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欣
說起我對中國傳統(tǒng)民居的關(guān)注,源于讀大學時的一門選修課《中國民居初探》。
記得有一次,我們導師帶著我們?nèi)ツ蠈幨薪伎疾靿炎宓膫鹘y(tǒng)民居,當天還下著毛毛細雨,但是我們游性絲毫不減,至今還記得當時一個同學打傘一個同學記筆記的情景。幾多歡欣,幾多回憶!看完壯族民居后,同學們還覺得不過癮,嚷嚷著讓導師再安排我們考察另一處地方。導師也被我們的興致點燃了,又帶著我們?nèi)ツ蠈幨信d寧路步行街考察廣式騎樓。伴隨著導師的腳步,一邊聽導師講解騎樓的歷史、騎樓的風格、騎樓的故事、騎樓的作用,我們不禁感嘆,原來我們經(jīng)常逛步行街,只知道吃喝玩樂,不承想這些熟視無睹的騎樓居然藏著那么多知識。
那一天的經(jīng)歷和體會,讓“民居”在我的內(nèi)心深深地烙下一個印,后來無論出差還是旅行,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留意起當?shù)氐拿窬觼怼?/p>
大學畢業(yè)后,來到順德工作,我發(fā)現(xiàn)在珠三角地區(qū)隨著可見的傳統(tǒng)民居就是一座座鑊耳屋,這些最具嶺南水鄉(xiāng)特色的民居深深吸引了我。
鑊耳屋是嶺南傳統(tǒng)民居的代表,因其山墻形狀似鑊耳,所以被稱為“鑊耳屋”,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鑊耳墻從頂端圓潤滑下的弧度,如同鰲魚翹起的嘴巴,巧妙迎合了古代官帽兩耳的造型。于是,鑊耳山墻就被賦予“獨占鰲頭”的美譽,與仕途之路上的遠大前程相連。民間甚至還有庇佑子孫當官、幸福吉祥之說。
其實,今天鑊耳屋呈現(xiàn)給我們的外觀感受,更多是美學意義上的。你看它們的“兩耳”左右對稱,高度一致,弧度流暢,似鰲非鰲,似山非山,青磚綠瓦,相映成趣。尤其是在屋脊各式灰塑的襯托下,更顯鑊耳山墻的篤定與靈動。
鑊耳屋內(nèi)部是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形式。“三間”是指排成一排的三間房子,中間為廳堂,兩邊為居室。三間房屋前是天井,天井兩側(cè)的房屋即為“廊”。這種虛實結(jié)合的布局,便于采光,也有利于空氣流通,讓人住起來,冬暖夏涼,溫馨怡人。禪城的祖廟、順德清暉園、廣州的陳家祠,無不給人這樣的感覺,真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
鑊耳屋見證了嶺南水鄉(xiāng)的滄桑巨變,也堅守了嶺南水鄉(xiāng)的獨有特色,這或許就是今天人們依然對它津津樂道的原因吧!
——選自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