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深圳、北京兩地先后舉辦了文物藝術品拍賣活動。尤其是當年10月11日舉辦的“92北京國際拍賣會”,被業(yè)界普遍認為開啟了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資料顯示,這場拍賣會的拍品涉及八大類,青銅器、明清官窯、近現代書畫都有呈現,最終總成交額達235.1萬美元。
一場國際拍賣會斬獲230多萬美元,今天來看不算什么,但在30年前,這個成交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自此之后,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開始在摸索中前行。
1995年年底,國家文物局批準在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中商盛佳(即現在的中貿圣佳)、上海朵云軒、四川翰雅6家拍賣企業(yè)實行文物拍賣直管專營試點。
1993年、1994年,隨著數家專業(yè)從事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yè)在中國內地相繼誕生,“文物拍賣”一時被管理部門提到了議事日程上。1994年7月,國家文物局下發(fā)《關于文物拍賣試點問題的通知》《文物境內拍賣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并陸續(xù)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試行文物拍賣;到了1995年年底,又確定了6家企業(yè)為首批文物拍賣試點單位。這一試點為后來的藝術品拍賣飛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具備文物拍賣經營資質的企業(yè)共計680家。
1994年3月27日,中國嘉德94春季拍賣會在北京長城飯店舉行。這是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舉辦的首場拍賣會,最終取得了1423萬元總成交額、逾75%的成交率,被業(yè)界視作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翻開了嶄新一頁”。
從1992年到嘉德首槌,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內地時有藝術品槌聲敲響,但以春季拍賣來命名的拍賣會尚屬首次。由此也開啟了每年春秋兩季大拍的國際慣例。時至今日,越來越多的高精尖文物藝術品云集每年的春秋兩季大拍,不但成了各家拍賣行展現自己最重要的時刻,也成就了整個藝術品拍賣行業(yè)的盛事。
在1995年10月北京翰海秋拍上,北宋張先《十詠圖》以1980萬元拍出。這個價格在當時刷新了中國古代書畫的拍賣紀錄。
比市場價格更為重要的是,故宮博物院此舉為國有博物館購藏藏品打開了新的渠道。事實上,這30年來,國內有多家文博機構先后從拍賣會上購藏了重要拍品,從而豐富了自己的館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圖書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浙江省博物館……國有文博機構從拍賣市場購藏的拍品中不乏國家珍貴文物,在填補藏品空白的同時,也極好地凸顯了拍賣這一交易形式的價值與社會貢獻。
1995年,宋周必大刻《文苑英華》零本一冊在中國嘉德以143萬元創(chuàng)下了當時古籍善本拍賣最高成交紀錄。在文物藝術品拍賣剛剛起步時,古籍善本就能有不錯的表現,足見其市場潛力與未來。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古籍善本的拍賣也漸入佳境,尤其是2009年之后,該板塊更是呈幾何級增長。2012年“過云樓”藏《錦繡萬花谷》以2.16億元成交,引發(fā)業(yè)界轟動;2018年秋拍,在中國嘉德“大觀之夜”拍場,安思遠藏善本碑帖十一種以1.926億元創(chuàng)紀錄的身價成交……市場一路穩(wěn)健前行,藏家以成熟理性的態(tài)度積極入市,研究熱情和學術基底不斷被激發(fā)。毋庸置疑,內地藝術品拍賣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讓“曲高和寡”的古籍善本收藏迎來了春天。
1997年1月1日《拍賣法》正式實施。
《拍賣法》的實施,為規(guī)范和促進我國拍賣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拍賣法》確認了文物拍賣的合法性,為文化市場繁榮創(chuàng)造了條件。
經民政部批準,中國拍賣行業(yè)協(xié)會文化藝術品拍賣專業(yè)委員會于2000年成立。藝委會的成立,讓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yè)有了自己的專業(yè)組織。22年過去了,該專委會從最初的十幾家會員已發(fā)展到今天的60多家。
相對于整個拍賣業(yè),文物藝術品拍賣所占的市場份額很小,但其社會影響力卻很大,尤其是在文物的保護、傳承以及文化推廣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覷。因而藝委會誕生至今,為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行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對行業(yè)規(guī)范體系的形成功不可沒。
據有關數據統(tǒng)計,2004年全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全年總成交額突破50億元大關。僅以北京為例,截至當年12月20日,北京市各文物拍賣公司總計拍賣文物藝術品72834件套,比上一年投拍量增加55.3%;年成交總額高達39.138億元,同比增長239%。
50億元大關的突破,不僅僅是數字的一個呈現,更是一個行業(yè)飛速發(fā)展的表現。1994年總成交額6600萬元,而5億元大關的突破是1996年,增幅顯然驚人。引人關注的是,2004年,內地藝術品拍賣首次在中國藝術品方面的成交總額超越香港。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內地,正在成為全球藝術品新興的交易中心。而后的事實也證明了,50億元大關的突破背后是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不斷繁榮。
2002年12月6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研山銘》手卷亮相中貿圣佳秋季拍賣會。在當晚的拍賣會上,當拍賣師報出2999萬元的競價時,現場只有一位買家——持599號競買牌應價并成功購得。
這件國寶級文物是海外回流文物,為了能使其“葉落歸根”,有關方面決定采取定向拍賣的方式,由國家文物局指定文物收藏機構定向競投。于是,599號的成功競買也成了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領域定向拍賣的經典范例。而《研山銘》對探討多方合力推動文物回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實施。這不光是法律界的一件大事,也為文物藝術品拍賣賦予了新的生命。
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中,有“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從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yè)購買”“除經批準的文物商店、經營文物拍賣的拍賣企業(yè)外,其他單位或個人不得從事文物的商業(yè)經營活動”等明確規(guī)定。此番修訂給予了文物拍賣合法地位。隨后《文物拍賣管理暫行規(guī)定》《美術品經營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guī)政策的出臺,進一步為行業(yè)發(fā)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