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月
(四川旅游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我國的5G網絡獲得了較快的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以互聯網為依托加快了線上化轉型和媒體融合的步伐,推動了媒體融合與智能化的傳播[1]。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從字面意義上來看是指不同的媒介形態(tài)在融合中形成的新媒介形態(tài)的“質變”,比如電子雜志和博客新聞等;從其專業(yè)化的角度來看,則是指各種媒介形式和有關要素的集合與融合,包括媒介形態(tài)、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和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2]。實際上則是一種將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tǒng)媒體和互聯網、手機、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的有機融合,通過資源共享和集中處理下衍生出的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3]。
現如今,在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的發(fā)展形勢下,數字化和融媒體帶來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革新和改良,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chuàng)造了一種革命性的線型、組合型和交互型多元化的思想傳播途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充分利用媒體融合和智能化傳播平臺的優(yōu)勢,成為師生加強溝通交流、獲取教育信息、表達學習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另一方面,媒體融合和智能化傳播,在大數據和信息化的雙重交融相匯下,對信息傳播的創(chuàng)新改革產生了強大的后坐力,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更是創(chuàng)造了無限可能,不僅有利于實踐教學的建設開展,同時能夠在“互聯網+”時代的浪潮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理論知識和學習實踐的雙向結合,從而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整體質量。
2020年9月,習近平在湖南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思政課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是當前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遵循?!睂嵺`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形式。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媒體融合和智能化傳播的發(fā)展推動下,為政治思想的敘事方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渠道,改革了傳統(tǒng)高校思政教學的“灌輸式”信息傳播方式,能夠結合數據屬性、傳播情景、受眾的接受感知角度,探索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和信息化傳播聯結方面的優(yōu)勢,深入發(fā)掘課程教學資源,不斷拓寬信息傳播渠道,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從而能夠幫助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傳播和思政實踐課程的開展。
實踐教學是通過實驗、社會實踐、實習、畢業(yè)論文(設計)等一院列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則是促進思想政治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最終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整個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問題[4]。
在飛速變化的互聯網世界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受到了來自新媒體領域的重重沖擊,單純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承其之重,實踐教學承擔起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等多重任務。具體來說,一方面,思政課教材內容相對固定,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形式逐漸暴露出信息更新慢、信息傳達不及時、流通范圍有限等諸多弊端,難以滿足課程教學信息傳達的種種需求,大大影響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另一方面,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導致思政教學活動中墨守成規(guī)、缺乏創(chuàng)新,難以傳達優(yōu)秀課程資源和教學活動信息,也難以實現時事政治資源的有效流通,因此,導致大多數的高校思政教學在執(zhí)行教學任務或者政治實踐等各項制度時常常流于形式,未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用。因此,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實際上是高校思政教學緊跟新媒體發(fā)展形勢的直觀的體現,更是對工作理念和思政教學平臺及其教學驅動價值的更新途徑。
豐厚、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以及對教學資源的拓展和運用是講好思政課的前提和基礎。豐富多樣個性化的教學資源,是確保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活力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從課程資源供給儲備來看,我國高校傳統(tǒng)思政課程教學具有封閉性,也就是教學環(huán)境沒有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與外界系統(tǒng)隔絕,理論與實踐分離,缺乏能量、信息交流,教學系統(tǒng)因資源“基因”單一而導致適應能力下降,難以滿足學生多元的個性化需求。Hatch 和 Gardner 的分布式認知理論認為,學生的認識深化是教學場域多種要素作用聚合的產物。個體的認知分布分為文化力、地域力、個人力,這幾種力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影響個體的認知[5]。個人認知受生活中的慣例、活動及信仰、資源、人物、物理約束、個人傾向及經驗影響。所以,教學必須打破教學環(huán)境的“孤島效應”,以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協(xié)同進化。而網絡媒體具有信息儲備大、共享便捷、超時空等特性,為形成開放的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從課程供給精準來看,通過提升信息化素養(yǎng),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夠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和活動需求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計劃和實踐活動策略。比如,在不同的學年和班級間,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年的理論學習目標和實際需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依托學校的硬件條件,精心設計實踐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從而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22年2月發(fā)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32億,“老板姓上了網,輿論也就上了網”,信息時代也是網絡輿情時代。與線下話語空間相比,網絡虛擬社區(qū)主體多元,信息交流龐雜,并且具有匿名性,網絡信息往往準確性差,甚至存在信息污染。
高校學生是我國主要的新生代網民群體之一,不可避免的受到網絡輿情影響。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在發(fā)展過程中更加傾向于向三維動態(tài)圖像的視聽媒介方向發(fā)展。所謂的三維動態(tài)圖像就是指能夠通過H5動畫、GIF動圖、全息圖、動態(tài)地圖等視覺元素的組合和拼接之后營造現場氛圍的仿像,能夠給人一種如同事件在場的錯覺。一般來說,三維動態(tài)圖像是數據化新聞帶給人可視化的一種最為直觀的反映,通過可視化敘事的動圖和縱橫交錯的視覺化敘事信息空間的全息圖,能夠深入剖析其中的諸多潛在信息,從而深度解析事件,幫助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全貌,更是大大的增強了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因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通過以媒體融合和智能化傳播,不僅能將實踐教學活動信息及時的傳達到位,從而大大提高對高校思政教育活動開展和教學輿論信息的監(jiān)測效率,而且能夠寓教于樂、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并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高校師生對于實踐教學活動的意見和看法,更加直觀和深刻的觀察和剖析高校師生對目前思政教學活動和教學信息的看法和認可度,為后續(xù)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工作開展指明創(chuàng)新方向。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使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正確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融媒體和智能化傳播為實踐教學所提供的真實情景有助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他們研究現實、解決問題。
在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中,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現了一種“教師——學生——教師”之間的媒介主體鏈的循環(huán)。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帶來的是敘事主體的革新和改變。以往的傳統(tǒng)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訊側重于對事件和信息以一種陳述性的方式,將事件的內容和教師的觀點單純以文字形式加以詮釋和展現,從中強化了教師的主觀意愿和邏輯思維,而忽視了對學生的信息引導和他們的邏輯串聯。而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可視化特點改變了以往傳統(tǒng)信息資訊的單一性輸出,在這其中強調的是學生和教師二者的協(xié)同融合以及彼此促進,從單一的教師敘述轉化為學生和教師的雙向聯結,無形之中增強了思政教育訊息的快速傳播和及時高效,能夠使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以一種更加被學生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現,同時,使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信息資訊更加具客觀性,不僅提升了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對于思政信息資訊的評論和意見參與,從而強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線上和線下的雙向聯動。
當前,媒體融合和智能化傳播逐步成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媒體融合和智能化傳播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能夠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chuàng)新理論加以補充和豐富,也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探索基于大數據和信息化基礎上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此同時,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zhàn)。
部分高校教師缺乏思政課程思想教育的時代觀念,對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價值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明確的教學責任意識和信息發(fā)掘工作參與熱情,從而影響高校實踐教學信息資源和學生思想教育聯動之間的實效性。這也就導致了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思政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形勢不夠敏感,思維守舊,程序固化,缺少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融入活動開展和理論指導過程中的意識,導致高校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時缺少對新知識、新理念的敏銳感知,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也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此外,一小部分教師缺少信息辨別和信息批判的意識,更加無法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將信息技術融入其中。
融媒體時代的來臨,意味著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時代前沿的思政教育信息,更要擁有充分的信息發(fā)掘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但是一些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沒有將多媒體信息技術和專業(yè)知識真正融合起來,對于信息化的理解,還停留在對于多媒體設備的應用階段,而缺少了師生互動和理論知識與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活動下的融合。不僅沒有體現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意義,也沒有將融媒體的優(yōu)勢挖掘出來。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信息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將信息知識內化與心,外化于行。從信息的甄別、選取,到信息的組織、加工,這幾個環(huán)節(jié)需要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結合,才能夠更好的應用至高校政治課的實踐教學活動中。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中,依然不乏有部分教師對信息的甄別和篩選能力不強。同時,對于一些如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微課制作軟件CassiaStudio等,大多數教師并不能特別熟練的進行應用。教師在信息應用能力方面較為薄弱,也就很難在實踐教學中進一步進行創(chuàng)新。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通常,高校教師在使用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時,還是依舊如故的更注重課本知識、理論概念的傳播,希望通過知識和理論灌輸來完成對學生的教育。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尤其是實踐教學更加容易流于形式。一部分教師在使用媒體教學時也僅僅只是將知識進行羅列,然后講述,教師和學生也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互動,以致于在思政的課堂上會存在一種思政課和媒體信息的割裂感。這種割裂感最后產生的結果便是學生對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理解僅僅是存留在表面,而無法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感悟也不夠深入,沒有真正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的教育目標。
融媒體推動了高校思想課實踐教學形式的多樣化,不斷為實踐教學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讓實踐教學不再流于形式,這是對教學質效提高的重要方式。因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生活,豐富教育內容和形式,充分發(fā)揮融媒體優(yōu)勢,運用融媒體技術實現對信息的有效傳播,提升實踐教學實效性。
在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能實踐應用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培養(yǎng)在信息技能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其能夠成為一名符合社會需求發(fā)展的信息化高校思政課教育應用型人才。首先是要轉變對傳統(tǒng)教學的思想認識,樹立起“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依托現有的平臺和智能體系,從綜合性、功能性、智能性三個方面進行考量,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方案進行重組和再構,融入符合時代潮流的最新信息,能夠依據時代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開展創(chuàng)新化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教學方式包括一系列的“體驗式”的教學形式,如:“每課新聞播報”“經典著作我來讀”“經典人物我來評”“課堂演講”“知識競答”等等。還可以由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翻轉式的“課堂大討論”,它由課前準備、課中討論、課后反思三個階段組成[6]。在課前準備中,小組學生選擇主題,做好課前調查,收集論點、論據,并鼓勵學生利用融媒體手段形成小組成果;在課中討論中,小組代表圍繞主題進行論證,展示成果,并展開討論,教師給予指導;課后進行反思,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必然脫離不了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結合融入,需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強化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促進高校思政課與各個學科和智能技術之間的資源共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其他專業(yè)和學科的功能教室乃至實驗室,對不同學科的資源進行優(yōu)化整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多元化學科在功能教室建設中的作用。二是將高校實踐教學平臺作為技術支撐,結合如今融媒體的互聯網發(fā)展趨勢,實現高校思政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以融媒體技術對其進行互聯網信息的處理,通過網絡輔助、線下直授的模式,將教學資源更好的融入思政課程。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移動端平臺創(chuàng)建實踐教學線上課堂,給學生上傳、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新聞、短視頻、紀錄片等影視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和拓展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智能化技術手段表達對某一知識點或某一章節(jié)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如自發(fā)拍攝微視頻、微電影;教師還可以利用移動學習終端實現對學生的考勤、跟蹤和評價等等。
學校需要強化高校思政課教師團隊的建設和師資力量的投入,側重提升他們智能化專業(yè)技能和教學水平,提高對信息素養(yǎng)課程的科研和開發(fā)水平,明確不同階段的信息素養(yǎng)教學目標,為信息網絡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提供支撐[7]。比如:校園實踐教學就是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感染熏陶、校園環(huán)境空間的真實性和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切性,加之網絡空間的協(xié)助,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培養(yǎng),讓學生感同身受、身臨其境地參加一系列實踐活動,比如參觀校史館、圖書館、紀念館等活動;參加主題團日活動、探望孤寡老人、福利院獻愛心、暑期“三下鄉(xiāng)”等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知識競賽、征文活動、愛國教育等活動。以此提升學生觀察生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之前,要主動去了解學生對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的期望是什么,學生希望在實踐教學中學到什么,了解到這些之后,教師便可以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積極建設起一個互動的教學體系。同時,教師在使用媒體手段時,不能僅僅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照搬,還應該主動利用媒體收集時政信息,并且要教會學生如何對網絡獲得的信息進行辨別,以利用這種實踐的形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還應該認識到,思政課的主要目的時為了向學生輸出德育價值,讓學生了解德育價值,而課本知識較為理論化,所以教師要提高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度,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對學生的動機引導,去激勵學生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尤其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和鼓勵,比如推選優(yōu)秀作品參加各級各類大賽,提升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達到立德樹人教學目標。
總之,媒體融合與智能化傳播的交互化促進了高校教師、學生與思政課實踐教學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能夠在充分表達高校師生的主觀感觸的基礎上,對高校思政教育課程內容加以科學的呈現,以生動形象的方式,縮短了思政課程和學生之間的心理和空間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