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云
1982年秋天,我讀高一,在課堂上暈頭暈腦,跟隨語文老師繼續(xù)學習記敘文和議論文。幾年前因寫作需要,我從舊書網上淘到成套的高中《語文》老課本,一直保存到現在。打開第一冊,我發(fā)現它收錄的記敘文遠遠多于議論文,差不多是十比一。那些記敘文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包括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和《綠》、劉白羽的散文《長江三峽》、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魯迅的小說《藥》、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契訶夫的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等等。盡管在作品的注解上已出現“散文”和“小說”的字樣,但記憶中老師并沒有向我們詳細解讀散文與小說的區(qū)別,也沒有明確告知記敘文分紀實和虛構兩個種類,而每篇作品后面的“思考和練習題”,跟初中時一樣,都習慣性地把作品稱作“課文”。這種無意識的模糊或者疏漏,讓我直到1980年代末期開始學習寫作之際,才大致弄清記敘文與文學體裁之間的對應關系。
就在那個懵懂的秋天,一種短小的、虛構的記敘文,被一本遙遠的文學期刊所青睞,審慎而莊重地結為方陣,接受讀者的檢閱。我指的是同年10月《百花園》雜志推出的第一個“小小說專號”。
那時候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小小說。更是做夢也不敢想,這一小巧玲瓏的文體,會在它的發(fā)祥地鄭州,等待我姍姍來遲的朝拜。
從讀小學算起,記敘文已陪我走過大半生。我在這大半生中的讀與寫,都以記敘文為主,其中一個重要文體是小小說。是小小說讓我在創(chuàng)作的練習階段就有了“作家感”。作家感跟存在感一樣,需要指認才能確立,就像花香需要蜂蝶的指認一樣。說句老實話,倘若作家感遲遲不至,我很可能會放棄文學,去別處尋找榮譽。
迅速而至的作家感,是初學寫作者癡迷小小說的主要原因。我就是最好的例證。
我不止一次說過,我與小小說的因緣,始于百花園雜志社。1997年9月,《百花園》和《小小說選刊》聯合舉辦“當代小小說作家作品研討會”,我是與會者之一。從此“小小說作家”的名號便伴隨我一路走到今天。
我是真相主義者。早年的系列隨筆《我生命中的小小說瞬間》,此后的專欄文章《小小說課堂》,以及不久前出版的隨筆集《伴我半生:一個人的微閱讀》,都是對小小說真相的探尋與研究。我的執(zhí)拗讓我收益很多,最大的收益是讓我的“記述”能力像高粱拔節(jié)一樣,一節(jié)一節(jié)地高起來??邕^小小說這道偏門,我走進了記敘文的世界。我對小小說的理解,客觀上也有助于我對記敘文的整體理解。
我曾一度中斷小小說創(chuàng)作,幾乎全身心投入史學閱讀與史學敘事當中。中斷之前,是連續(xù)十七年對小小說高燒般的熱愛。在中斷六年之后,也就是2017年,我先后接受《百花園》和《天池小小說》的約稿,創(chuàng)作了五篇作品——《打噴嚏》和《老僧鏡澄》分別刊登在同年度《百花園》第5期和第7期,《賣蔥》《唱票》《嬸的凄涼調》三篇在《天池小小說》2018年第1期發(fā)表,其中《賣蔥》獲得《小小說選刊》第17屆(2017—2018年度)優(yōu)秀作品獎。我不厭其煩記述這些陳年往事,只是想告訴讀者,2017對我來說是一個重要年份,不是“重新出山”或“東山再起”那么簡單,是我清晰地感覺到,我筆下的小小說,跟以往有了些許不同。這不同可用兩個關鍵詞來表達:悠閑、精細——敘述上的悠閑,細節(jié)中的精細。這兩點,對所有小說都是重要元素,中短篇尤其需要。
汪曾祺先生在《小說筆談》一文中,對悠閑和精細有獨到論述。汪老說:“寫小說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說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許多驚心動魄的事呢)……要把一件事說得有滋有味,得要慢慢地說,不能著急,這樣才能體察人情物理,審詞定氣,從而提神醒腦,引人入勝?!边@是直接告訴我們,“慢慢地說”就是悠閑,或者反過來,悠閑就是“慢慢地說”。汪老還說:“張岱記柳敬亭說武松打虎,武松到酒店里,驀地一聲,店中的空酒壇都嗡嗡作響,說他‘閑中著色,精細至此?!蓖衾想S后補充一句:“惟悠閑才能精細?!?/p>
畢飛宇在《看蒼山綿延,聽波濤洶涌》一文中提出一個觀念,要把小說寫透寫干凈。他以古典小小說《促織》為例,說蒲松齡寫一駝背巫,被主人公成名的妻子請到家里預測禍福,“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幾。問者爇香于鼎,再拜。巫從傍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巫的嘴巴一張一合,不知說些什么。再往下,緊接著就寫“少間,簾內擲一紙出”行不行呢?老畢覺得可以,我看也沒什么問題??墒抢袭吿貏e強調,在“不知何詞”之后,有了“各各悚立以聽”,小說面目便驟然一變,寫透寫干凈了。我為此說點贊。區(qū)區(qū)六個字,冷峻,又精細。
嚴格說來,寫透寫干凈與寫得精細,是一個意思。
我哩哩啦啦說了這么多,好像跟新作三題 《大餑餑》 《盜賊老姜》和《二牛》都不搭界。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在骨子里,我自認此文的每句話跟它們都存有邏輯上的密切關聯。它們是我前行途中用力很深的作品,這還不夠嗎?
記敘文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我有幸跟它保持了良好的友情,而且這友情還將長期延續(xù)下去。這是我的活法,也是我的歸宿。我很欣慰。
[責任編輯 王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