了“掃盲崗”,來來往往、下地干活的婦女經(jīng)過“掃盲崗”就必須學會幾個字,才能放行;晚上把婦女集中到小學校里,叫“上夜?!保瑡D女必須參加識字班,叫“掃除文盲”。但折騰了一陣子之后就不了了之。村里有個“老先生”鄙夷地斷言:“巖曲村的女人也識字,除非馬長角,牛生鬃那一天!”

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加快了教育的步伐,完全小學辦到村,初級中學辦到鄉(xiāng),人們的觀念也逐步轉變了,巖曲村女孩子上學讀書的越來越多,她們沐浴著黨的雨露,自如地向陽生長。1992年,巖曲村出了第一個女大學生,全村人樂不可支,議論紛紛,還說:“要是老先生還活著,那該多好!馬沒長角,牛沒生鬃,巖曲村卻有了自己的女秀才。”

到了2021年,據(jù)村民委員會統(tǒng)計,巖曲村共出了28個女大學生,4個女研究生。女孩子上大學走得越來越遠,其中一個走得最遠的到了西藏,她從西藏大學畢業(yè)后,在日喀則市的一所中學里任教。今天,從巖曲村走出的女大學生中,有不少人當上了中小學教師或醫(yī)生,有的在各級黨政部門工作,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以往那種山里的女孩“離不開鍋臺,上不了講臺,登不上舞臺”的陳舊觀念早已改變,取而代之的是巖曲村男人能做到的,巖曲村的女人也能做到的信念與實踐。

記得2018年國慶長假,我回到巖曲村。一天,去看望表嬸,她笑咪樂呵地告訴我:“這些年,村里人文明起來了,不再叫我‘瘸子他媽’啦!……”

原來,表嬸的兒子小時候不幸患了小兒麻痹癥,走路一瘸一瘸的,村里人便叫他“瘸子”,叫他媽“瘸子他媽”。類似的稱呼在當?shù)亓曇詾槌#热?,誰家有個弱智兒子,人們就叫他“憨包”,叫他爹媽“憨包他爹”“憨包他媽”,等等。盡管這樣的稱呼沒有太多惡意,而且在我們偏遠的山區(qū)成為一種習慣,但是表嬸、表叔內心還是有一種難言的傷痛。表嬸說:“眼下這些年,政府不僅讓老百姓過上了吃飽穿暖的好日子,還幫助殘疾人重獲新生,真得好好感謝改革開放,好好感謝黨幫扶殘疾人的好政策??!”

在與表嬸的交談中得知,劍川興藝木雕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四興致富不忘鄉(xiāng)親,免費舉辦了多期學習木雕技術培訓班,招收農村青年參加培訓,還特別招收殘疾青年參加培訓,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走上自食其力之路。表嬸的兒子就是參加了培訓之后掌握了木雕雕刻技術,并留在公司打工。一個殘疾人終于靠自己的雙手,找回了做人的自信和尊嚴。

當我進行了深入的了解之后得知,巖曲村共有持證殘疾人16名,他們都享受著不同層次的最低生活保障,其中,有一部分人通過各種渠道的幫扶,不僅做到自食其力,還對社會做出了十分可貴的貢獻。從巖曲村殘疾人這個社會最困難群體的變化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新時代以來,集教育、宣傳、道德和法律的合力,潤物細無聲地改變著廣大群眾對殘疾人的偏見和陳腐觀念,沿襲數(shù)百年的“憨包”“瘸子”“聾子”“瞎子”這些不雅的稱呼,已成為歷史的陳跡。世風的變化、文明的升華,說明人們的觀念變了。

觀念一變天地新。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近三十年間,鄉(xiāng)下人外出務工被認為是“搞資本主義”,讓人談虎色變,而歷史跨進新時代,為了脫貧致富,鄉(xiāng)下人進城打工成了勢不可擋的潮流。這些被稱為“農民工”“打工族”的進城務工人員,憑他們的誠實勞動闖出了令人羨慕的一片天。

就拿巖曲村的青年高文杰來說,他到昆明自謀生路,落腳在一個汽車修理廠打工。站穩(wěn)腳跟之后,把媳婦也帶到昆明,進餐飲店打工。他倆有了小孩,就把文杰的母親帶到昆明幫忙照顧小孩。文杰兩口子從租房到買房,從打工養(yǎng)活自己到供養(yǎng)孩子和母親吃喝,再到供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雖然生活過得不是很富足,但用他們的話說是:“還算過得可以?!贝謇锶硕挤Q贊文杰兩口子是“山里人”變昆明大城市人,有出息了。也有人說樹喜比文杰“更?!?。原來樹喜兩口子到下關打工,樹喜在建筑行業(yè),他媳婦在洗衣店。兩年后,樹喜把50多歲的爸媽也從巖曲村接到下關,本來就有木匠手藝的爸爸也到建筑行業(yè)打工;他媽先是照顧樹喜的小孩,小孩上小學后,樹喜媽也去飲食店打工。由于樹喜媽擇菜、洗碗不怕吃苦,又很誠實,飯店老板除了提供一日三餐外,還每月給她1800元工錢。樹喜媽說:“在巖曲老家種地,一家人一年苦的錢還沒有現(xiàn)在我一人一年苦的錢多。早知到城里打工這么吃香,早來下關幾年該多好?。 闭f這番話時的樹喜媽一臉的自豪。聽樹喜說,等他家攢夠了錢就買一套新住房,這樣在下關打工、生活也就更安心了。問樹喜媽:“你們老倆口都外出打工,你家的承包地咋辦?”“都拿給親戚種了。地荒了可惜呀!”樹喜媽真是快人快語。

巖曲村太小了,只能在縣級地圖上才能找到它的方位。但是,巖曲村的變化可以說是我國廣大農村改革開放40多年來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你看,山秀美了,水充沛了,地豐盈了,房敞亮了,路平闊了,人也變了,而且人的觀念的變化才是最根本的變化。改革開放的春風之所以吹醒了一個封閉的小山村,推動了它的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打破了陳舊疆化的思想觀念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讓他們找到了發(fā)展的方向和空間。當然,今后巖曲村人還要走得更遠、發(fā)展得更好,就必須繼續(xù)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前行的能力,趕上新時代的步伐。

編輯手記: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guī)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重要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經(jīng)過40余年的改革開放,社會和人民生活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全民一起享受著國家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享受著偉大時代帶給人們的幸福生活。大理和大理的各族群眾和全國人民一起,和這個偉大的時代一起,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高萬鑫老師的《巖曲村的幸福變遷》以他的故鄉(xiāng),大理一個叫巖曲的小山村為點,回憶了巖曲村幾十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的變化,包括惠農政策、環(huán)境保護、住房、出行、人們觀念等幾個方面,巖曲村的變化可以說是我國廣大農村改革開放40多年來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現(xiàn)在,巖曲村山秀美了,水充沛了,地豐盈了,房敞亮了,路平闊了,人也變了,更為難得的是,在作者的回憶中,多次談到巖曲村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這才是最根本的變化,也讓我們對巖曲村的未來充滿著信心。

漳平市| 济源市| 白水县| 五峰| 西安市| 城口县| 辽阳市| 师宗县| 仙游县| 兰州市| 漯河市| 板桥市| 广昌县| 师宗县| 扎囊县| 曲松县| 盘锦市| 无锡市| 巴彦县| 集安市| 南靖县| 巢湖市| 阿拉善盟| 新巴尔虎右旗| 霍邱县| 安平县| 贵南县| 凌云县| 信宜市| 绥化市| 华宁县| 扶余县| 江达县| 东乌珠穆沁旗| 武山县| 临沧市| 灯塔市| 茌平县| 平阴县| 大竹县|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