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近來感覺自己很不對勁兒,每天仿佛忙忙碌碌又似乎碌碌無為。每一個當下都不在狀態(tài),有一種“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似乎總聽見一個聲音在催逼你:快點、快點,一天又完了!然后,一整天就在惶惶的煎熬中度日,手頭做著這件事,心里掛著另一件事。到頭來,一天的任務(wù)很難按時完成。于是,心中的挫敗感更盛,狀態(tài)更差,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曾看過一則禪宗故事。
一個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你年輕的時候都干些什么呀?”
師父說:“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飯?!?/p>
小和尚問:“那你得道開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呀?”
師父說:“我還是挑水、砍柴、做飯?!?/p>
小和尚問:“那有什么區(qū)別呢?你活了一輩子也沒什么進步?。俊?/p>
老和尚說:“不對,有進步。我年輕的時候是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F(xiàn)在呢,我開悟了,我現(xiàn)在砍柴的時候就砍柴,挑水的時候就挑水,做飯的時候就做飯?!?/p>
如今的我,不就是那個得道開悟之前的老和尚嗎?人們常說“四十不惑”,可我為什么還不曾開悟、得道呢?人的境界差距,盡管看起來就是那么一點兒,可要想攀上去,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
每天和時間賽跑,可總是輸給時間,輸給自己擬定的目標,每天被打敗,灰頭灰臉,郁郁寡歡。我感覺自己陷入沼澤,無力自拔。
幸運的是,我的朋友圈中有這樣一位同事妹妹,她與我的日常交流并不多,卻驚人地懂我:懂我的難受,懂我的無助,懂我的煎熬。心思細膩的她把我的“掙扎”看在眼里,替我著急。
一天,當我和往常一樣領(lǐng)了早點,獨自踽踽返回辦公室時,正碰上興沖沖的她從我的辦公室出來。我喜歡看見她,一看見她就有一種周身溫暖的感覺。尚不及切換笑臉,她早已一臉純真地笑開了,說:“剛在你辦公桌的抽屜里放了兩本書,你一定會喜歡的!”不等我說“謝謝”,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她已走遠了。我的心瞬間潤澤。
回到辦公室,迫不及待打開抽屜,“人生不較勁”“覺醒的力量”(這兩本書均為周國平著)幾個大字映入眼簾。被自己打敗、心力交瘁的我,正需要喝上兩碗“心靈雞湯”來補一下元氣!
信手翻開一本,作者的字字句句瞬間直達我的靈魂深處。就像迷路的孩子巧遇熟悉的鄰人,心中的焦躁瞬間化作平靜,熨帖替代了沮喪……看著看著,我驀地釋然:人生盡管需要目標,但重要的并非目標,而是狀態(tài)。如果每一個當下的狀態(tài)都是良好,我們追求的目標自然就會達到!反之,當我們緊緊糾結(jié)于前方的目標,而使當下的每一個時段都如同煎熬,這樣的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砍柴的時候不要想著挑水、做飯,禪機原來在此。
謝謝你,親愛的同事妹妹,你讓我及時“覺醒”,不再執(zhí)拗地與自己過不去,與生活較勁。
放慢腳步,享受平靜帶來的智慧與豁達,這樣,我們才會更有力量、更強大!
寄語每一位如我這般被煎熬過的同仁:狀態(tài)比目標重要,把心安放在當下,專注當下,享受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