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的名家大腕,有體制內(nèi)和體制外兩類,前者多進入《宋史》“列傳”,后者大致列入《宋史》“儒林”。但是,有一個影響了南宋一代的詞曲大家,既沒有進入“列傳”,也沒有列入“儒林”。他就是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
姜夔在南宋詞曲中的地位,從他被列入《宋史》的“樂志”一章,就可見出。姜夔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地位,正是因為他在詞曲音樂的造詣,以及引導朝廷禮典樂章的改進成就。
詞曲,本就是一種演奏的曲牌,以詞填曲,又用來演唱。姜夔的詞曲,既不屬于豪放派,又不在婉約一派之內(nèi)。它清新純雅,意境幽深,雅俗共賞,一度唱響臨安(杭州)的瓦舍、歌肆,以及權(quán)貴的堂會,不僅深受市井歌者追捧,也受上層知識人士的青睞。
上層如資政殿大學士范成大、煥章閣待制楊萬里、司農(nóng)寺主簿張镃,以及后來的煥章閣待制朱熹、丞相謝深甫、左丞京鏜,都是姜夔的“粉絲”。他們一度要為姜夔求一官半職,作為他的養(yǎng)身之本。對此,姜夔深謝而拒,他不是不想過穩(wěn)定的俸祿生活,只是不想以別人的“輸資”取得自己的立身。他更希望以音樂創(chuàng)作,放逸江湖,謀求生存。
友人陳造有詩稱:“姜郎未仕不求田,倚賴生涯九萬箋。”時人盛烈稱姜夔的詞曲是:“此行一句直萬錢,十句唾手腰可纏?!笨吹贸觯绲脑~曲創(chuàng)作,完全就是為了音樂,為了傾情一唱。從這意義上說,姜夔是能稱得南宋“流行歌曲”的音樂人。
慶元四年(1198),姜夔以“國樂整理”提案,遞交朝廷。他認為,以江南絲竹樂器為主的南宋宮內(nèi)教坊,仍在沿用北宋打擊樂器為主的記譜法和樂章演奏周邦彥的作品。其最大的不足,就是樂工、器物和琴瑟絲竹的不相配,使不少曲牌在演奏時難以發(fā)揮出好的音律效果。
次年,姜夔經(jīng)楊萬里上遞《圣宋鐃歌鼓吹曲十四首》給朝廷,這不僅有樂章的創(chuàng)作,還有樂器改進的具體意見。姜夔就大晟府樂器的編鐘、玉磬、大小塤簫、長短笙竽和江南琴瑟絲竹的合拍,提出了改良建議。他認為,不但大晟府樂器要改革,琴瑟、絲竹、琵琶也要“改弦退柱”,以配合大晟樂器。要“金欲應(yīng)石,石欲應(yīng)絲,絲欲應(yīng)竹,竹欲應(yīng)匏,匏欲應(yīng)土(塤)”,各種樂器還要和“黃鐘”之聲相合。
姜夔對音樂演奏的真知灼見,后來就被寫入了《宋史》的“樂志”之中。但姜夔并不以此求官,他好浪跡天下,多次往來江淮。41歲這年,姜夔選擇杭州定居了下來,期間創(chuàng)作了具有杭州深厚情懷的詞曲十四首。其中的《鶯聲繞紅樓》,算得上是一首上乘之作:這詞寫于紹熙五年(1194)的仲春,詞首的序文說,這一天姜夔和司農(nóng)寺主簿張镃的兄弟張鑒,攜帶家伎,一起到西湖孤山,賞景娛樂。在春光下,家伎們穿上了柳黃舞衣,在樂師的長笛吹曲《鶯聲繞紅樓》中,翩翩起舞。
姜夔即興而作:“十畝梅花作雪飛,冷香下、攜手多時。兩年不到斷橋西,長笛為予吹。人妒垂楊綠,春風為、染作仙衣。垂楊卻又妒腰肢,近平聲前舞絲絲?!?/p>
宋時的文人,寫梅花都以“一枝”“數(shù)枝”為勝。姜夔填曲《鶯聲繞紅樓》,寫的是孤山十畝梅花,似飛雪落英的勝景。此時,楊柳開始吐出嫩黃,舞伎們以嫩黃舞衣媲美楊柳,舞動柳枝一樣的腰肢。冷香、人、柳、梅花互相襯托,美妙入微,顯示出姜夔極高的音樂天賦和藝術(shù)功力。
填詞,并不只是按字數(shù)填入曲牌就可以了,還需要與曲牌的音律反復(fù)推敲、琢磨。同樣是在紹熙五年仲春,姜夔以《黃鐘角》曲牌填詞《角招》,說的就是其中的不易。
這詞是以無比傷感的心情,觸景懷情,寫了友人俞灝一旦落入官場,即遠離了詞曲的惆悵。全詞如下:
為春瘦,何堪更,繞西湖盡是垂柳,自看煙外岫,記得與君,湖上攜手。君歸未久,早亂落,香紅千畝。一葉凌波縹緲,過三十六離宮,遣游人回首。猶有,畫船障袖,青樓倚扇,相映人爭秀。翠翹光欲溜,愛著宮黃,而今時候。傷春似舊,蕩一點,春心如酒。寫入?yún)墙z自奏,問誰識,曲中心,花前友。
該詞說,姜夔以前常和音樂中人俞灝同游西湖。俞灝“善歌聲”,姜夔每一次“度曲”,都要一遍一遍吹洞簫,揣摩音律。這時候的俞灝,在一邊“歌而和之”,為姜夔校對文辭與音律的押韻??上Вツ暧釣辛诉M士,一旦為吏,就沒了詞曲創(chuàng)作的雅興。
《角招》隨筆而寫,寫了心中的懷念與惆悵,寫了垂柳、畫舫、秀女,以及秀女的宮黃妝飾,還有“春心如酒”的陶然。但詞辭還是字字緊扣中心,“吳絲”指的是琴弦樂器,“三十六離宮”指臨安宮殿眾多,官宦浩瀚。但懂音律的人,放眼望去,卻只有“一葉”。姜夔一生不愿為官,只求音樂藝術(shù)的初心,昭然可見。
定居在杭州東青門外的姜夔,在47歲這年,也就是嘉泰二年(1202),由朋友資助,出版了一本《白石道人歌曲》??上В诙昱R安大火,燒了姜夔的宅子,還燒了書鋪?!栋资廊烁枨愤B印冊帶刻板,全成了灰燼。好在流入市場的《白石道人歌曲》到了外地,后來作為范本,在四川成都再次刊印,留存了下來。
難得珍貴的是,在這本《白石道人歌曲》中,有一章是對南宋詞曲的樂譜記載,這就是“工尺譜”。這也是唯一留世的詞曲音樂史料,成了后人對宋詞曲牌的探究“密碼”。
后世如夏承燾先生能還原《鵲橋仙》等曲牌音律,煥然吟唱,完全受益于姜夔的不朽華章“工尺譜”??梢哉f,姜夔的音樂之品,是我們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