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毓
車企維系供應鏈穩(wěn)定的策略,正從以長單綁定的散裝同盟,轉向親自下河摸石頭。
過去的幾天中,先有華晨寶馬出資100億元人民幣,在沈陽大規(guī)模擴建動力電池工廠;再有通用汽車宣布位于俄亥俄州、田納西州和密歇根州的電池工廠將于2024年底投產。
整車企業(yè)自己造電池,已不僅是投資建設類似發(fā)動機、變速箱的零部件工廠,而是戰(zhàn)略重心向產業(yè)鏈上游的遷移,甚至有在資源端直接“內卷”的趨勢。
愈是道阻且長,車企就愈發(fā)堅定。非逆勢而為,實是不可不為。
穩(wěn)定優(yōu)化供應鏈這件事,已是企業(yè)的日常動作。每次的招投標,不僅是為比價,更是為提升品質、優(yōu)化工藝。但常規(guī)模式已顯疲態(tài),更無法支撐電動化轉型,尤其是成本與效率。
一方面,新能源的原材料價格節(jié)節(jié)上漲,而且看不到“見頂回落”的跡象。
11月第一周,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就漲至57.9萬元/噸。而在30個月前,碳酸鋰的價格還不足4萬元。據Fastmarkets數(shù)據,較2020年年底,氫氧化鋰的價格上漲約850%,碳酸鋰價格漲1090%,而鋰輝石的漲幅更達1780%。
礦產價格的高企,使得動力電池的成本不斷被推高,即使有長期合同約束,也難免要坐下來重新議價,使得整車企業(yè)在“不虧本”與“高銷量”之間糾結。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8天之內連續(xù)3次調價,就是電池成本推高的無奈之舉。
另一方面,進入新能源車時代,造車的各項成本中,動力電池一躍成為最大支出項。
隨著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的逐年攤銷,動力電池的成本占比最高可以超過50%。如果車企選擇動力電池外購,不僅僅是將利潤交予供應商,間接地淪為電池制造商的打工者;更是話語權的易手,技術引領、拍板決策的主動權,都要交予他人。這是車企不愿看到,也不能接受的。
所以才有眾多車企親自下場自建電池供應鏈,甚至不惜直接介入礦產資源的開采,就是為從源頭穩(wěn)住供給、保證效率、控制成本。
為什么要自己下場?說白了還是缺少可以信任、值得托付的供應商。所以在缺芯危機出現(xiàn)之后,“供應鏈穩(wěn)定”始終如PM2.5一般困擾著大家:或許暫時看不到,但它一直都在。
理想狀態(tài)下,結盟合作、收購并購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實現(xiàn)1+1>2的結果。但在現(xiàn)實中,合作與分手、捍衛(wèi)與逃離,皆為利益驅動。
通用汽車與本田共享奧特能純電平臺,豐田與比亞迪共享混動技術,寶馬與路虎共享4.4T V8引擎……受讓方可以快速獲得成熟技術與工藝,協(xié)調資源用于錦上添花;輸出方則可以獲得規(guī)模效益,甚至借此形成技術標準。多方共贏,何樂不為?
但凡事有例外。三年前,寶馬奔馳曾攜手開發(fā)自動駕駛技術,并計劃在2024年推出配備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車型。但雙方很快發(fā)現(xiàn),無論是關于技術方向的規(guī)劃構建,還是實現(xiàn)路徑的細節(jié)討論,都存在難以彌合的差異……未足11個月的聯(lián)盟,宣告分手。
穩(wěn)定供應鏈這件事,考驗的是各自的眼界與神通,但背后可能藏著更殘酷的事實。
共享已經成熟的技術,有點像去餐廳下館子,菜單已經擬定、廚子已經開火,誰坐主位、誰來作陪,都由莊家決定……只要愿意坐下來,成功的幾率就很高。
而共同研發(fā)、探索尚未確定的技術,有點像男女組成家庭,不僅要考慮兩個人對未來的期待,還要考慮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利益反復勾兌,也難以確保順利;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兼顧,便會演變?yōu)闊o疾而終。
在整合供應鏈,特別是設計電池產能、芯片產能的問題,凡有意親自下場的車企,大多會選擇單干,并非對巨額資源與人力投入的無視,而是為避免技術路徑、戰(zhàn)略意圖的分歧導致內耗,避免因“無效合作”而虛度時光。
沃爾瑪、宜家與優(yōu)衣庫,都是由供應鏈成功破局,而成為市場中的偶像級企業(yè)。
倡導“擴大直采比例、縮短供應鏈”的沃爾瑪,通過“直接向制造商定貨,消除中間商傭金”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
宜家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將家具“模塊化”,不僅生產可以交由不同的工廠,還便于用戶自行組裝,生產、物流及倉儲成本由此降低。
優(yōu)衣庫則是通過承諾最低采購額度,換取更低的采購價格,在同等質量下實現(xiàn)用戶擁有低價、制造商獲得利潤、優(yōu)衣庫贏得口碑的多贏。
總結而言,“驅逐中間商”的沃爾瑪、“模塊化產品”的宜家,以及“規(guī)劃化采購”的優(yōu)衣庫,都是根據自己所在行業(yè)的特性,而推動供應鏈優(yōu)化。它們的各自精彩,皆可以為車企所借鑒。
廣汽集團廣汽部件(持股47.5%),與東陽光集團獅溪煤業(yè)(持股47.5%)、遵義能源(持股5%)合資開采鋰礦;比亞迪與四川路橋、鹽湖股份等合資開發(fā)磷酸鐵鋰項目或碳酸鋰項目……是跳過中間環(huán)節(jié),從源頭控制物料成本,核心思想與沃爾瑪如出一轍。
奔馳收購ACC公司(Stellantis集團與Saft集團創(chuàng)立)33%的股權,僅Stellantis集團2030年的累銷目標就有500萬輛EV;大眾汽車以26.47%的股比控股國軒高科,后者2021年營收破百億、市占率11.2%……則是為了實現(xiàn)規(guī)?;少?,妥妥的優(yōu)衣庫Style。
特斯拉位于加利福尼亞Lathrop的超級電池工廠,沃爾沃位于比利時根特的動力電池生產線,大眾集團下薩克森州電池工廠,寶馬集團華晨寶馬動力電池中心……則都是采用集中采購電芯、自行完成封裝的模塊化方案,與宜家的做法異曲同工。
從宏觀形勢看,現(xiàn)在并非投資的最好時機。太平洋一側,中期選舉塵埃落定,但加息未有停止的跡象,通脹抑或通縮也難有定論;大西洋一邊,被俄烏戰(zhàn)爭拖入泥淖,說好的碳減排已經被擱置,中西南北的兄弟們都在扒拉自己的小算盤。
但車企如此堅定地向動力電池的加工甚至源頭礦產大筆投入,絕不僅僅是為了穩(wěn)定的供應鏈、可控的制造成本,更是為了規(guī)避未來的地緣風險。
一如蘋果與富士康的合作。前者是智能手機、平板和電腦的制造企業(yè),更是一家市值3萬億美元的公司,相當于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后者也不僅是一家臺資民營科技集團,還在逾20個國家及地區(qū)建有生產及服務體系。二者雙邊關系牢不可破,更能在地緣政治的角力中游刃有余。
可以設想,如果蘋果公司繼續(xù)在中國制造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不僅是對本地消費能力的背書,更會帶動本地的產業(yè)鏈共同成長。我們總是說“產品由用戶驅動”,供應鏈的能力同樣也是由“制造驅動”。其中的關系,絕不是簡單的互相依賴。
可以假設,如果蘋果的供應商不是富士康,而是由華為、小米甚至比亞迪來代工,那么其制造的“蘋果”,大概率會使用華為芯片,但也將只在本地銷售,而無緣海外市場。
從這一角度出發(fā),也就不難理解鄭州為何要如此為招工而奔走吶喊。留住了富士康,才能留住蘋果,才能保住本地供應鏈的活力。
作為普通的制造企業(yè),自然無法對抗地緣政治的角力。寶馬、通用汽車等跨國車企,選擇同時在北美與中國布局動力電池產能,其所慮絕不僅是太平洋兩岸的物流成本、本地用戶的快速響應,更是為對沖潛在的脫鉤風險。
懂王(美國前任總統(tǒng)特朗普)在位時即興揮舞關稅大旗,在途的車輛無法清關、預發(fā)的新車無法報價,成本只能由各家企業(yè)自己消化。今年8月落地的《芯片和科學法案》,不僅是為創(chuàng)造就業(yè)、補強供應鏈,同樣會在制造領域增加“半導體圍欄”。
過去數(shù)年,上汽通用制造的別克昂科威每年都有千余臺返銷北美;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制造的雪佛蘭Blazer EV(開拓者)和Equinox EV(探界者),可能不會再有裝船發(fā)運的機會。
穩(wěn)定供應鏈這件事,考驗的是各自的眼界與神通,但其背后可能藏著更殘酷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