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波 王曉輝 于明澤 趙玉海 田 鵬
(1通遼市扎魯特旗好老林場,內蒙古扎魯特旗 029100;2通遼市科爾沁區(qū)林業(yè)工作站,內蒙古通遼 028000;3通遼市林業(yè)和草原種苗站,內蒙古通遼 028000;4通遼市科爾沁沙地治理保護中心,內蒙古通遼 028000)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為松科松屬針葉常綠喬木,樹冠飽滿濃蔭,樹干挺拔蒼勁,針葉碧綠常青,根系發(fā)達旺盛,不畏風雪嚴寒,樹形自然優(yōu)美,觀賞價值極高。油松喜光、耐風寒、耐瘠薄、耐干旱,適應性強,是防風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養(yǎng)等生態(tài)建設和園林綠化的重要造林樹種。油松干材紋理直,結構細,耐腐力強,堅硬耐用,是制造加工業(yè)的重要原材料,松節(jié)、松葉、松果是重要的中蒙藥原材料。油松在我國北方生態(tài)建設和園林綠化等領域具有諸多優(yōu)勢,是科爾沁沙地優(yōu)良鄉(xiāng)土樹種和主要造林樹種之一。培育油松良種壯苗是科爾沁沙地生態(tài)建設和園林綠化的重要物質基礎?,F(xiàn)總結科爾沁沙地播種育苗技術,以期為油松播種育苗提供科學參考。
為提高種子遺傳品質,宜在油松母樹林或種子園中選擇優(yōu)良的采種母樹,要求采種母樹無病蟲害、干型通直、生長健壯、冠形飽滿、結實量大,樹齡20~50年。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當油松球果由深綠色轉變成黃褐色時,種子即成熟。此時期應及時采收,不宜過早或過遲采收。若過早采收,種子不成熟;若過遲采收,種子易飛散。采種時,應做好采果人員安全防備工作,并保護好母樹幼果和枝梢。選擇陰涼、通風的硬化場地將采集的種子攤開晾曬,每天翻動1~2次,待球果鱗片開裂時,把球果裝入編織袋用木棍等工具敲打,收集脫落的油松種子并揉搓去翅、風選去雜過篩,存放在通風條件好的室內,備用。
把調制好的種子與細沙按照1∶1的比例混合,進行沙藏處理。于土壤封凍前挖寬40~50 cm、深50~60 cm、長度適宜(依種子數(shù)量而定)的坑,將種子和沙子混合物埋入坑內,厚度40~50 cm。在坑中央插入秸稈露出地面,便于通風透氣,防止種子受熱發(fā)霉[1]。
育苗地宜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背風向陽、灌溉方便、排水良好的地塊,鹽堿地、重黏土、水洼地不宜作苗圃地,切忌選擇低洼積水、易被水沖或沙埋的地段和風口處[2]。大地常規(guī)播種育苗土壤要求為土層深厚、質地疏松、微酸性或中性的沙壤土或壤土。營養(yǎng)杯播種育苗需要單獨配制育苗基質,要求基質透氣、持水、排水性能較好,一般利用圃地土、草炭土、腐熟的土雜肥與化肥、農(nóng)藥等混合制成基質。將采用的土壤充分打碎過篩,除去雜物,一般圃地土、草炭土和糞肥等約占98%,磷肥、鉀肥和殺菌農(nóng)藥約占2%。需要注意的是,應避免基質過于黏重導致幼苗感染立枯病。
一般在秋季或春季深翻土壤,翻耕深度20~25 cm。大地常規(guī)播種育苗在翻地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施入45~75 t/hm2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600~750 kg/hm2復合肥,深翻后進行細耙。做床前要清除雜草、石礫等雜物,充分打碎土塊,耬平床面,做到地平、土碎、肥均。
苗床規(guī)格以便于播種和撫育管理為原則,春季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布設區(qū)劃苗床、步道,育苗地四周要挖排水溝,設置防風障,便于排澇防風。一般床寬100~120 cm、高 15~20 cm、長 20~30 m,長度也可依育苗地地形而定,要求床面平整,周邊垂直,床間留出步道 30~50 cm。
根據(jù)苗木培育規(guī)格等要求選擇合適的營養(yǎng)杯規(guī)格,以滿足油松苗木正常生長要求。適宜的營養(yǎng)杯高10~15 cm、直徑 8~10 cm。若杯體太小,不利于苗木根系發(fā)育;若杯體太大,會增加造林成本。
針對大地常規(guī)育苗,在翻地前將3%硫酸亞鐵300 kg/hm2和3%辛硫磷顆粒劑1 125 kg/hm2均勻撒施于圃地進行土壤消毒殺蟲處理,播種前后使用1∶500多菌靈藥液噴灑苗床進行殺菌處理,預防立枯病、蠐螬、地老虎及螻蛄等病蟲害。針對營養(yǎng)杯育苗,可在基質中均勻混拌代森鋅10~12 g/m3、50%辛硫磷10~15 g/m3,攪拌均勻后用不透氣材料覆蓋2~3 d殺蟲殺菌。
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消毒催芽處理,不僅可以有效預防部分病害,而且油松出苗快、整齊、發(fā)芽率高。在播種前5~7 d,用0.5%高錳酸鉀溶液或硫酸銅溶液浸泡種子2~3 h,撈出后用清水沖洗2~3遍[3]。
將45~60℃水倒入容器內,用水量為種子的2~3倍,然后邊倒種子邊攪拌,使種子均勻受熱,并防止種子被燙傷。水面浸過種子約10 cm以上,浸種時間約 24 h,8~10 h 攪拌 1 次[2]。 自然冷卻后,撈出種子放入容器中,置于20~25℃環(huán)境條件下催芽。每天用溫水淘洗1次,約有2/3種子裂嘴即可播種。
油松播種育苗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根據(jù)催芽情況和育苗地氣候條件盡量早播,播種前2~3 d灌透底水,稍干即可播種。大地常規(guī)播種育苗一般采用高床南北方向條播方式,播種量為300~375 kg/hm2,條中心距 10~15 cm,播幅寬 3~6 cm。 營養(yǎng)杯播種育苗采用點播方式,每穴放種子4~5粒,杯內裝土要密實,杯高度一致、排放緊密、覆土均勻。播種深度為2~4 cm,播種后覆蓋細沙土1.0~1.5 cm,鎮(zhèn)壓后覆蓋草簾,以避免鳥類啄食,防止苗床板結[3],待幼苗出齊后撤除草簾。播種后輕輕鎮(zhèn)壓立即澆水,經(jīng)常觀察苗床濕度,防止干旱缺水。在種子發(fā)芽期間,澆水次數(shù)和澆水量都不宜太多,保持土壤濕潤即可。一般10~15 d幼苗出土,出苗盛期約5 d。
播種10 d后,種子陸續(xù)出苗。為了保證每株幼苗都有充足的生長空間,使根部充分吸收土壤中的營養(yǎng),苗木出齊后,應間去弱小病苗,使苗木分布均勻。間苗宜在6—7月生長旺盛期進行,間苗2~3次,間苗間隔期10~20 d。留苗密度225萬~300萬株/hm2,營養(yǎng)杯育苗在間苗時一般每杯留2~3株。間苗在雨后或灌水后進行,此時土壤松軟,容易拔除。間苗時,要邊間苗邊壓實留苗根系土壤,避免透風失水,間苗定苗后要及時澆水。
除草松土有助于改善土壤通氣性,減小雜草對水、肥的競爭,有效防止土壤板結。第1次除草松土結合間苗定苗進行,每年松土除草3~4次,雨后和澆水后要及時松土保墑,使苗清壟凈,株間、床面和步道無雜草。
6.3.1 澆水。灌水時間、數(shù)量和次數(shù)根據(jù)苗木生長、土壤墑情及天氣等情況而定。一般采用微噴方法澆水,播種后,苗木出土前一般不澆水,以保持床面濕潤為宜。苗木出土后做到澆水及時、適量,積水過多需及時排除,以防造成苗木根系腐爛。在幼苗出齊前,澆水少量、多次,晴天澆水3~4次/d,注意防止沖走種子或沖倒幼苗;在幼苗出齊后,澆水量大、次數(shù)少,要澆足灌透。在頂芽形成后宜少澆水,8月下旬以后停止灌水。雨后要及時清溝培土,排除積水;未出圃苗11月上旬澆1次封凍水。
6.3.2 施肥。為了保證苗木營養(yǎng)需要,生長期要適時適量、分期施肥,每年施肥3~4次,開溝撒施或隨水澆施。氮肥宜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追施,總施肥量以375~450 kg/hm2為宜。為防止灼傷,追肥后及時用清水沖洗苗木莖葉。生長后期用5%磷酸二氫鉀溶液于早晚噴施苗木,8月下旬以后停止施肥,促進枝條木質化。油松播種育苗施肥情況見表1。
為有效預防猝倒病,可于幼苗出土1周后噴灑波爾多液[3](由生石灰、硫酸銅、水按照 1∶1∶100 的比例配制而成),每7~10 d噴灑1次,連續(xù)噴2~3次,噴藥后及時用清水沖洗苗木,隨時拔除病苗。為防治立枯病等病害,可于幼苗出土1周后用50%多菌靈500倍液和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交替噴霧,每隔 10~15 d 噴灑 1 次,連噴 3~5 次[2],至7月苗莖基部半木質化停止。油松種子發(fā)芽出土后、種殼脫落前,要注意防控麻雀等,做到專人看管、隨時驅趕,看管期20 d左右。
6.5.1 覆土防寒法。土壤封凍前3~5 d澆透灌足封凍水,用籠布蓋住苗木進行覆土防寒,覆土厚度高出苗梢5~10 cm,確保苗木不受風害和凍害,安全過冬。次年春季4月中旬晚霜后于無風陰天分2次撤土,然后及時澆水。
6.5.2 覆草防寒法。在初冬土壤凍結時,用稻草等覆蓋苗床,厚度以不漏苗梢為宜。初次降雪時要振動覆草,使油松苗木間隙填實積雪,防止苗木壓傷。春季苗木萌芽后,分2~3次撤除覆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