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智庫如何研究中國
——一種基于文本框架的質性分析方法

2022-12-26 03:20:34趙恒煜
情報雜志 2022年12期
關鍵詞:智庫框架研究

趙恒煜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廣州 510635)

0 引 言

當今世界,智庫是國家智力資源集中匯聚的思想陣地,依托其知識生產(chǎn)優(yōu)勢和在政府決策鏈中的特殊權力地位,深刻地參與國家內(nèi)政外交政策的制定,是國與國之間軟實力交鋒的關鍵領域之一。有學者將智庫作為立法、行政、司法、媒體之外的“第五種權力”[1]。在美國,智庫對政府、學界和社會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力尤為顯著,許多政治、經(jīng)濟、社會、軍事、外交、科技領域的重要決策都有智庫的身影。高度成熟的智庫運營模式、人才儲備、研究積淀成就了美國“世界第一智庫強國”[2]的地位。

隨著中國和平崛起,中美關系進入“競爭性共存”的新階段和全面戰(zhàn)略對抗的新時期,兩國智庫均增加了對彼此的研究投入力度,其報警器、緩沖器和減壓閥的角色地位越發(fā)凸顯。美國智庫常常與美國政府的對華戰(zhàn)略重點相配合,不斷生產(chǎn)出“中國崛起論”“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中國機遇論”“中國滲透論”等觀點,為美國政府外交政策以及中美關系的處理提供關鍵性的戰(zhàn)略建議。這些觀點和建議不僅直接轉化為對華決策,內(nèi)化為決策者的戰(zhàn)略思維,還通過美國主導的國際傳播網(wǎng)絡進入到全球話語流通體系之中,影響世界各國對華內(nèi)政外交的具體舉措。分析與觀察美國智庫關于中國問題的認知、觀點及其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將在梳理美國智庫對華研究的史料、以他者視角反思中國發(fā)展問題、挖掘美國政府經(jīng)由智庫潛藏的對華戰(zhàn)略意圖等多個方面產(chǎn)生積極意義。其中,最為迫切的是從方法論層面把握并回答“美國智庫如何研究中國”這一根本問題。

1 研究綜述

1.1 美國智庫對華研究的研究現(xiàn)狀

自我國開展新型智庫建設、邁向智庫大國以來,美國智庫的中國研究一直是國內(nèi)智庫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研究者們在基礎理論、研究機制、主題框架、研究內(nèi)容和話語特征5個層面形成了頗豐的學術成果。

基礎理論層面主要剖析美國智庫對中國研究所運用的相關理論。如高瑞總結概括了涵蓋宏觀政治學、中觀政策過程、微觀智庫專家以及社會學領域4個維度的9種理論[3]。

研究機制層面主要分析美國智庫對華研究的組織、運作、影響力擴散等問題。如韋磊等探討了美國各大智庫對中國的研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包括直接設立中國研究項目或機構、在地區(qū)研究中設立中國研究項目、在專題研究中開展中國研究[4];仇華飛論述了美國智庫專家研究當代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三種不同政治傾向[5];李習文等探究了美國智庫在塑造“中國軍事威脅論”時發(fā)揮的輿論功能[6];賈敏以三代“知華派”學者群體的歷時性變遷考察了美國智庫中國觀的演進路徑[7]及其波動背后的政治與傳播邏輯[8];張寧等構建了美國智庫和政府部門的涉華屬性議程網(wǎng)絡,發(fā)現(xiàn)智庫和政府的屬性議程網(wǎng)絡彼此相關,但議題聚焦呈現(xiàn)顯著的異質性[9]。

主題框架層面主要挖掘美國智庫涉華研究議題的分布特點與結構特征。張弛根據(jù)對不同政治傾向性的美國智庫涉華推特內(nèi)容進行了量化編碼,分析了這些智庫的涉華議題、框架和態(tài)度[10];杜鑫等以美國18 所智庫在拜登“百日新政冶期間”公開發(fā)布的涉華文章為研究樣本,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研究美國智庫關注的涉華議題及其態(tài)度傾向[11];李建霞選取美國影響力最強的5家智庫2013—2020年關于“一帶一路”的研究文章,提煉出擴張沖突、經(jīng)濟影響和內(nèi)在發(fā)展三種框架[12]。

研究內(nèi)容層面主要以歸納或翻譯評述的方式獲取美國智庫在特定涉華研究主題中的核心觀點及結論。如劉穎等依據(jù)美國智庫學者發(fā)表的論文、研究報告、訪談等材料,歸納了美國智庫對中國社會問題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特點與缺陷[13];劉忠采用文獻學分析方法和歸納法,對美國智庫關于中國軍改的主要觀點、成果進行總結和評述[14];姜昱同等選取 9 家美國智庫的 16 篇代表性文獻提煉其對“健康絲綢之路”倡議的關注重點,并提出應對措施[15];陳鈺對美國國際戰(zhàn)略研究中心報告《中國高技術不平衡發(fā)展——對美國的啟示》進行解讀分析,認為相關結論對我國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有重要的啟示意義[16]。

話語特征層面主要是基于語料庫揭示美國智庫對華研究話語中隱藏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如王夢曉等搜集新美國安全中心涉華政治話語語篇自建語料庫,利用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剖析其涉華話語中隱喻使用的類別、說服功效及其有關的話語策略[17];李芷嫻采用內(nèi)容分析法和話語分析法,對美國 16 家智庫近十年(2010-2019年)關于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治理的公開網(wǎng)絡出版物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了十大議題及其設置策略,并提出中國的應對措施[18];趙秀鳳等以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fā)布的涉華核能報告為語料,采用話語-歷史分析方法,考察報告對中國“他者”身份的建構策略[19]。

總體上看,在美國智庫的涉華研究中,大多基于論文、研究報告、媒體文章、自媒體博文等歷史文獻,與文本分析相關聯(lián)的文獻計量、主題歸納、內(nèi)容分析、話語分析也因此成為研究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過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美國智庫涉華成果文本中的某一或若干特征,在呈現(xiàn)美國智庫中國研究面貌方面具有局部性。眾多研究中,作為關注人思考與認證結構的框架理論及其分析方法具有潛在的展示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全貌的理論價值和工具基礎。

1.2 框架理論及相關智庫理論與實踐研究

框架(frame)是一個與觀念形成密切相關的理論,其哲學基礎是社會建構學派的核心命題,即“人們?nèi)绾谓嬌鐣F(xiàn)實”??蚣芾碚撌加谌祟悓W家Bateson,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歷了逾60年的歷史,涉及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經(jīng)濟學乃至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與多種研究范式。關于框架的概念,Bateson提出“框架即元傳播”,是如何理解彼此符號、傳授雙方相互約定的詮釋規(guī)則[20]。Goffman從社會學角度定義“框架是個體認識與社會事件聯(lián)系的心理基模”,所有人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一定的框架[21]。Minsky則指出,知識以基模(有組織的資料結構)的形式存儲在人的記憶系統(tǒng)里,認知“基?!奔础霸忈尩目蚣堋盵22]。Gitlin基于議程設置理論拓展出新聞的框架理論(Frame Theory)[23],認為新聞框架有內(nèi)在的持續(xù)性以及規(guī)律性,語言(包括視覺符號)在作者的操控、解釋、呈現(xiàn)、強調(diào)下,會強化或排除受眾的某些特定認知,將其視為一種具有規(guī)律的意義篩選手段。Gamson與Modigliani從話語的角度切入,將框架稱為“解釋性包”,即“一個話語單元的核心組織觀念或故事脈絡”,它決定了符號表達手法的選擇[24]。Entman基于文本的角度,把框架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突出行為的“To frame”,即“選擇被感知的現(xiàn)實的某些方面,并使它們在交流文本中更加突出”,另一個是突出結果的“Frames”,即“定義問題-診斷原因-做出道德判斷-提出補救措施”[25]。在理論應用實踐層面上,框架理論研究的主要取向、核心任務、研究方法詳見表1。

表1 框架研究的主要取向及其方法梳理

目前,框架理論已被大量應用于新聞傳播、文學、國際政治等學科,主要分析新聞媒體報道、文學影視作品中的特定認識、看法、偏見、敘述策略以及形象呈現(xiàn),但在智庫領域還并不多見。

從已有成果來看,框架理論在智庫領域的應用重點是從各種智庫成果文本中提煉各國智庫涉華研究領域、主題、態(tài)度和結論的構成及分類依據(jù),以此展現(xiàn)涉華研究的一些情況,并提出若干應對措施和決策建議。如龐琴等借助框架理論和定量分析方法梳理出主流英國智庫對回歸以來香港問題的關注焦點、分析思路、干涉立場與未來的趨勢走向[26];張虹倩從“視域性框架”“議題性框架”“認知性框架”三個層面對布魯金斯學會關于拜登政府的“民主國家峰會”構想的政策報告開展話語分析, 探知美國政府的相關決策動向[27]。筆者先后基于框架理論對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觀”[28]以及歐洲三大智庫的“中國觀”展開分析[29],為本文奠定了前期基礎。

然而,目前的研究還難以把握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的內(nèi)在規(guī)律,如它們怎樣定位研究問題、采用何種研究方法、如何導出研究結論。本文嘗試將框架理論的應用焦點置于美國智庫涉華研究的方法論層面,將美國智庫研究報告的篇章架構作為分析的基礎框架,借助Kuchartz的質性文本分析法建構出一種類型化的元分析思路,為清晰地呈現(xiàn)美國智庫開展中國研究的領域主題、問題方法、研判結果、文獻來源、研究支持、團隊構成情況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路徑和工具。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設計與分析流程

德國社會研究方法論學者、質性數(shù)據(jù)分析(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QDA)先驅Udo Kuckartz將質性文本分析方法劃分為文本主題分析、文本評估分析和文本類型建構分析三種基本類型。其中,類型建構是“各要素根據(jù)與所界定屬性和特征的相似程度以類型即聚類的方式加以組合”,它旨在尋找多維模式和模型,建立類目系統(tǒng)、框架及其有機聯(lián)系,從而幫助研究者理解復雜的主題或相關領域[30],是框架理論應用研究中發(fā)掘文本的議題、話語和意義如何被準確建構、組織的重要方法,其基本流程包含5個階段,如圖1所示。

圖1 質性文本類型建構分析的5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根據(jù)研究問題決定分析目的、目標和重點,界定屬性空間(attribute space)及其分析相關維度,形成建構類型模式(typolgy)的基礎;第二階段是通過聚類方式,從案例中創(chuàng)建類型模式,類型模式由類型(type)、類目(category)和屬性(attribute)構成,它們的劃分必須明確,不能同時分屬兩個或以上類型;第三階段需要清晰描述所建構的類型模式,對類型、類目和屬性進行詳細地界定;第四階段是將案例歸類至所創(chuàng)建的類型當中,并檢驗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及合理性;第五階段是在各個類型之間建立起的關聯(lián)性,通過表格、矩陣或框架圖譜對新建構的類型模式進行深度詮釋與呈現(xiàn)。

本文的研究設計與分析流程基本遵循這5個的階段展開。本文的關鍵點在于提取和識別美國智庫研究報告中的各種潛在框架,從而了解這些智庫在怎樣的研究支持下組織并開展對于中國的相關研究,如何定位研究方向、組織研究問題、選用研究方法、獲得研究結論,遵循著怎樣的研究路徑。在操作層面上,主要運用Nvivo質性分析工具對研究報告中的各個部分實施拆解、類型化和重組,從材料中歸納出概念、類目、屬性,形成具有解釋效力的框架模式。

首先,美國智庫報告的篇章結構(如表2所示)將作為分析的基礎架構,以便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其中所含的全部內(nèi)容。

表2 5所美國智庫研究報告的篇章結構

根據(jù)表2,可以從各個篇章結構所涵蓋的內(nèi)容中建立與美國智庫中國研究路徑的映射關系,將其作為本研究的屬性空間,其目標是構建涵蓋了研究團隊、研究支持、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研究問題與方法、文獻資料來源、研判結果6個類型(tyeps)的類型模式(typolgy),如圖2所示。

圖2 從智庫報告文本結構到智庫研究框架的映射關系

其次,將每篇智庫對華主題研究報告作為一個單獨案例(case),逐篇從6個篇章結構中以聚類的方式分別歸納提取6個類型的類目(如某類研究支持、某個研究領域、某種研究方法)和屬性(類目所具有的特征)。

第三,對所建立的“類型模式-類目-屬性”進行描述界定。

第四,持續(xù)對照檢驗案例與類型模式之間的關聯(lián)性及合理性,選擇代表性案例進行闡釋說明。

最后,以框架圖譜的形式展現(xiàn)6個類型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呈現(xiàn)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的面貌,如圖3所示。

圖3 本文的分析路徑

2.2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擇

智庫綜合實力、影響力是評判美國智庫的關鍵性指標。本文基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球智庫研究項目(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發(fā)布的GlobalGoToThinkTankIndexReport(《全球智庫評價報告》),選取排名前五位的美國智庫作為研究對象,以他們于2020年公開發(fā)布的中國研究報告為樣本,作為本文分析方法的應用案例。

智庫成果是承載智庫思想的媒介載體?;谖谋镜姆墙槿胧窖芯糠椒梢员苊庵苯优c研究對象接觸而在研究過程中影響或改變研究情境。目前,5所美國智庫均在其網(wǎng)站平臺上設有研究成果的開放獲取數(shù)據(jù)庫,提供關鍵詞類型、文本類型、地區(qū)和主題、時間周期、研究項目等分類篩選功能。本文通過網(wǎng)絡爬蟲和智能化采集工具從其成果數(shù)據(jù)庫中獲取關于“中國主題”(主題=CHINA/CHINESE)的公開研究報告,細分類別包括Report(專題報告)、Policy Brief(政策簡報)、Working Paper(工作報告)三種形式,時間跨度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結合人工篩除掉包含主題詞但與中國主題相關性不高的樣本,以此作為研究的最終樣本,詳見表3。

表3 本文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樣本選擇情況

之所以選擇研究報告作為樣本的文獻類型,主要基于三點考慮:

第一,與學術論文、媒體評論、博客文章、音視頻資料、學術會議、專利等文獻類型相比,研究報告篇幅長度適中,論據(jù)展示充分、論述完整度高,易于把握不同中國問題研究的全貌。

第二,與書籍相比,研究報告的單篇篇幅適中,樣本的總量較書籍豐富,在文本分析上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便于開展全樣本分析。相比之下,書籍的出版往往過于聚焦某個特定話題,篇幅逾十萬字,且出版周期長、數(shù)量較少,不同書籍選題間的邏輯連通性差,難以系統(tǒng)呈現(xiàn)智庫的中國研究概貌。

第三,與政策內(nèi)參相比,雖然政策內(nèi)參是智庫提交給國家政府最正式的官方文本和最具決策影響力的機構成果,但是存在易受委托方權力控制和價值取向影響、保密周期較長等局限性,且極少公開,不易獲取。

因此,研究報告是觀察研究美國智庫中國研究最適宜的文獻類型。

3 研究結果

3.1 研究領域與主題

從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報告的標題(Title)與開篇(Abstract/ Preface/ Summary / Abstract / Key Findings / Key Points / Keywords)中可以挖掘提煉出研究領域與主題,詳見圖4。

圖4 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的領域與主題分布情況

基于研究樣本的題名關鍵詞分析可知,國際政治在美國智庫中國研究成果的領域分布中占比最大,研究者們不斷評估中國崛起對于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影響,其研究足跡遍布亞洲、歐洲、非洲。2020年是美國對中國發(fā)起大規(guī)模科技戰(zhàn)的元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超越傳統(tǒng)的經(jīng)貿(mào)和軍事領域躍居美智庫中國研究的第二大領域,美國智庫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高度集中于兩國在先進技術方面的競爭,特別是中國的全球供應鏈體系、科技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以及在5G、大數(shù)據(jù)等關鍵技術上的研發(fā)態(tài)勢,以不斷尋求美國保持對華技術優(yōu)勢的戰(zhàn)略舉措。中國軍事發(fā)展在2020年也備受美國智庫重視,軍事領域的研究產(chǎn)出超越了經(jīng)貿(mào)問題位列第三,研究者們重點關注了中國發(fā)展空間武器與反太空能力、核武器與核安全、中國國防建設動向、解放軍作戰(zhàn)思想等議題。經(jīng)濟貿(mào)易是美國智庫自上世紀90年代起最先關注的中國研究領域之一,由于近年來美國加速對華“脫鉤”、中國國際貿(mào)易力量呈現(xiàn)上升態(tài)勢,美國智庫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中美經(jīng)貿(mào)關系,二是中國國際經(jīng)貿(mào)合作對美國的影響(如中巴、中俄經(jīng)貿(mào)合作),三是中國國內(nèi)經(jīng)濟與制度動向(如經(jīng)濟風險、關稅與匯率、民營經(jīng)濟發(fā)展等)。相對而言,中國的國內(nèi)政治、法律及能源問題屬于美國智庫關注相對較少的領域。

3.2 研究問題及方法

從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報告正文中的Research Question和Methodology部分可以挖掘提煉出研究問題與方法。

基于不同的研究領域和主題,美國智庫分別從6個不同的維度建立關于中國的研究問題,即動機分析、進展調(diào)查、事態(tài)評估、趨勢預測、應對策略和歷史回顧。動機分析主要考察中國國家行為背后的戰(zhàn)略考量和內(nèi)在邏輯;進展調(diào)查主要考察中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前沿動態(tài);事態(tài)評估主要考察中國國家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及其深度和廣度;趨勢預測主要研判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在某個領域或事件中的發(fā)展走勢;應對策略主要提出美國可能采取的方案及最佳應對策略;歷史回顧主要考察某個與中國相關的新興領域(如人工智能)的歷史變化過程,為該領域的演進規(guī)律尋求解釋性的理解。

根據(jù)不同維度的研究問題,美國智庫采用了涵蓋專題調(diào)查、數(shù)理統(tǒng)計、文獻情報、邏輯推演、歷史考證、結構分析等在內(nèi)的多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展開分析研判。專題調(diào)查主要指圍繞某一事件或熱點議題所展開的調(diào)查活動,包括對政府官員、學者、企業(yè)家的面對面訪談或遠程采訪,去往事件發(fā)生地深入考察,針對事態(tài)搜集相關資料等;數(shù)理統(tǒng)計大多應用于中國經(jīng)濟、能源、軍力等研究領域,研究者通過選取統(tǒng)計指標、建構統(tǒng)計體系將其所掌握的相關數(shù)據(jù)導入模型,從而獲得對事件量化特征的把握并做出評估、預測與判斷,另外,有大量研究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方法,以圖表形式對調(diào)查獲得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描述呈現(xiàn)以支撐論點;文獻情報類方法主要是對政府文件、領導人講話、媒體報道、研究成果等文本進行內(nèi)容挖掘、分析解讀、翻譯述評,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方法;邏輯推演法是另一類應用廣泛的方法,研究者基于自身理論積淀和經(jīng)驗認識,對某個中國時政問題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得出解決方案、提出決策建議,或駁斥某些已有的觀點結論;歷史考證主要應用于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歷史事件,研究者在查閱史料、對事件展開持續(xù)性跟蹤觀察的基礎上深度剖析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過程及其影響,描摹因果機制,最終歸納出可能的一般規(guī)律;結構分析一般基于某種理論框架(如議題框架、影響力框架、話語框架),通過對資料的聚合或者拆解建立一種對現(xiàn)實問題的中心化、層級化、組織化解釋圖式。各種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的代表性案例詳見表4。

表4 美國智庫中國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問題、范例及實施過程舉例

3.3 研判結果

從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報告正文中的結論及建議部分(Conclusion / Recommendation / Implication / Future Research)中可以挖掘提煉出研判結果。

幾乎所有納入本文研究的美國智庫研究報告在研判階段都遵循著“定性-趨向-建議”的邏輯框架。其中,定性部分主要是確定與中國相關的國際事件具有怎樣的屬性,如事件的類型、規(guī)模、嚴重性、影響范圍與程度、可控性等;趨向部分主要是對今后一段時期的中國動向及中美格局進行展望;建議部分主要針對事件的利益相關者,特別是政府提供對策建議和咨政方案。代表性案例詳見表5。

表5 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的研判結果舉例

3.4 文獻資料來源

從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報告中的References、Appendix、Notes以及Figures and Tables部分可以挖掘提煉出支撐其研究工作的文獻情報資料來源。

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離不開各種文獻資料的編撰、匯總、歸納、整理與傳遞,美國智庫研究報告中所羅列的參考文獻、注釋和圖表標引反映了這些智庫在開展中國問題研究時是從何處獲得文獻資料支持的。按信息源的機構劃分,主要包括新聞媒體、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科研院所、企業(yè)5個大類,反映出美國智庫龐大的科研情報搜集網(wǎng)絡。美國智庫常常從中美兩國和一些國際知名報紙、廣播電視、通訊社、社交媒體中摘引時政動態(tài)和權威觀點;從中美兩國及中國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等)的金融、經(jīng)貿(mào)、軍事、外交等政府部門中獲取國家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政府文件和官方公開情況;從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聯(lián)合國專門機構中獲得第三方統(tǒng)計的全球統(tǒng)計資訊;從其他全球知名智庫、頂級高校和專業(yè)研究機構中引用他們的學術研究成果;從具有大數(shù)據(jù)服務能力的專業(yè)咨詢公司那里購買各個行業(yè)、領域、專題的分析報告。文獻情報資料來源類型及機構舉例詳見表6。

表6 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的文獻情報來源類目舉例

3.5 研究支持

從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報告附錄中的Acknowledgments部分可以挖掘提煉出其研究的支持者。

美國智庫基本都采取市場化的非盈利、獨立運作機制,形成了涵蓋社會捐贈、政府資助、個人捐助、項目委托、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旋轉門等多元化的科研經(jīng)費、人員、物資支持體系。通過對致謝部分的考察,可以了解到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在誰的支持下開展、服務對象是誰、其研究取向可能會受到何種因素的影響,一般而言,致謝中主要有三類對象,第一類是為研究提供經(jīng)費資助的機構,主要是一些公共機構、慈善機構或企業(yè)創(chuàng)立的基金會,如麥克阿瑟基金會 、通用電氣基金會、日本貿(mào)易振興會等;第二類是研究項目的委托方或指導方,如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務院等;第三類是為研究提供各種幫助的個人,包括咨詢專家、評審專家、編輯、公關人員等,詳見表7。

表7 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的研究支持者類目舉例

3.6 研究團隊構成

從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報告附錄中的About the Author部分可以挖掘提煉出其研究團隊的人員情況。

智庫的核心資本即是智力資本,對作者信息的提取、整合與分析有助于了解并掌握美國智庫中國研究者履歷背景、學術專長,據(jù)此了解科研團隊的基本特征。這些作者可以被大致劃分為兩大類,即智庫機構的內(nèi)部人員和外部人員。內(nèi)部人員中,涵蓋了機構的高層管理者、負責各個中心和項目運營的中層管理者、參與科研一線工作的研究教學人員以及協(xié)同開展研究的各種助理、見習和兼職人員;外部人員所涉范圍甚廣,包括在政界參與國家決策的高官和各級行政管理者,在軍界擁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軍官,在大型公司從事生產(chǎn)管理實踐的企業(yè)高層,在高校、研究機構開展理論和應用研究的職業(yè)化學者,以及在各種國際組織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領導人或顧問。他們深耕各自的領域,擁有前瞻性的思維、廣闊的視野、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和廣泛的公共領域影響力,詳見表8。

表8 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的研究團隊類目舉例

4 結論與展望

4.1 研究結論

本文借用了框架理論和質性文本分析方法對美國智庫中國研究報告中的內(nèi)容特征做了類型化、框架化的嘗試,旨在揭示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的潛在規(guī)律,探尋其中國研究活動的展開邏輯,從文本的維度獲得對美國智庫中國研究新的解釋和理解。按照智庫開展研究的一般流程,可以將上述各個部分的研究結果加以整合,得到如圖5所示的美國智庫中國研究總體框架。在總體框架之中,包含了研究團隊、研究支持、研究領域、研究問題、研究方法、文獻資料來源和研判結果共7個類型及各自所屬的43個類目。

圖5 美國智庫開展中國研究的框架體系

4.2 研究展望

在智庫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對智庫科研活動組織和知識生產(chǎn)運作的考察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智庫研究成果是承載智庫知識生產(chǎn)的最終形式,它忠實地記錄著研究團隊的思維方式、核心觀點和論述過程,對智庫研究成果展開詳盡分析,可以避免情境變化或研究對象主觀遮蔽帶來的信息失真。因此,本文在基于文本視角提煉美國智庫中國研究方法論的方面做了拋磚引玉的探索,美國智庫開展中國研究的框架體系既可以為后續(xù)研究者應用內(nèi)容分析法研究美國智庫涉華專題提供編碼表編制的參照基礎,也可作為一種長期跟蹤觀察美國乃至其他海外智庫對華研究成果、建立分析數(shù)據(jù)庫的情報采集分析架構,從而更好地動態(tài)監(jiān)測各國智庫對華戰(zhàn)略關注點、研究策略、基本結論、研究支撐。此外,基于本文建立的框架體系還有助于找尋美國智庫對華研究出現(xiàn)傾向性、誤導性、片面性結論的緣由,例如通過內(nèi)容分析方法發(fā)現(xiàn)研究團隊成員、研究支持者與研究結論之間可能存在相關關系,這也是未來值得深入探索研究方向。囿于采樣分析及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僅以2020年5所美國智庫對華研究報告為例建立框架體系,其中的類型、類目、屬性還有進一步的延展空間,體系還可進行不斷補充完善。

猜你喜歡
智庫框架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框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廣義框架的不相交性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WTO框架下
法大研究生(2017年1期)2017-04-10 08:55:06
微智庫
微智庫
一種基于OpenStack的云應用開發(fā)框架
邢台县| 江北区| 台南县| 鄂托克前旗| 莒南县| 绥化市| 潮安县| 穆棱市| 永平县| 德惠市| 濮阳县| 昌江| 文安县| 彰武县| 阿鲁科尔沁旗| 道真| 牙克石市| 揭阳市| 天等县| 宜阳县| 高青县| 凤阳县| 肃南| 贡觉县| 鄢陵县| 本溪市| 卢龙县| 永福县| 健康| 庆元县| 甘孜县| 承德市| 星子县| 南木林县| 德惠市| 宁远县| 黄大仙区| 宁城县| 彰武县| 手游|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