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并非從小就喜歡讀書。我真正愛上讀書是2009年,那年我14歲。有一次,我逛超市時買了一本散文集,里面寫的大多數(shù)是汶川抗震救災(zāi)時的故事。一篇篇文章中細(xì)膩的語言、感人的情節(jié),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讀著那些文字,我仿佛身臨其境,被書中那一幀幀畫面感動到流淚。
自此,我多了一項愛好—看書,并且延伸出一個習(xí)慣—買書。
但中學(xué)時期,我的零花錢并不多,一本新書少則數(shù)元,多則二三十元,想要買到自己喜歡的書籍,就得節(jié)省很久。因此,很長時間我都是在市圖書館里借書閱讀。每當(dāng)遇到自己喜歡的書籍,沒等多看幾遍就到了還書的日子,總有些遺憾。
有一次我在老街閑逛,遇到了一家門臉很破的店鋪,它在眾多商店間并不起眼,幽暗的室內(nèi)擺放著一排排書架,門前胡亂堆著一些舊雜志,若不是墻旁豎著一塊紅色油漆書寫著“舊書店”字樣的牌子,我會以為它是一家廢品回收店。
我忍不住走進(jìn)去參觀,舊書店內(nèi)各大教材、中外名著、雜志小說應(yīng)有盡有,那些書除了看上去陳舊了點外,其他與精裝的書籍并沒多大差別。更令我興奮的是,書店里幾十元的新書,在這邊只售賣三至十元。我在書堆里挑選書就像在淘寶,經(jīng)常可以找到自己中意,而且成色也很新的書籍,有時候甚至可以買到一些絕版的精品書。因此,這家舊書店成了我常逛的地方。
我喜歡買書,曾有一段時間,床上、書桌上、臥室地面上、板凳上……隨處可見書籍,而且擺放得雜亂無章,因此沒少被母親責(zé)罵。后來我定制了一個書架,沒想到一段時間后,書又沒地方放了。因為每逢網(wǎng)上書店打折,自己都會忍不住花上幾百塊錢購買,買書的速度遠(yuǎn)遠(yuǎn)地超過了看書的速度。有人說這是附庸風(fēng)雅,我從不反駁,因為收到書后,遇到不喜歡的,自己確實會隨手放到書架上。真正遇到中意的書籍時,才會認(rèn)真閱讀多遍。我也有當(dāng)時不喜歡,過了幾年才讀懂的書籍。王小波的隨筆集《人為什么活著》就是這一類型,畢竟有些書籍確實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后才能讀懂。收藏的書多了,需要查什么資料,總能從書架上的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而且每當(dāng)沉寂的夜晚,伴隨著大自然的蟲鳴,從書中尋求慰藉,那種沉下心來,穿越時光,覓得作者思想所帶來的感受時,那感覺非常奇妙,每一次都像在與哲人對話,他們會慢慢解開你內(nèi)心的困惑,讓你變得豁達(dá)。
后來,我更沉迷于這種與“作者的對話”,并將喜歡的段落和句子摘抄下來,用一篇篇讀后感回顧自己的閱讀過程,讓自己對看過的書有了更深的感受?;蚴菂⒓幼x書交流會,讓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碰撞,不斷地產(chǎn)生新的觀點,充實自己的思想。
這種恬靜的生活狀態(tài),每次能從書中得到一點收獲,不也是一種“小確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