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
“蒲菜佳肴甲天下,古今中外獨一家?!边@一家就在世界美食之都、運河之都———淮安。蒲菜又名“抗金菜”。南宋建炎四年(1130 年)前后,抗金名將韓世忠鎮(zhèn)守京口(今鎮(zhèn)江)、楚州(今淮安),金兵分兩路攻打楚州。金兵圍困楚州時,韓夫人梁紅玉正在城中,面臨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之危。就在軍糧將斷之際,百姓紛紛到水蕩挖蒲草根接濟大軍,稱之為“抗金菜”。
晚風習習,我徜徉于千年古鎮(zhèn)河下,夜幕下水面流光溢彩,小島高臺上梁紅玉漢白玉雕像格外醒目。我走過緊貼著水面的木橋,登上三級木臺階,再登上八級石階,到了一層平臺上,拍了幾張照片。再從側(cè)面拾階而上,又是七級臺階,在二層平臺上,稍事停留,看看風景。接著更上一層,踏過十一層臺階,終于來到頂層。雖和梁紅玉站在同一層平臺,而我必須仰視她,不只是身高的問題,更是內(nèi)心的景仰。她那英武之氣、颯爽之姿,驚羨了世間幾多兒女?作為土生土長的老淮安人,我對她更多了幾分敬意與喜愛。在臺上,邂逅一對年輕的夫婦,他們是外地游客嗎?知曉梁紅玉、韓世忠伉儷抗金的傳說嗎?是否品嘗過正宗的蒲兒菜呢?比如:蒲兒菜紅燒獅子頭、蝦米扒蒲兒菜。
巾幗不讓須眉的梁紅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楚州北辰坊,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凹t玉”是其戰(zhàn)死后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于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北彼魏笃冢鸨戏?,“江淮兵亂”。梁紅玉隨家人南遷,淪落為京口營妓。由于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強弓,每發(fā)必中,故對平常少年子弟便多白眼相看,毫無娼家氣息。
韓世忠平定方臘后,班師回朝,行到京口,召營妓侑酒,梁紅玉與諸妓入侍,就在席上認識了韓世忠。眾多將領(lǐng)大吹大擂歡呼暢飲,唯獨韓世忠悶悶不樂,引起了梁紅玉的注意;梁紅玉不落俗媚的英姿也引起了韓世忠的注意,兩人互生憐惜。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世忠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為韓世忠的正妻。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韓世忠和梁紅玉奉命鎮(zhèn)守京口,與金兵大戰(zhàn)黃天蕩。梁紅玉身先士卒,登上十幾丈高的樓櫓,冒著流矢,“親執(zhí)桴鼓”,指揮作戰(zhàn),“金兵終不得渡”,金兀術(shù)被堵截在黃天蕩里整整48天。后來,金兀術(shù)于絕望之中從江上逃跑了,韓世忠、梁紅玉取得了黃天蕩大戰(zhàn)的勝利。金兵敗北之后,梁紅玉不但不居功請賞,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彈劾丈夫韓世忠“失機縱敵”,請朝廷“加罪”。這一義舉,使舉國上下,人人感佩,傳為美談,朝廷為此加封她為“楊國夫人”。
宋贏宗紹興五年(1135),韓世忠、梁紅玉乘勝追擊金兵,屯兵楚州。經(jīng)過戰(zhàn)亂的浩劫,楚州當時已遍地荊榛,軍民食無糧居無屋,梁紅玉用蘆葦“織蒲為屋”。韓世忠夫婦在楚州大修城池,以淮水為界,舊城之外又筑新城,抵抗金兵。還修筑了龐大的藏兵洞,東起淮安市淮安區(qū)季橋鎮(zhèn)大灣村,西至河下估衣街東首,地下5—7米深,全長約30多華里,兩匹馬車可并排行走。由于韓世忠、梁紅玉與士卒同勞役共甘苦,士卒都樂于效命。經(jīng)過苦心經(jīng)營,楚州恢復了生機,又成為一方重鎮(zhèn)。韓世忠駐守楚州十多年,“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
1135年10月,梁紅玉突遭金軍圍攻,在激烈的肉搏戰(zhàn)里,重創(chuàng)小腹。據(jù)《英烈夫人祠記》“敵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敵陣復斬十數(shù)人,力盡落馬而死……”其首級,被敵軍割走,金人也被這位忠勇的女將深深震撼,遺體曝尸三天,隨即遣返宋營。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于蘇州靈巖山下。
30多年前,當我還在淮安中學讀高中時,就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參觀過梁紅玉祠堂。后來上大學放假回家,也曾帶過外地的同學去過那里。那時候的梁紅玉祠堂,坐落于新安醫(yī)院的東南面,距離現(xiàn)在的翔宇大道數(shù)百米,只是一個不大的院落,非常冷清。據(jù)史料記載和當?shù)鼐用袼鶄?,梁紅玉祠原附設在北辰坊火神廟內(nèi),明清多次修建,大殿神臺上設置梁紅玉泥制塑像,庭院中有一棵古柏,后毀于兵火。1959年,淮安縣人民政府在原址重新建祠,文革中被拆除。1982年又重新建祠,大門朝南,門頭上為蕭嫻所書“梁紅玉祠”四個大字,庭院中遍植松柏花木,殿中神臺上置有高1.7米的梁紅玉戎裝佩劍塑像。兩旁擎柱上掛著一副泥金長聯(lián):“青眼識英雄,寒素何嫌?憶當年北虜鴟張,桴鼓親操,半壁山河延宋祚;紅顏摧大敵,須眉有愧!看此日東風浩蕩,崇祠重整,千秋令譽仰淮壖?!鼻皫啄辏杭t玉祠堂遷至河下古鎮(zhèn)北首,祠堂當門立有一塊方匾,題為《安國夫人梁紅玉》,墻壁上掛著十幅水彩畫,內(nèi)容是《梁紅玉生平事跡》。
數(shù)百年之后,每當我從河下古鎮(zhèn)經(jīng)過,遠遠地仿佛又聽到了那“咚咚咚,咚咚咚……”的擂鼓聲。那鼓聲穿云裂石,聲聲傳頌淮安人拳拳的家國情懷和不竭的奮斗精神。打那兒路過的你,也聽到了嗎?
(責編? 孫?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