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是黃河上游的一條支流,干流全長374km,流面積約3.29萬km2。
湟水發(fā)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以北的噶爾藏嶺,河源高程4200m。向東流經(jīng)源、西寧、樂都、民和等縣市,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入黃高程1565m。湟水干流,在西寧以上稱西川,在西寧附近匯入北川和南川。干流谷地開闊且川峽相間,兩岸匯入的較大支流有40余條。除大通河外,多與干流垂直,呈羽毛狀形態(tài)。
大通河是湟水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積約1.51萬km2,占湟水流域總面積的46%,河道長561km,比湟水干流還長187km。若從匯入黃河點計算則比干流長256km,若按河源惟長的原則,支流將升格為干流。這是湟水水系的一個特點。大通河發(fā)源于祁連山托勒南山南麓、青海省剛察縣的木里山,河源高程4520m。流經(jīng)門源,至民和縣享堂匯入湟水,入湟口高程1727m。
湟水流域氣候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由于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并有盆地、高山影響,所以氣候垂直變化明顯,且地域差異大。愈向上游氣溫愈低,降水量增大,蒸發(fā)量減小,多潮濕沼澤地。流域年平均氣溫0.6℃~7.9℃,最高氣溫34.7℃,最低氣溫-32.6℃。年降水量300mm~500mm,局部地區(qū)可達600mm。湟水干流谷地,6月-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無霜期西北部山區(qū)為31天,東南部丘陵區(qū)為130天-180天。西寧地區(qū)有歌謠云:“古城氣候總無常,一日須攜四季裝。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备爬水?shù)氐臍夂蛱攸c。
據(jù)民和、享堂兩水文站1940年-1984年實測資料分析,湟水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46.3億m3,平均每平方千米產(chǎn)水15.2萬m3。其中大通河年徑流量為28.7億m3,每平方千米產(chǎn)水19萬m3;而湟水干流每平方千米產(chǎn)水只有11.4萬m3。流域年輸沙量2241萬t,年平均侵蝕模數(shù)736t/m3,其中大通河年輸沙量只有323萬t。湟水干流年輸沙量1918萬t,年平均侵蝕模數(shù)1250t/m3。不少耕墾指數(shù)較高的丘陵地區(qū)水土流失相當嚴重。
湟水流域的水資源利用有悠久的歷史。漢宣帝時,曾遣使趙充國屯田湟中,引水灌溉農(nóng)田6萬畝。民國年間曾在西寧附近的一條支流上修建西寧水電站,裝機容量220kW,是當時黃河流域僅有的三個水電站之一。
湟水干流平均每畝耕地只有地表水341m3,再加上城鎮(zhèn)生活及工業(yè)用水,已嚴重不足。而大通河流域平均每畝耕地有地表水4748m3,卻遠沒有開發(fā)利用。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青、甘兩省都提出調(diào)引大通河水的要求。
每當春夏之際,湟水上游冰雪消融,水源充足,匯入湟水后,則河水暴漲,波濤洶涌,浩蕩東去。加之兩岸春暖花開,楊柳吐青,麥田碧綠,景色怡人,所以有“湟流春漲”之美稱,為西寧古八景之一。清代西寧詩人張思憲有詩贊道:“湟流一帶繞長川,河上垂楊拂翠煙。把釣人來春漲滿,溶溶分潤幾多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