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歷史的王老師
在周星馳主演的電影《九品芝麻官》里,有一個訟師名叫方唐鏡。他在公堂上向主角包龍星叫囂“你打我呀”,最后真的就“求錘得錘”了。訟師這一職業(yè)在古代頗為普遍,其工作內容相當于今天的律師。
古代的訟師大多來自讀書人,特別是那些科舉不中當不了官的,很多就當起了訟師。畢竟,訟師幫人打官司不僅要邏輯能力強,還要能引經據典,有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具體地講,訟師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技能。
首先,訟師要了解各種法律條文和訴訟程序,會寫各種法律文書。古代并沒有專門的政法學校來教這些東西,卻有很多訟師職業(yè)技能的培訓書籍,稱為“訟師秘本”。為什么要叫“秘本”呢?因為古代統(tǒng)治者非常厭惡民眾打官司,認為這會導致社會不安定,“息訟”觀念根深蒂固。
其次,訟師要有非常好的文筆。訟師的主要服務方式是在背后給當事人出主意和代寫狀詞。狀詞是訟師主要的用武之地,不僅要文筆干練、法條運用精準,還要善于引用儒家經典,因為這樣的狀詞容易贏得儒學出身的官員的信服。
古代訟師要具備如此多的技能,收入自然不菲。清朝時期訟師寫一份狀詞要收三到五兩銀子,涉及死刑大案時要價會更高。要知道,清朝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也才十兩銀子左右,訟師寫兩三份狀詞就夠了。
盡管有文化且收入頗豐,但古代訟師的社會地位不高,頗受輿論歧視,甚至被稱為“訟棍”,跟惡棍差不多。這是為何呢?首先,古代統(tǒng)治者反感民眾打官司,官員也不愿意處理民眾的官司。想判得雙方都滿意很難,有不服者會越級上訪,更有甚者赴京告御狀,謂之“京控”,給官員帶來很多麻煩。其次,有些訟師貪圖金錢,故意搬弄是非,教唆訴訟甚至做偽證,這也敗壞了訟師群體的名聲。最后,訟師一個月就能賺普通人一年的收入,很讓人眼紅,容易招黑。其根源在于:古代中國是人治社會,而不是法治社會。訟師的作用是幫助民眾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這觸犯了統(tǒng)治者的利益。畢竟,對專制統(tǒng)治者來說,無知且聽話、不懂維權、不知法律能幫自己的民眾,才是他們最想要的“好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