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華 李 玉
內容提要 大運河在服務國家發(fā)展、形塑社會文化及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決定了大運河史研究的價值與意義。民國伊始,大運河史研究已頗受關注;新中國成立后,學界對于大運河史的研究進一步推進和深化。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對大運河工程及大運河文化建設的重視,相關研究愈益升溫,視角轉向微觀,議題更加多元,大運河史料的學術需求也相應增加。已有的大運河史料集內容豐富,但主體內容偏向于古代,近代大運河史料的整理明顯不足。夏錦文教授等主編的《近代大運河史料叢編》全面收錄了與近代大運河相關的眾多文獻資料,部分珍稀文獻系首次影印出版,且附有大量的高清原始照片,為近代大運河史的研究提供了較為豐富、完整的史料資源?!秴簿帯肥珍浀氖妨暇哂休^好的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文獻采集難度較大,從中可見編纂者工作敬業(yè)、態(tài)度嚴謹。該叢書的出版將會對近代大運河史的研究產(chǎn)生重要推動作用。
大運河是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的工程奇跡,被譽為“中國蘇彝士”。①歷史上的大運河,以服務國家政治、經(jīng)濟戰(zhàn)略為主要功能,也對沿運區(qū)域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物資文化交流有著重要影響。降及近代,隨著各地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密切與政治格局的變遷,大運河因循近代中國“變局”社會的歷史軌跡,在價值定位、功能發(fā)揮、開發(fā)利用、修筑疏導等方面滋生出許多新的內涵,一定程度上形塑著大運河周邊區(qū)域社會乃至國家近代化的某些時代特點。因此,近代大運河研究無疑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大運河史的研究,必須以相關文獻史料為基礎。這些史料或庋藏于檔案文博單位,或散見于報刊文獻之中,搜集不易,整理亦難。為適應近代大運河史研究的學術需求,爬梳與匯總相關史料已受到各界重視。2021年9月,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與南京圖書館等合作編纂,由夏錦文和韓顯紅擔任主編,葉揚兵和全勤擔任執(zhí)行主編的50巨冊《近代大運河史料叢編》(以下簡稱《叢編》),在鳳凰出版社付梓,堪稱國內外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近代大運河專題史料集成,為大運河史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大運河文獻資料浩如煙海,相關的整理編纂工作在近代即已受到學者重視。這與晚清民國時期,大運河流域水災多發(fā),整頓治理刻不容緩有一定關系。其中最為重要的研究者為著名水利專家武同舉,其代表作《淮系年表》②將上自唐堯、下至清末的淮河水系情況詳細列表,記載了不同歷史時期內淮河水系發(fā)生的災患、水利事件,以朝代為序,編成14個年表,并有附圖142件,其中涉及中運河、里運河及山東運河部分達36幅,對大運河史研究具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1936年,為適應各流域水利工作之需,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水利處組織鄭肇經(jīng)、武同舉等數(shù)十位專家精心編纂而成《再續(xù)行水金鑒》,③書中收集了1820年至1911年的報刊、文集、治河圖冊及水利專著中的相關資料,為大運河及淮系水利治理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參考文獻。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大型水利工程的修筑,學界對于大運河史的研究也更加重視,主要從大運河、漕運、水利工程等視角切入,以譚其驤、黎國彬、朱偰、樊樹志為代表。④大運河史料編纂工作也在不斷推進,漸有成果產(chǎn)出。1962年朱偰主編的《中國運河史料選輯》⑤選編了自先秦至清代的大運河史料,呈現(xiàn)出大運河在不同時期的重要變化及其在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產(chǎn)生重要影響。改革開放后,大運河史的研究繼續(xù)朝著縱深與橫擴兩個方向發(fā)展,除了大運河沿革史研究外,關于歷代漕運史、區(qū)域社會及文化史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xiàn),代表人物有姚漢源、陳橋驛、育菁、陳鋒、鮑彥邦、趙金鵬、周祚紹、任重、傅崇蘭等,他們的研究成果將大運河史研究推向新高地。⑥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國家對大運河工程及大運河文化建設的重視,大運河史的研究愈益升溫。大運河2002年成為“南水北調”工程之一,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近年來我國政府又正式提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zhàn)略構想,這都增加了大運河史的受關注度,折射出大運河史研究強烈的現(xiàn)實指向性和“經(jīng)世致用”價值,也使得大運河史料的學術需求相應增加。2014年,王云、李泉歷時多年編纂的《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⑦正式出版,收錄了元、明、清及民國時期700余年的大運河相關史料,共130余種,囊括了別史、雜史、明清檔案、地方志書中的大運河文獻。編者將其分為“治運保黃”“運河水利”“運河工程”“漕運關志”四類,其中包括《續(xù)纂江蘇水利全案》《直隸河防輯要》《江北運程》《河防芻議》《淮沂泗圖說摘要》《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籌備時期概略》等十余種近代大運河文獻,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2015年出版的《中國水利史典》對中國的水利文獻進行大規(guī)模的整理編排,涵蓋了歷史上較為經(jīng)典的水利史文獻,其中《運河卷》⑧匯集了明清及民國時期的重要運河史料。2019年,葉艷萍主編的《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續(xù)編》,⑨大量收錄整理了古籍、民國文獻與方志中的大運河史料,內容較為豐富,尤其是各地方志中的相關文獻搜集,為大運河分段研究提供了較大便利。2021年,何寶善歷經(jīng)七年時間編纂的《明實錄大運河史料》⑩出版,該書將《明實錄》中與大運河相關的2316條史料全部予以摘錄,涵蓋了海運發(fā)展、運河治理、大運河交通、運河流域災害,以及通州港和通惠河等相關內容,對明代大運河史的研究有一定推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運河流經(jīng)區(qū)域甚多,各個地區(qū)歷史文化、社會經(jīng)濟的稟賦與特點不同,于是漸有研究者將大運河劃分成多個河段,聚焦于某一流域,深入考察大運河在當?shù)厮a(chǎn)生的經(jīng)濟、文化與社會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大運河史研究的多樣性。而地方運河河段的資料整理成果也漸有產(chǎn)出,如江蘇省交通史志委員會組織編輯的《京杭運河(江蘇)史料選編》,摘錄了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從先秦到民國的史料,資料來源豐富,有助于江蘇運河史研究。2008年,濟寧市檔案局開始組織編纂《濟寧運河檔案史料匯集》,為山東段運河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其中劉凡營主編的第三冊《明清朝代檔案珍藏運河彩繪圖說》,將明代《河防一覽圖》《河湖圖石刻碑》以及清代的《九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九省運河泉源水利全圖》《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總圖》《皇朝中外一統(tǒng)輿圖》等文獻資料加以整理,匯編成冊,是大運河史研究較為重要的圖像資料。
總體而言,民國以降,大運河史料的整理與出版為當代大運河史研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便利。但已有史料大多聚焦于古代,對近代大運河史料的關照明顯不夠,雖然《中國大運河歷代文獻集成·續(xù)編》中收錄有大量民國大運河文獻,但存在部分文獻收錄不全或一些重要文獻未收錄的缺憾。夏錦文教授等主編的《近代大運河史料叢編》則是以近代大運河文獻為主題的大規(guī)模史料集成。與以往的大運河史料集相較,《叢編》對近代大運河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收集整理,這是國內外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近代大運河專題史料集成。
《叢編》收錄近代大運河文獻36種、26600余頁,總體可分為“水利”“運河”“導淮”三大類。其中,水利類文獻收錄10種,編為24冊;運河類文獻收錄12種,編為20冊;導淮類文獻收錄14種,編為5冊。每種文獻均配有簡要說明,以便讀者閱讀。最后一冊則為該叢書的詳細目錄,為讀者進行檢索提供了較大便利。與同類史料叢書相比,不難看出《叢編》具有如下特色:
首先,《叢編》收錄的史料具有較好的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以往的大型叢書雖然也收集整理過關于近代大運河的相關文獻,但大都搜集不全。例如據(jù)《叢編》執(zhí)行主編葉揚兵研究員介紹,1920年6月由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創(chuàng)辦的《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季刊》,七年間共刊發(fā)過29期,以往的史料叢書或缺第8—11期,或缺第22—29期;熊希齡主編的《京畿河工善后紀實》刊載了1917—1920年間的京畿水災賑濟、河務要政等大量官方文件,共有8冊,而有的叢書僅收錄其中1冊;《江北運河工程局匯刊》由江北運河工程局編輯出版,記載了工程局治運過程中的相關文牘、圖表和計劃等資料,于1928年3月至1929年3月先后出版3期,以往叢書均未收齊?!秴簿帯肪幾胝咚奶幈疾?,全力搜求,在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蘇州圖書館等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終于將以上史料補錄完整,大大增強了近代大運河史料的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
其次,《叢編》文獻采集難度較大。該叢書收錄的部分資料屬于首次影印出版,不僅很好地呈現(xiàn)了文獻的原貌,為研究者提供參考,也及時保護了因環(huán)境等因素有可能破損甚至亡佚的文獻。例如葉揚兵研究員介紹《叢編》編纂過程時提到,藏于上海圖書館的《江北運河工程局年刊》,原刊破損嚴重,無法掃描,編者通過與該館的相關部門多次協(xié)商,才獲得電子文本底本,最終得以影印出版?!秴簿帯分械摹督此緶y量辦法匯要》《江淮水利測量局辛亥年測量報告》《河務季報》《順直水利委員會會議記錄》《江蘇水利協(xié)會雜志》《衛(wèi)根治運計劃報告書第三冊》《運工??返榷际鞘状斡坝〕霭?。其中有些文獻深藏在個別圖書館,很少為人們注意,但它們對于大運河史研究有著極大的價值。譬如蘇州圖書館收藏由張謇領導的江淮水利測量局印行的《江淮水利公司測量辦法匯要》和《江淮水利測量局辛亥年測量報告》就是如此。前者收錄了江淮水利測量局辛亥年測量淮河過程中形成的規(guī)約、辦法等諸多內部文件,而后者則收錄了關于廢黃河、中運河、張福河、鹽河、洋河鎮(zhèn)南部諸河、沂河、洪澤湖、淮河等處的測量報告。兩種文獻內容和價值雖有所不同,但聯(lián)系緊密,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了江淮水利測量局辛亥年淮河測量的完整記錄。具體而言,前者收錄了辛亥淮河測量過程中形成的內部文件,是從規(guī)劃測量到組織實施再到總結測評的全程工作記錄;后者匯集了這一時期淮河流域主要河湖的測量報告,是測量結果的直接呈現(xiàn)。兩者把測量過程與測量結果完美結合起來,構成了中國近代水利測量史上的珍貴文獻,從而為研究者提供了相當大的便利。
再次,《叢編》體現(xiàn)了嚴謹認真的編纂態(tài)度。為了保證文本影印質量,編纂團隊做了大量校對工作,不僅糾正了掃描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多掃、漏掃、掃描質量不佳、頁碼順序錯亂等錯誤,還對文獻中因保管不當、裝訂錯誤、頁碼脫落后位置錯放等原因導致的錯誤予以校正?!秴簿帯返淖詈笠粌允撬涃Y料的詳細目錄及各文獻的基本情況。因有些文獻原始目錄較為簡單,或者存有遺漏、錯誤,編纂者根據(jù)文獻實際內容進行了增補,并對未列明目錄的文獻資料依據(jù)正文中的實際內容進行總結,補作細目;編者還對收錄的每種文獻進行了簡明介紹,交代其主要內容、原刊時間、文獻價值,并附相關機構或重要人物簡介、歷史背景說明等,為研究者的檢索和使用提供了便利。
《叢編》對近代大運河文獻資料的系統(tǒng)整理,為研究者呈現(xiàn)出了一個完整性較強的史料寶庫,既有益于學界從微觀層面對近代大運河流域的歷史進行深入研究,亦為學界從整體視角書寫近代大運河史提供廣闊的史料基礎。大運河的整體研究與分段研究密不可分,既要有微觀深入探究,也要有宏觀整體把握,才能使大運河史研究的學術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
其一,《叢編》的出版,有利于推動近代大運河整體史的研究。眾所周知,國內外關于大運河的研究已積累了大量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為古代運河斷代史,二為運河專題史(如運河漕運史等),而關于近代運河史的相關成果則占比較小。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CNKI)以“大運河”為“主題關鍵詞”進行檢索,共得6523篇文章,以“大運河”為“篇名關鍵詞”進行檢索,共得2494篇文章,但大致梳理后可以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為古代運河專題研究與當代運河實務研究成果。筆者再以“近代運河”為關鍵詞分別進行篇名及主題檢索,各得到1篇與20篇文章;以“近代大運河”為關鍵詞分別進行上述檢索的結果則為1篇和3篇。由此可見,近代大運河或大運河近代史的研究實際上非常薄弱。雖然有一些區(qū)域史研究成果會論及大運河的某些影響,但從總體上對近代大運河進行系統(tǒng)考察的成果非常有限,遠不能說明大運河在近代中國的實際作用與影響。
以往學界關于近代大運河研究之所以有較大的空白,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不能說與史料零散,缺乏系統(tǒng)整理無關?,F(xiàn)在,這套迄今規(guī)模最大的近代運河專題史料集出版,自然有助于從整體視角、宏觀視域觀察近代大運河的變遷與影響。相信在此基礎之上,學術界一定會產(chǎn)出一大批高質量的近代大運河整體史研究成果。
其二,《叢編》的出版有利于豐富近代區(qū)域政治史、社會史、經(jīng)濟史的研究。民國中前期,治運權力下移至地方,不再由中央統(tǒng)一籌劃部署,而因各地方政權立場不同,治運目的有別,從而使治運這項看似應當全域一體的政策,成為差異性較大的地方辦法與行動。因此在考察近代各方治運史的同時,也能將其作為觀察地方政權及地方社會的窗口之一。換言之,《叢編》雖是以近代大運河為主題的史料集,但也可為近代區(qū)域社會史、環(huán)境史甚至財政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獻史料。如《京畿河工善后紀實》含有1918—1920年間順直地區(qū)河渠改道和堵口等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大量水利糾紛記錄,可為社會史研究提供豐富素材?!俄樦彼瘑T會會議記錄》包含該機構1918—1925年間36次常會和185次審查會的記錄,為考察當時的機構設置、人員構成、組織運行等提供了翔實史料,并有助推進外交史和水利科技史研究?!督K水利協(xié)會雜志》記錄了大量水利議案的提出及執(zhí)行情況,其中,不少水利議案被通過后成為近代大運河保護的重要法規(guī),不僅反映了時人對于保護大運河的探索,同時也折射出大運河自身安全屢遭破壞的歷史境遇?!抖睫k江蘇運河工程局季刊》不僅記錄了大量江蘇運河的勘測記錄、治理計劃,還有大量往來文牘、財政收支記錄,可為研究江蘇地方政權及其與中央關系提供史料支撐。
關于民國初期山東運河的治理,一直未得到學界的普遍重視,《叢編》中收錄的《山東南運湖河疏濬事宜籌辦處第一屆報告》則可為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線索。山東南運湖河疏浚事宜籌辦處于1914年12月1日成立,潘復任總辦,并兼理山東全省水利事務。該報告于1915年出版,詳細記錄了籌辦處的緣起、規(guī)章制度、工程計劃、測繪狀況及水利、田畝調查等事項,附有水利調查測繪圖表,其中關于南運河、泗河、沂水、牛頭河、南旺湖等湖河的治理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民初治水機構的專業(yè)能力,是研究民國初年山東運河治理和水利機構發(fā)展的重要文獻。報告中既有濟寧魚臺沉糧地、規(guī)復地畝附稅和下游湖泊面積、容積的統(tǒng)計調查,也有對當?shù)孛癞a(chǎn)、土質的調查,還有對南運河運輸貨物品種和數(shù)量以及船只數(shù)量及運輸量的報告,展現(xiàn)了民國初年山東運河沿線的經(jīng)濟、社會、水文情況,不僅是大運河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也為近代山東區(qū)域社會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參考。
其三,《叢編》中收錄的文獻資料還可為運河人物研究提供大量史料依據(jù)。學界對于近代治運人物的考察雖然已有不少成果,但仍存在很大不足,特別是在近代一些重要專業(yè)技術人物的治運實踐方面。《叢編》的出版,使學界獲得了進一步補強的條件。如潘復1916年主編的中英文本《山東南運湖河水利報告錄要》,為山東南運湖河疏浚事宜籌辦處第一、二屆報告書摘要,含有南運水利計劃兩期的測量報告、南運水利報告書、南運水道全圖以及南運河測繪成績表,展現(xiàn)出潘復較高的治水能力,有利于改變以往研究中潘復被建構為勾結軍閥的“投機政客”形象。一些與運河有關的社會精英人士,由于具有多重身份,且有多方面的影響,其在治運方面的經(jīng)歷與作為難免被“淹沒”在別的歷史敘事之中,實際上他們的治運實踐在中國近代運河史、水利史上具有鮮明的特色,占有重要地位,值得大書特書?!秴簿帯肥珍浟藦堝馈⑽渫e、沈秉璜等人的治水筆記、日記、研究著述,以及大量地方士紳的相關言論;他們還積極促成治運機構的成立及治運政策的制定,相關文獻在《叢編》中也有較多的收錄。例如著名實業(yè)家張謇是治淮、治運的積極倡導者,推動創(chuàng)辦江蘇運河工程局,擔任該局督辦。他與會辦韓國鈞協(xié)力同心,為江蘇治水、治運多所努力,正如他所言,“謇、國鈞自設局任事以來,日以勤慎,督飭員司,夙夜在公,既須蓄泄之得宜,要在防范之有素”。張謇非常關注水利對于民生和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叢編》中收錄的《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季刊》就是在他任上創(chuàng)辦,該刊關于張謇治運的相關記錄對于豐富張謇研究內容也有很大助益。
最后,收入《叢編》的大量文獻還具有重要的科技價值。眾所周知,從古到今,治水、治河都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本叢書收錄的大量文獻有不少內容都是當時的勘察報告、調查資料、施工方案、經(jīng)費賬目等,包括大量工程事務性內容。這些舊文獻在當代的科技價值往往為工程技術部門忽略,但如果加以充分利用,也會為當代大運河治理、航道管理、水利開發(fā)、防洪減災提供一些借鑒。因為歷史雖去,地形仍在。因地制宜,古今皆同。正如張謇所言,“治運之重心在工程,工程之因革損宜在地形,在歷史。歷史證古,地形準今”。
例如第26冊收錄的《山東南運湖河水利報告錄要》不僅有對南運河各段的地形、水準、斷面、深淺、流量等指標的詳細匯總,而且包括山東南運湖河流域張公埝、昭陽湖、北牛頭河、南陽湖、微山湖等地詳細的泥質成分數(shù)據(jù)。文中還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統(tǒng)觀前數(shù)表所得化驗之結果,絕無酸化銅、酸化鉛等有害于作物之礦物質,而三大要素燐酸、鉀素則含多量,淡素亦含有少量允推有養(yǎng)分之土壤,雖含于土壤中之養(yǎng)分多為不可給態(tài)之養(yǎng)分,然耕種久遠,借種種作用,終不難變不可給態(tài)為可給態(tài)也”。這些數(shù)據(jù)信息對于考察近代山東南部的土壤結構、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也可為當今的水系治理、環(huán)境變遷考察提供科學參考。
《叢編》雖然煌煌50巨冊,規(guī)模已經(jīng)很大,但相對于存世的大運河相關史料而言,也只是一小部分,例如在上海圖書館晚清民國報刊數(shù)據(jù)庫僅以“大運河”為題進行檢索,就可得到3100多項結果。大運河的史料相當浩繁,除期刊資料外,還有大量的中外文研究著述,有的是圖書形式呈現(xiàn),更多的是單篇文章;未刊檔案規(guī)模也不在小,例如僅江蘇省檔案館所藏1945年至1949年的“江蘇省江北運河工程局”檔案就有212卷。這些文獻對于了解、認識與研究大運河都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
總的說來,與近代中國大運河相關的史料紛繁復雜、內涵豐富,需要發(fā)掘的方面還有很多。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本叢書的編纂者還有出版《近代大運河史料匯編》與《近代大運河史料譯編》的計劃?!督筮\河史料匯編》是將散見于檔案、圖書、報刊上的近代大運河史料,按期分類整理匯編出版。據(jù)悉,編者已經(jīng)同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就合作編輯30冊檔案匯編達成協(xié)議,目前正在有序推進中。其他檔案史料的編輯方案亦初步形成。至于圖書、期刊、報紙上較為分散的近代大運河史料則擬分期為晚清(1840—1911)、民國北京政府時期(1912—1927)、民國南京政府政府前期(1927—1938)、日偽統(tǒng)治時期(1938—1945)、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時期(1945—1949)進行分類整理匯編?!督筮\河史料譯編》是將有關近代大運河的英文、日文等外文史料,分類整理,翻譯出版。有學者指出,“很多歷史資料是相當珍貴的,歷史研究是后之視前,由于總是有‘后見之明’,所以一方面常常有忽略的‘死角’,一方面常常有越俎代庖的‘脈絡’,可是借用當時的、異域的資料,卻可以看到很多被遮蔽的和被淡化的東西”。因此關注當時國外對中國治運的觀察、評價、建議和記錄,對于研究者來說,更像是一面鏡子,將有助于從新角度認識近代大運河的發(fā)展。相信《譯編》整理出版后,必將進一步推動近代運河史的研究。
①黃以霖:《丙辰蘇魯會勘運河通告書》,《江蘇水利協(xié)會雜志》1918年第1期,載夏錦文、韓顯紅主編,葉揚兵、全勤執(zhí)行主編《近代大運河史料叢編》第12冊,鳳凰出版社,2021年,第149頁。
②武同舉編:《淮系年表》,收錄于王云、李泉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第41—43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③武同舉等編:《再續(xù)行水金鑒》,收錄于葉艷萍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續(xù)編》第8—15冊,學苑出版社,2019年。
④⑥參見王云《近十年來京杭運河史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3年第6期。
⑤朱偰:《中國運河史料選輯》,中華書局,1962年。
⑦王云、李泉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
⑧中國水利史典編委會:《中國水利史典·運河卷》,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年。
⑨葉艷萍主編:《中國大運河歷史文獻集成·續(xù)編》,學苑出版社,2019年。
⑩何寶善編:《明實錄大運河史料》,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