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芳芳 黃曉芬
湖北大學藝術(shù)學院
內(nèi)容提要:在書法史中,小篆演變成隸書的過程,我們簡稱為“隸變”。“隸變”作為古漢字的分水嶺,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提起正書中的“顏體”,我們便能輕松想到已經(jīng)成熟的《顏勤禮碑》《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等。但在形成成熟“顏體”之前,也存在像“隸變”的過程。《多寶塔碑》便是“顏體”形成過程中重要的作品,其地位和價值不容忽視。本文將從“勢”的角度解讀《多寶塔碑》的價值。
《多寶塔碑》立于唐代天寶十一載(752),由書法家徐浩題額,文人岑勛撰文,書法家顏真卿書丹,碑刻家史華刻石而成。該碑高2.85米,寬1.02米,碑文有34行,滿行66字,現(xiàn)存于陜西西安碑林第二室。該碑主要記載唐代著名僧人楚金禪修建多寶塔之事。該碑為真書,其中碑額“大唐多寶塔感應碑”為隸書,分兩行陰刻?!抖鄬毸窞轭佌媲?4歲所作,是其早期作品,與63歲所作《麻姑仙壇記》《大唐中興頌》及71歲所作《顏勤禮碑》等晚期作品風格殊異,尤為后人所推崇。毛鳳枝認為顏真卿的《多寶塔碑》與歐陽詢的《九成宮》二碑皆為楷書精品。《多寶塔碑》雖為顏氏早年手筆,還未形成自己的風格,但已顯出顏書之氣概,具有堂廡宏大的特色,且具有褚法,便于初學者臨習?,F(xiàn)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三至六年級的書法課本例字均取自《多寶塔碑》。(圖1、圖2)
圖1 唐 顏真卿 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局部)
圖2 唐 顏真卿 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局部)
“勢”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可解釋為形態(tài)、法度、規(guī)律、威力等。“勢”有多種組合,常見的有表現(xiàn)強大威懾力的“權(quán)勢”,表現(xiàn)雄強意志力的“氣勢”,表現(xiàn)戰(zhàn)時態(tài)勢的“陣勢”,等等?!皠荨钡暮诵膶傩詾檫\動性,“無動則無勢可言”[1]。
在中國古代,尤是以道家思想盛行的時代,人們便習慣用“氣”“勢”等形容藝術(shù)品。這好比古代音樂理論,自誕生之初便與“氣”相關(guān)聯(lián)。古人發(fā)現(xiàn)書法也是一門藝術(shù)品時,便開始在意書法中的“勢”。此論點在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卷五中有所涉及:
古人論書,以勢為先。中郎曰“九勢”,衛(wèi)恒曰“書勢”,義之曰“筆勢”。蓋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兵家重形勢,拳法亦重撲勢,義固相同。得勢便則已操勝算。右軍《筆勢論》曰:“一正腳手;二得形勢;三加道潤;四兼拗拔?!睆垜循徳唬骸白鲿叵茸R勢,則務遲澀;遲澀分矣,求無拘系;拘系亡矣,求諸變態(tài);變態(tài)之旨,在乎奮斫;奮斫之理,資于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于神采?!盵2]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勢”在書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不同書法家對“勢”的側(cè)重點也有所區(qū)別?!皠荨笨筛爬楣P勢、體勢、書勢,用現(xiàn)代語言解釋:“筆勢”為單個筆畫的關(guān)系,即為“用筆”;“體勢”為筆畫與筆畫組合之間的關(guān)系,即為“結(jié)字”;“書勢”為各類書體之間的不同特征。
在“筆勢”論中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便是“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為正書法則,其內(nèi)容為:“點為側(cè)、橫為勒、豎為努、鉤為趯、提為策、撇為掠、短撇為啄、捺為磔?!盵3]875
八法中的每一個筆畫皆為“勢”形象化的解讀。在書法上,顏真卿常與柳公權(quán)合稱為“顏筋柳骨”?!敖睢薄肮恰北闶枪P力,即用筆剛勁有力,筆力則是追求筆勢的目的之一。此外,筆勢與運筆速度、運筆軌跡及運筆趨向也有一定關(guān)系。
《多寶塔碑》多為中鋒用筆。蔡邕于《九勢》中曾言“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多寶塔碑》在起筆與收筆中具有明顯的提按,即重按直提法,筆畫粗細變化較大,具有一定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極具雕塑特色。
古人言“凌空取勢”,取勢可分為二類:逆取勢與側(cè)取勢。所謂逆取勢,便是蔡邕所云“藏頭”“護尾”。這在《多寶塔碑》的豎畫中較為常見,尤以垂露豎最為明顯。而側(cè)取勢則是指凌空從側(cè)勢下筆,可取其秀得其勁。這在《多寶塔碑》的橫畫中較為常見,起筆下切入筆,收筆為“護尾”。
“折以成方,轉(zhuǎn)而成圓。”[4]《多寶塔碑》書法線條剛勁有力,具有男性的陽剛之美,運筆以方為主,略施以圓。方圓除見于筆跡之中,還見于轉(zhuǎn)折之處。在《多寶塔碑》中,方是提筆翻折而后頓,圓則順勢而為,隨后頓筆。以“亭”字為例,其中短撇處頓,較為圓潤;豎鉤處在出鉤之前頓筆,待調(diào)圓后再順勢而出;其余筆畫皆以方筆為主。
運筆速度的快慢會產(chǎn)生變化,增強書法的生命力。運筆快,較為感性,易形成飛動之勢;運筆慢,較為理性,易形成厚重之感。整體而言,《多寶塔碑》書寫較為遲緩,但在一個筆畫中也有相對的快慢變化。以“一”為例,起筆下切入筆較為慢,中短部分由慢到快,提筆部分較快,收筆部分較慢。
關(guān)于體勢,每個書法家都有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且同一個書法家由于年齡與生活體驗的不同,表現(xiàn)出的審美形式也不盡相同。即便如此,同一個書法家仍具有自身穩(wěn)定的體勢,我們也可稱其為“風格”?!皶ㄒ杂霉P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盵4]
根據(jù)體勢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孫過庭在其《書譜》中提及,一般有個由平正至險絕,再由險絕復歸平正的過程。但顏楷并未遵循這普遍規(guī)律,幾乎處于平正的狀態(tài)。歐陽詢在其《三十六法》中云:“四面停勻,八面具備?!盵3]99在《多寶塔碑》文字尤其是單體字中,主筆與重心極為重要,筆畫與筆畫之間相互交錯,形成抽象的構(gòu)成之美。有時主筆為重心之筆,一般以橫豎為主,若主筆有所偏移,則整個字體的重心不穩(wěn)。以《多寶塔碑》中“中”字為例,中間的懸針豎為該字主筆,若懸針豎有所偏移,字體便難以平穩(wěn)。故我們書寫《多寶塔碑》時,要突出主筆,并注意以重心為核心的對比關(guān)系。
除少數(shù)單體字之外,《多寶塔碑》文字大多是部首與單體字結(jié)合而成。因此,部首在《多寶塔碑》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多寶塔碑》部首可歸納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外”五種,其中“向外”類部首又可分為“四面包圍”“三面包圍”“兩面包圍”。在《多寶塔碑》中,部首的形態(tài)會隨著右邊單體字的形態(tài)變化而進行相應的改變,形成呼應。同樣為“日”字頭,“炅”字的日字頭為橫勢,而“是”的日字頭為縱勢。
此外,《多寶塔碑》文字具有偃仰向背之勢。張懷瓘于《玉堂禁經(jīng)》中云:“偃仰向背,謂二字并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之勢?!盵3]27偃仰向背是為了表現(xiàn)不同的張力與動感,在結(jié)字時,可避免筆畫與筆畫之間完全平行以至字體過于呆板。如圖3所示,“背”似向內(nèi)擠壓,“向”似向外膨脹。而《多寶塔碑》主要采取“向”法,在較小的轉(zhuǎn)折處使用“背”法。這也是《多寶塔碑》與其他碑相比書風更雄壯、雕塑感更強的原因。以“當”字繁體為例,上部分的“口”用“背”法,使體勢更為緊湊;下部分“田”用“向”法,使字體更具張力。在此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與“勢”結(jié)合起來,才能展現(xiàn)出更生動的意韻。否則,再好的結(jié)構(gòu)也只是表面,缺少感染力。
圖3 向背之勢
對于書勢,各代學者都不同的解釋。早期的書法論著《四體書勢》分為《草勢》《隸勢》《篆勢》《字勢》,而其中《字勢》不為一體,因此《四體書勢》實則論“篆書”“隸書”“草書”三體。在《四體書勢》中,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形容各體的字勢。
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均有一定的書寫特點,否則并不能成為一體。中國的漢字大多為方形的結(jié)構(gòu),楷書想要更好地彰顯其特色,就需要遵循對稱的原則??瑫钥v勢為主,這點與篆書較為相似。與其他書體尤其是隸書相比,楷書最大差異在于各筆畫之間相互配合,而隸書更傾向于彰顯各個筆畫或單體字的獨立美,不會為了配合整體去舍棄細節(jié)部分。以《多寶塔碑》中的“期”及《史晨碑》中的“期”為例,《多寶塔碑》的“期”左邊“其”的部分有兩個短橫,左邊舒展,右邊避讓,給右邊的“月”讓位置,從而增強字體的整體性。而《史晨碑》中隸書“期”字采取橫勢,左邊的“其”與右邊的“月”配合度不高,與楷書相比體勢上有很大的差異。這也是楷書、隸書在書勢上的區(qū)別。
楷書的每一個筆畫都可能受到周圍其他筆畫的影響,使其字整體性強?!抖鄬毸犯羌訌娏丝瑫目v勢,書風更加雄強,縱勢能給人一種力度美,具有撐起全體的感覺。
楷書字體在避讓時,在避讓的二者關(guān)系之中仍有主次之分,左右結(jié)構(gòu)的字體尤為明顯。書寫時要突出主體部分,但也不可忽視筆畫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以“陽”字為例,右邊為這個字的主體,書寫時應占大一點的空間。
由此得出,筆勢講求線條形態(tài),其中書寫過程中的時間性也不容忽視。在《多寶塔碑》中,點畫之間的藏頭與護尾、露鋒與藏鋒、懸針與垂露,都與書寫速度的快慢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體勢是對字體整體的表現(xiàn),著重強調(diào)結(jié)字的大小、向背、疏密、避讓關(guān)系等空間性特征。此外,書法家自身的體悟也能影響體勢的最終形成。書勢則是在各個書體的對比中產(chǎn)生的,想要掌握《多寶塔碑》的“勢”,對楷書整體書勢的理解至關(guān)重要。在整體書勢特點的基礎(chǔ)上處理好筆勢的時間性和體勢的空間性的關(guān)系,才能寫好《多寶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