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巍
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安落日圓”描繪出一幅壯闊唯美的畫面:一片無垠的沙漠,一縷孤淡的青煙筆直升起,夕陽西下,一輪紅日西沉欲墜,靜靜地映照著東去的黃河。那真切明晰的景象,那朦朧渾厚的意境,那悲壯蒼涼的意識,只有當我們沉浸在對這聯(lián)文字的想象中,憑借我們的直覺才能體會,而一旦要我們以具體的文字來描繪,它又不是那樣明晰、具體了。作者只是陳列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四個意象,卻沒有對這些意象進行精細的描繪,句末的“直”和“圓”二字,通過詞性的活用,讓我們從字里行間領略到的是比具體形象要豐富、朦朧得多的東西,這就是意象的“朦朧美”。這種“朦朧”給文學意象、文學作品營造出無限豐富的審美想象空間。
“意象”說法自誕生以來,文人、學者對其進行過眾多的評述,對其獨特的審美特征進行過許多闡釋,眾說紛紜。到底什么是意象?又是什么造就了意象特有的美?本文試圖從文學意象的淵源,創(chuàng)作、接受過程,文學話語等方面,對其進行初淺的探索。
《尚書》最早出現(xiàn)了與意象有關的“象”字?!独献印防^而提出和具體物象內涵不一樣的“幻象”?!吨芤住返谝淮伟选跋蟆迸c“意”結合起來,所謂“圣人立象以盡意?!盵1]這里“意”與“象”雖尚未組合成一個詞,但開意象之辨的先河。東漢王充最早使用“意象”一詞:“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盵2]這里的意象類似于“象征”,是一種能夠傳情達意的形象。劉勰第一次將“意象”引進文學理論,但他所說的“意象”已非古義,而是一種藝術表達前的“內心之象”。明代以后,意象的內涵演變得非常寬泛,接近于“藝術形象”,清代學者章學誠的“人心營構之象”,與劉勰的“內心之象”相近,并認為“人心營構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3]。也就是說,意象是主客體世界交匯的產物。20 世紀西方藝術也特別重視意象中的“意”,畢加索認為:“人們不能光畫他們所能看到的東西,而必須首先要畫出他對事物的認識,一幅畫要像表達它們的現(xiàn)象那樣同樣能表達出事物的觀念。[4]繪畫如此,文學同樣如此。意象是“意”與“象”的交融,主客體的統(tǒng)一。
本文的觀點是,文學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是主客體世界心理交融的產物。
每個讀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萊特,卡夫卡說:“我總是企圖傳播某種不能言傳的東西,解釋某種難以解釋的事情?!盵5]這說明,有生命的“意象”在理解上總是多義的,易變的,不確定的,模糊的。
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萬徑、孤舟、蓑笠翁、寒江雪作為意象,當作者經歷一個由外到內又由內到外的創(chuàng)作過程的時候,這些意象憑附了作者厚重的情感及世界觀、人生觀。而當審美者閱讀欣賞這首詩歌時,他們根據自己的文化積淀,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憑借自己的審美想像體味到在“千山”“萬徑”“孤舟”“笠翁”“寒江雪”等意象里面蘊含的作者淡泊寧靜的心境,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人生追求時,意象再次在讀者腦中呈現(xiàn)并放射出獨特的審美光芒。
首先,在文學的發(fā)生階段,有一個極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創(chuàng)作動機,即情感沖動。有人甚至把情感看成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是一項目的在于把人們所體驗到的最崇高,最優(yōu)越的感情傳達給別人的人類活動。”[6]這里托爾斯泰雖然有情感“中心論”之嫌,但確實也突出了情感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然而情感又是很復雜微妙的事物,說不清,道不明。
千百年來,有誰真正能讀懂陳子昂在幽州臺的喟嘆?誰又能解讀其中的意象,浩渺的宇宙,蒼茫的高臺,憔悴枯槁又一身清高的老者……意象極其模糊朦朧,意蘊則更加幽深高遠。這一切可能是陳子昂無比復雜幽微的情感澆灌的結果,絕世的才華,空前絕后,昔日燕昭王那樣的明君已經遠去,后世的明君自己又趕不上。這里有懷才不遇的悲憤,又有天地之大個人渺小,時間永恒和人生短促的悲嘆。這其中的滋味又有誰能夠解讀得通透明白,我們從中體味到的何止是悲壯和蒼涼?
其次,文學的構思階段——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若隱若現(xiàn)的意象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種模糊思維的過程,構思過程中的靈感直覺,意識與無意識,想象聯(lián)想以及綜合,突出、簡化,變形和陌生化等實際上依賴于兩個重要的心理機制——模糊思維和模糊擇決。這一切都滲透著朦朧美。文學藝術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創(chuàng)造思維具有更突出的模糊性,藝術家的心靈就是一個模糊的空間,任憑模糊思維在這里馳騁,創(chuàng)造出朦朧的意象?!恫晌ⅰ分?,“我”離開的過去,“楊柳依依”;我歸來的現(xiàn)在,“雨雪霏霏”。所謂樂景哀情、哀景樂情,視覺效果的朦朧無法掩蓋其深邃邈遠的內涵。同樣,在藝術構思過程中,作家面對的是客觀世界的實體物象,然而事物具有多側面性,其美善丑惡都是不確定的。并且作家有時面對的是記憶表象,由于記憶和遺忘更導致了它的不確定性和不明性,即模糊性。
最后,文學生產的物化階段,這實際上是一個從精神到物質,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在這個物化階段,各種技巧、手法的運用,作家創(chuàng)作意圖的中途轉換,這些都是造成意象的不確定性的客觀因素。
客觀世界中的物象是多變復雜多義的,并且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之中,經過作家藝術構思、審美情趣澆灌的意象可以說更模糊虛幻,更何況在物化階段的各種技巧等各種主客觀的不確定因素。曹雪芹筆下賈寶玉眼中的林黛玉,到底是怎樣的嬌羞、愁情,怎樣的風情、神韻,怎樣的美麗聰明,都只可想象意會,任何語言都難以達到其思想的核心。
模糊性不是意象的缺憾,有時是作家有意而為之,因為真正成功的意象,不在于再現(xiàn)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而在于能否創(chuàng)造一種成功的“藝術結構”,使欣賞者把它轉換成生動活潑的藝術意象。
閱讀欣賞,是一個主體世界和文本交流的思維過程。通過藝術構思,作家從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由外到內,又由內到外而形成的藝術結構本身就是一個很不確定的結構,而讀者要通過這些不確定的符號去還原作家心中的意象,去領味意象深處的審美意識。同樣,大腦要充分地發(fā)揮想像、聯(lián)想、綜合和概括,即使這樣,讀者心中呈現(xiàn)的意象與作家心中的意象大相徑庭,讀者與讀者心中的意象也有天壤之別。所以王朝聞說:“林黛玉在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不同的模樣?!盵7]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字還原的過程,更是一個心理反應的過程,它融入了讀者個人經歷、文化修養(yǎng)、接受心境等因素。如果一位不了解張岱人生前后冰火兩重天的人生際遇,不了解《陶庵夢憶》創(chuàng)作背景的讀者,在閱讀《湖心亭看雪》的時候往往只會看到西湖神奇的美景,感嘆作者的閑情雅致,驚嘆作者的特立獨行,而很難理解“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背后的遺世孤獨。創(chuàng)作《湖心亭看雪》時,湖心亭是冰冷的,張岱的內心同樣是凄冷的,當時的世界拋棄了張岱。此外,讀者的心境更是造成意象差異性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是一部充滿哀怨傷感情調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一位志得意滿的讀者,恐怕要竊笑維特的軟弱和低能,如果是一位和維特有著相似人生經歷,內心孤寂傷感的欣賞者,在閱讀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而一位淡泊寧靜、理性的欣賞者,可能會以冷靜客觀的目光,從社會制度、時代精神、道德倫理等方面,領悟作品的意蘊,評判作品的意義。
綜上,文學意象的美是由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給讀者留下了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召喚著讀者進行再創(chuàng)造和再發(fā)現(xiàn)。而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總是在自己的生活經歷、文化藝術修養(yǎng)、心境、生活環(huán)境等的觀照下進行的,正是這一切給意象添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
古代文論很早就提到過“言”和“象”的關系?!把浴⑾?、意”的概念在《周易》中就曾出現(xiàn)過。三國時期的王弼認為,物象,是思想的體現(xiàn);語言,是物象的彰顯。他認為“言”是為了明“象”,那么當“言”具有某種程度的虛擬性時,“象”必然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北宋賀鑄把“愁”比作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新奇的比喻歷來為大家所稱道,但是主人公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愁情,愁苦到底有多深沉,誰能根據“煙草”“風絮”“梅雨”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
此外,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經常采用一些“陌生化”的手法。即通過一些非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甚至是沒有邏輯感的語言表達,故意引起別人的關注和興趣,從而獲得獨特的審美情趣。
郭沫若在《鳳凰涅槃》中寫道:“一切的一,芬芳。一的一切。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笨此齐s亂無章、沒有邏輯感的語言,卻把鳳凰涅槃重生之后的那種喜悅、興奮表達得淋漓盡致。
意象的朦朧美到了朦朧詩的時代,由于完全采用朦朧的語言,從而使一些意象如霧中之花、水中之月,呈現(xiàn)出如醉的迷幻色彩,形成一種朦朧的境界和風格。
意象的審美過程造就了它特有的朦朧美,可以說,任何一個成功的意象在它的周圍都有一個模糊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涵容著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思索,宇宙的奧妙。唐代司空曙把“雨”“黃葉樹”“燈”“白頭人”四個意象連在一起,卻在意象營造的審美想象空間中流露著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索與追問。意象的朦朧美意味著意象是豐富的、多義的、不可窮盡的,只可意會卻難以言傳。模糊的概念往往要比明晰概念更富表現(xiàn)力。如果所有的文學意象都是那么清楚明晰,讓人一眼看到底,這樣的作品必定是淺溥的,不會有多少審美價值。
同時,正是因為審美者對意象模糊空間的探索,一方面探索的結局使他獲得了獨特的美感,同時,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審美者的“存在感”得到確證,在這一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了人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推斷力,從而使人的本質力量得以呈現(xiàn),使人能深切地體會到自身的存在價值。
意象應該不確定,只有不確定的朦朧才能產生永久的藝術魅力,但這樣朦朧介于陰晦、艱澀與明晰精確的中間地帶,稍有偏頗就會墜入晦澀的深淵,這樣就會喪失其能動的效應。所以審美者在欣賞時,每一種新的感受發(fā)現(xiàn)只有在意象開拓的結構框架內時才有意義,倘與之無關,而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那就算不上對意象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同樣感受到的也不是意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