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欣 黃秋燕
(1. 肇慶學院 肇慶 526061;2.廣東理工學院建設學院 肇慶 526070)
園林樹木不僅可以通過蒸騰作用和遮蔭作用降低環(huán)境溫度,還會影響空氣的運動和熱交換[1-3]。園林樹木遮蔭功效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不僅特指樹木枝葉遮擋導致太陽光無法直射其下方一定范圍而形成陰影的現象,也包含因遮蔭導致其影響區(qū)域內溫度降低、濕度增加、太陽輻射減少的綜合效益。樹木陰影所及范圍內溫度的降低和濕度增加主要歸因于蒸騰作用,但樹木遮蔭直接造成了陰影下方地面溫度的變化和冷熱空氣的流速趨于緩慢,對降溫增濕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此外,遮蔭效應能夠與蒸騰降溫效應進行疊加,能更好地改善環(huán)境的熱舒適性。顯然,園林樹木的遮蔭可以視為其小氣候效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研究時應將相關過程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
目前關于園林樹木降溫、蒸騰、緩解熱島及改善熱舒適性等方面的環(huán)境調節(jié)效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專門針對遮蔭功效的研究還較為有限。鑒于園林樹木遮蔭對緩解熱島效應、調節(jié)改善城市環(huán)境小氣候及提高戶外環(huán)境熱舒適性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拓展研究視角,為城市園林綠地樹種選擇和科學配置提供參考。
園林樹木遮蔭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改變環(huán)境中的熱量平衡,有效地減輕環(huán)境熱通量[4];二是減少眩光,阻擋來自天空和周圍的散射光;三是改變樹木臨近建筑物或空間的能量平衡、降低制冷能量消耗[5]。從樹木調節(jié)環(huán)境小氣候、改善熱舒適性的角度,可將樹木遮蔭的機理總結為阻擋陽光和降溫增濕兩個方面。
樹木遮蔭之所以能夠改善戶外環(huán)境熱舒適性主要是因為能夠通過吸收、反射和傳輸進行輻射過濾[6],減少了垂直向下的能量流動。每一種植物因其結構特征不同,對陽光的阻擋和屏蔽能力有較大的區(qū)別,主要的結構特征包括樹形、高度、樹冠及枝葉密度、分枝結構等[6]。作為植物最上端的樹冠,最先接觸到太陽光,顯著影響著太陽輻射和風速等小氣候指標[7]。樹木阻擋陽光的能力主要體現在遮光率(遮蔭效果)和UVB屏蔽能力。從微觀角度而言,樹木有較強的UVB屏蔽能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葉片中如類黃酮、花色素甙等物質對光的選擇性吸收作用;在宏觀角度,樹木在阻擋和過濾太陽輻射方面的表現取決于葉表面的物理反射能力和冠層的形式和密度,樹冠的形式和密度則取決于樹木分枝形式、小枝的排列以及樹葉的覆蓋等方面的具體情況[6,8-9]。研究表明,樹木的遮蔭效果與UVB屏蔽效果呈正相關關系[10-12],而UVB屏蔽效果不僅與類黃酮、葉綠素的含量有關,也與植物群落郁閉度、葉面積指數(LAI)、枝葉密度及下墊面覆蓋物等有明顯的相關性[10,13-16]。
園林樹木降低環(huán)境溫度的主要途徑有遮蔭降溫和蒸騰降溫[17],其中遮蔭降溫是樹木遮蔭功效的直接體現。由于樹木的遮蔭和蒸騰作用,樹冠下方獲取、儲存和散發(fā)的熱量均顯著減少,空氣溫度得以下降。不同樹種的降溫效能與種植地點[18-20]、生長速度[21]、樹冠形狀[22]、外界條件[23-24]及其耐逆性密切相關。蒸騰降溫與遮蔭降溫對環(huán)境溫度下降的貢獻不同。研究發(fā)現,樹木的遮蔭降溫能力基本與太陽輻射的日變化規(guī)律一致,白天遮蔭降溫占據主導地位,而夜間全為蒸騰降溫[25-27]。
環(huán)境濕度的變化主要歸因于蒸騰作用,但遮蔭也會導致濕度的增加。其原因在于陰影影響的范圍內濕度變化幅度減小、擴散速度降低,無形之中增加了樹冠下方一定區(qū)域內的相對濕度。濕度不僅受到冠層覆蓋的影響,還與其種類、體量、生物量、結構和空間分布等特征有關[28]。
(1)葉片結構特征。對樹木遮蔭有明顯影響的葉片結構主要是葉面積指數、葉色、厚度、大小、排列方式和密集程度等。葉面積指數被認為是樹木遮蔭效益最具影響力的驅動因素,是樹木葉片特征和葉片密度的綜合體現,并與太陽輻射通過樹冠的透射率有著直接的關系[29],然而,由于垂直葉面積密度分布不同,葉面積指數相似的樹木對生理等效溫度(PET)降低有著不同的影響[30]。研究表明,具有較高的葉面積指數的樹木一般具有較好的降溫效應,但不同樹種之間存在差異[31-32],例如心葉椴Tiliacordata的葉面積指數高于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故其降溫能力優(yōu)于刺槐[33],但這里所指的降溫包括蒸騰降溫和遮蔭降溫,對此相關研究并未明確其所占的比例及相互關系。此外,淺色葉樹木、厚葉片樹木的遮蔭能力分別優(yōu)于深色葉樹木和薄葉片樹木。
(2)外部形態(tài)指標。對樹木遮蔭有明顯影響的外部形態(tài)指標主要有樹冠形態(tài)、冠幅、樹高、枝下高、胸徑等。樹木陰影的形成主要取決于樹冠的形狀、大小和太陽高度角等因素[34],樹冠形態(tài)與陰影產生的位置、面積大小等有直接聯系,且不同樹木有很大差別[35]。樹高、枝下高和胸徑對樹木遮蔭、降溫增濕效果也有顯著影響,且表現為高大樹木具有更強的能力[36],高度上具有優(yōu)勢的樹木能夠更加有效減少熱量儲存[37];樹木葉片的排列方式、分枝結構、密集程度與葉面積指數密切關聯,對遮擋太陽輻射意義重大,對遮蔭功效有較大影響[38]。相對于大葉桃花心木Swieteniamacrophylla和紫繡球Tabebuiarosea,由于奧氏黃檀Dalbergiaoliveri的分枝較少且葉片較小,擁有較低的葉面積指數,因此對太陽輻射的過濾較少而透射率較高[39]。
城市人工建成環(huán)境中的樹木與自然生境中的樹木相比,生長空間受限,與周圍環(huán)境的水、氣交換明顯減少[40],還會受到水分脅迫、溫度脅迫和鹽脅迫等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長期處于逆境條件下,會嚴重影響園林樹木的正常生理功能,進而影響生長發(fā)育尤其是營養(yǎng)生長,最終影響遮蔭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此外,由于城市環(huán)境中往往具有更高的短波和長波輻射通量,以及擁有典型的高空氣溫度和低相對濕度的特點[41],城市環(huán)境中的樹木比自然棲息地的樹木有更高的水分需求。因此,在園林樹木的栽培管理中,應根據樹木的需水規(guī)律做好科學養(yǎng)護,也要采取妥善措施消除對樹木生理指標的負面影響,以改善樹木阻擋陽光和降溫增濕的性能,激發(fā)樹木遮蔭潛能。
另外,生長速率、樹齡及根系深淺也會影響樹木的遮蔭[21,37]。生長速度較快的樹種一般具有較高的葉面積指數和氣孔導度,深根性的樹種有著較強的水分吸收能力,可以維持相對較高的氣孔導度,這兩類樹木通常具備較強的降溫增濕性能及綜合遮蔭功效;年齡較大的樹種通常因葉面積指數較低、氣孔導度較低、吸收養(yǎng)分和水分的能力有所減退,導致反射和阻隔太陽輻射的能力降低,影響了樹木陰影的形成和環(huán)境熱量的存儲,整體遮蔭效益不高。
樹木種植位置的外部環(huán)境條件會對遮蔭功效的發(fā)揮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下墊面材料。當樹木種植在具有不同下墊面材料的特定地點時,其遮蔭功效會受到下墊面材料的影響,且不同材料影響的程度不同[42]。Rahman等[33]研究發(fā)現,當樹冠之下為瀝青表面時,心葉椴樹冠下的遮蔭降溫效果優(yōu)于刺槐;當樹冠之下為草地時,則兩種樹木的遮蔭降溫效果無明顯差異。當地面為草坪等透水性表面時,水分可以有效地在土壤、大氣、植物之間進行交換,水分利用效率較高,對蒸騰降溫和遮蔭降溫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建筑布局。建筑所產生的陰影能夠明顯地改變樹木生長環(huán)境的光照條件,包括光照時間和強度,光合作用、形態(tài)建成等生理過程均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遮蔭性能的有效發(fā)揮[43]。建筑的密度和高度也會影響潛在溫度和平均輻射溫度,并可加強樹木的降溫效應。合理的建筑布局可構成通風廊道,促進生成近地面風,有時可以產生明顯的降溫效果,這種降溫效應可與樹木陰影所產生的效益相疊加[44]。
(3)其他因素。空調外機排出的熱氣會直接導致環(huán)境升溫,抵消樹木遮蔭產生的降溫效益[45],也會干擾樹木的正常物候期。水體主要通過自身蓄熱以及降溫增濕兩方面調節(jié)環(huán)境的熱舒適性,較易形成低溫區(qū)域[46],也會對樹木的遮蔭功效產生間接的影響。
與樹木遮蔭具有緊密聯系的氣象因素是太陽高度角、太陽輻射強度、溫度和風速等。樹木陰影會隨著太陽高度角、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而變化[47]。樹木陰影的面積隨著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呈現出“先減小、再增大”的變化趨勢,即上午和傍晚的遮蔭面積較大,中午的遮蔭面積較小,近似于指數函數關系。太陽輻射強度(此處所關注的主要為可見光部分)對樹木遮蔭功效的影響表現在樹木的透光能力方面。根據相關研究,可見光輻射被樹木葉片吸收、反射及透過樹冠的比例分別為80%、10%和10%[9],所以當太陽輻射強度較大時,透過樹冠的輻射通量也較大,必定會影響樹木陰影的質量,也有可能因周圍環(huán)境散射光強度增大,直接抵消樹木所產生的部分陰影。溫度也會影響樹木的遮蔭功效,主要原因是當溫度過高時,熱空氣的流動和水汽的蒸發(fā)較快,樹木的蒸騰作用和酶的活性等受到抑制,甚至會干擾樹木的正常生長,樹冠及葉片屏蔽太陽輻射的能力降低。此外,風能促進空氣流動,會加速冷熱空氣的混合,削弱遮蔭降溫功效,也會導致樹木枝葉搖擺而增加樹冠的透光性,影響陰影質量。但風的不同類型對樹木遮蔭功效影響不同,平靜的垂直風對于樹木改善熱舒適性更為有效[48]。
科學的栽培管理是園林樹木各種功能發(fā)揮的基礎,應根據不同樹種的特性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促進其更好地發(fā)揮遮蔭功效。對于常綠樹木,要保證其分枝較多且有足夠的展葉期;對于落葉樹木,則要使落葉期盡量縮短。因此,應多角度研究樹木葉片的生長及發(fā)育規(guī)律、葉幕的形成規(guī)律,力求樹木能較長時間保持健康且數量眾多的葉片,并能夠適當調節(jié)枝條的延展長度,較好地實現遮蔭綜合效益。此外,也需要做好土、肥、水的管理及自然災害的防控。
因形態(tài)特征、生理功能、種植地外界環(huán)境因素、栽培管理方式的不同,各種樹木的遮蔭效果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根據吳翼[52]、陳耀華[53-54]、吳力立[55]等學者推薦的研究方法[13-14,16,49-51],可通過測定降溫率、遮光率、陰影面積、蔭質和遮蔭效果等指標,對園林樹木的遮蔭功效進行評價研究。結果表明,一球懸鈴木Platanusoccidentalis、三球懸鈴木(法國梧桐)Platanusacerifolia、銀杏Ginkgobiloba、羊蹄甲Bauhiniapurpurea、榕樹Ficusmicrocarpa、白蘭Michelia×alba、海南紅豆Ormosiapinnata、雪松Cedrusdeodara、毛泡桐Paulowniatomentosa、國槐Sophorajaponica、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苦楝Meliaazedarach、白蠟樹Fraxinuschinensis等樹種的遮蔭效果排序較為靠前。經過對相關研究結果的分析,證實具備較好遮蔭效果的樹種均存在樹冠密集、葉片較大、樹冠不透光性好等特點。部分樹種雖然并不具備以上全部特征,但某一方面特點較為突出,彌補了其他方面的缺陷,例如雪松、海南紅豆、銀杏等雖然葉片較小,但比較密集,且葉片的不透明程度較高;一球懸鈴木、三球懸鈴木(法國梧桐)、毛泡桐等雖然枝葉相對稀疏,但葉片較大,葉子之間相互覆蓋和重疊部分較多,可明顯增強對太陽輻射的屏蔽能力。
現有研究已證實,樹木的結構特征如樹冠形狀、冠幅、分枝結構、葉面積指數和葉色等對遮蔭功效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都是基于宏觀視角的探討,并不能揭示樹木微觀結構與遮蔭功效的相互關系。此外,當前的研究大多數是對種植于某一園林綠地或城市環(huán)境中的樹木進行實地觀測,研究對象較為局限。在研究探討時都是假定某些環(huán)境因素是不變的,研究結果必會有所偏差,亟需引入更為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此外,栽培管理措施與遮蔭方面的研究也較為薄弱。今后可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展開樹木遮蔭的研究:①可在實驗條件允許時從樹木葉片的微觀視角進一步探討葉綠素、類胡蘿卜素、葉黃素、類黃酮等物質的含量與遮蔭功效的關系;②開展更多樣本、不同樹種的實證研究,探討葉片、枝干等不同結構部位對太陽輻射吸收或攔截的比例關系;③借助GIS、RS等高新技術手段,獲取關于樹木遮蔭的全面而準確的數據,如研究樣地的樹木基本參數、周圍的環(huán)境因子、氣象因素等,彌補現有研究存在的缺陷;④進一步探討栽培管理措施與遮蔭功效相關性,為樹木的遮蔭設計提供科學依據。
園林樹木通過遮蔭作用有效阻隔了太陽輻射,改變了環(huán)境中的熱量平衡,對提高空間環(huán)境的熱舒適性有重要意義[56]。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充分遵循“適地適樹”基本原則,并正確處理好樹木遮蔭與景觀營造的關系,將樹木的遮蔭與其他規(guī)劃設計策略有效結合、正面疊加,以最大程度削減城市熱島效應帶來的消極影響。
4.2.1 適地適樹,發(fā)揮園林樹木遮蔭潛能
(1)根據場地基本情況和實際遮蔭需求,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和栽植地點場地特質的樹種。例如行道樹的主要功能是通過遮蔭、降溫提升熱舒適性,改善道路空間微氣候,樹種選擇時不僅要考慮遮蔭的需要,也應關注交通安全需求及建筑不同方位的光照和水分條件等。
(2)對樹木栽植地點進行改造,滿足樹木生長發(fā)育需求。如地下水位較高或易于積水的地方,宜通過給排水措施進行場地改造;土壤較為貧瘠則需進行土壤改良。
(3)通過各種新科技手段對園林樹木進行定向培育。如城市環(huán)境中常見的洪澇、干旱等極端環(huán)境或重金屬富集等均會嚴重影響園林樹木的生長和遮蔭功效的發(fā)揮。宜加強樹木的抗逆性研究和新品種選育,最大可能降低或消除極端環(huán)境的影響。
4.2.2 正確處理樹木遮蔭與景觀營造的關系
園林樹木可以改善熱舒適度,營造健康舒適的夏季游憩體驗[57]。正確處理樹木遮蔭和景觀營造的關系,需要具有全局觀念,應科學認識到樹木遮蔭是植物景觀在滿足造景需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表現出的改善環(huán)境的能力。樹木遮蔭并非孤立存在,與氣候、土壤和下墊面材質等因素存在著依存關系。植物種植設計首先要與場所精神相符合,順應空間使用者的需求和場地的特質,在此基礎上再考慮遮蔭功效,并要把握好主次關系。若行道樹過于注重遮蔭功效,就可能造成樹木種植間距過小、植株過密,影響樹木遠期的生長,甚至導致某些路段的光影變化不合理而威脅行車安全。樹木遮蔭雖能夠帶來樹蔭下舒適宜人的環(huán)境體驗,但也會造成林下植物的生長受限,特別是改變了光照條件和水分循環(huán),對多層次復合結構的植物景觀較為不利,也會滋生苔蘚,影響道路通行安全。為了更加有效地削減熱島效應的影響,樹木的遮蔭設計還需要與通風廊道和水體景觀設計等策略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改善熱舒適性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