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動技術向流動“可變、 可控”的轉變將促進大量新型、 高性能飛行器的出現和發(fā)展, 是空氣動力學的重要發(fā)展趨勢之一. 我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專家莊逢甘院士曾指出“21世紀的空氣動力學將首先在流動控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美國DARPA正式啟動主動流動控制飛行器研究計劃CRANE項目, 目的是將主動流動控制作為核心技術融入飛行器設計, 以發(fā)展下一代革命性飛行器. 主動流動控制技術適用于多種流動現象, 能起到推遲/提前轉捩、 抑制/促進流動分離、 增強/減弱流動穩(wěn)定性等作用, 從而實現航行器增升減阻和降低噪聲、 甚至實現飛行控制. 研究主動流動控制技術與流場-聲場-溫度場多場演化, 分析其流動控制機理與特性, 可為未來先進飛行器設計奠定技術基礎.
《氣體物理》主動流動控制與多場演化專題共收集論文6篇, 稿件來自國防科技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空軍工程大學、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等國內從事空氣動力學與主動流動控制技術研究的主要單位. 該專題刊載內容涉及合成雙射流流動控制技術、 電弧放電等離子體流動控制技術、 激波/邊界層干擾控制、 旋翼尾流流場時空演化、 流動控制聲場演化和主動強化傳熱等方面, 研究手段包括理論分析、 實驗測試和數值模擬, 涵蓋了流體力學、 聲學、 等離子體物理、 控制科學和傳熱學等多學科,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領域的關鍵科學與前沿技術問題.
執(zhí)行主編簡介
羅振兵(1979-), 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教授、 博導、 卓青. 長期從事主動流動控制技術、 主動熱管理技術與吸氣式動力技術研究.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科技委基礎加強重點項目、 國家重大專項基礎研究項目等20余項. 在AIAA J、 CJA、 PoF、 IJHMT等國內外重要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出版專著3部, 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20余項. 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省部級一等獎2項、 二等獎2項, 榮立二等功2次. 擔任科技委創(chuàng)新特區(qū)領域專家、 中國空氣動力學會理事、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多功能結冰風洞”科技委員會委員、 《空氣動力學學報》《實驗流體力學》青年編委會主任, 以及《CJA》《航空學報》《氣體物理》《力學學報》《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等編委/青年編委.
鄧雄(1984-), 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副教授. 長期從事飛行器流場控制與熱管理技術研究,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和青年、 科技委創(chuàng)新特區(qū)重點、 裝備發(fā)展部等項目10余項. 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 出版教材1部, 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12項. 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科技委第二屆“源創(chuàng)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大賽全國總決賽第5名、 中國電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入選軍隊青年科技英才、 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和國防科技大學卓越青年人才培養(yǎng)對象. 擔任湖南省力學學會理事和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傳質分會青年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