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躍輝
關鍵詞:唐隸 價值 局限
相較于歷史對漢隸和清隸的認可,唐隸則備受爭議。宋、元、明對隸書的認知深受唐隸的影響,多將蔡邕和晉唐隸書作為取法對象,直至清初仍將唐隸奉為圭臬,給予較高的評價,但隨著金石考據(jù)學的興起,取法漢碑成為清人的共識,開始尊漢卑唐,唐隸又為清人所詬病。
盡管唐隸一直處于尷尬的境地,卻又開創(chuàng)了隸書雍容整肅、圓勁豐腴的全新風尚,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不可或缺的書史地位,同時也表現(xiàn)出取法單一、風格趨同、整飭程式、古意不足的歷史局限。
唐隸的價值
漢末,隸書經(jīng)過前期的發(fā)展演變,各種風格樣式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蠶頭雁尾的特征不斷強化,由于過分強調(diào)波挑走向裝飾美化的惡性循環(huán),使?jié)h隸原有的生機逐漸逝去?!鹅淦绞?jīng)》是隸書程式化的標志,官方刊立的目的是為校正典籍、文字,讓學子『取正模范』,但這種方硬謹嚴、勻稱整飭的石經(jīng)隸體卻成為此后隸書的標準,在其影響下,隸書不斷向方硬刻板的方向發(fā)展,曹魏時期的《受禪表》《孔羨碑》《上尊號碑》《范式碑》,西晉的《辟雍碑》《孫夫人碑》等都表現(xiàn)出和《熹平石經(jīng)》相近的風格特征,點畫方直翻挑,形態(tài)生硬方銳,被吾丘衍形象地稱之為『折刀頭』,屬于隸書的『變態(tài)』。東晉時,隸書的正體地位被楷書所取代,隸書的時代就此終結(jié),盡管仍有人沿襲以隸書刻碑的傳統(tǒng),但此時的隸書僅是作為專門銘石的書體存在。初唐隸書大都以歐陽詢?yōu)樽?,從其代表作《房彥謙碑》來看,依然沒能脫離石經(jīng)舊法的藩籬,隸書已成強弩之末。由于太宗尤崇王羲之,視羲之書法為『盡善盡美』,虞世南、褚遂良宗法『二王』,得到太宗的贊譽和升遷的機會,在皇帝和近臣的引導下,崇王蔚然成風。書判取仕以『楷法遒美』為先決條件,也促進了楷書的空前繁榮。相較唐初對『二王』的崇尚和楷書的日漸繁盛,隸書一直延續(xù)了魏晉以來的沉寂和落寞。
玄宗時,對『狃于世習』的書風頗為不滿,力矯隸書舊習,以『豐麗』為尚。為矜式后學,規(guī)范隸法,玄宗于開元年間頒布《字統(tǒng)》,并自書《石臺孝經(jīng)》《紀泰山銘》等倡導隸書。由于玄宗的喜好,『海內(nèi)書家翕然從之』,由此隸書大播,形成『開、天之際,豐碑大碣,八分書居泰半』的繁盛局面,涌現(xiàn)出一批以韓擇木、蔡有鄰、史惟則和李潮為代表的隸書名家,隸書再度繁榮,成為漢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同時打破了入唐以來獨尊『二王』的風氣,使隸書能與楷書相媲美,成為行草和楷書之外的大宗。
唐隸恢復隸書法度規(guī)范,修正魏晉以來隸楷錯雜的弊病,使隸楷原本生硬的拼接自然融合,純化了隸書。以《熹平石經(jīng)》為代表的漢末隸書已透出楷書的信息,向方整謹嚴的方向發(fā)展,由于《熹平石經(jīng)》的典范作用,成為后世競相臨仿的范本,魏晉南北朝隸書與之血脈相承,無論從筆法形態(tài)還是結(jié)體取勢都承襲了石經(jīng)的模式,從晉《辟雍碑》、北齊《隴東王感孝頌》等隸書碑刻中都不難看出楷法相雜的跡象,這種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唐初。隋朝以來楷書盛行,也一定程度上促使唐隸隸楷混雜現(xiàn)象的形成,歐陽詢《房彥謙碑》、薛純陀《祭比干詔》、殷仲容《馬周碑》等都存在著隸法不純、生硬拼湊的問題,這些作品多以隸書為本摻雜楷法,也有以楷書為基礎雜有隸法的,隸、楷特征淺顯地拼湊在一起,尤顯生硬。
面對隸楷的錯雜相融,唐人開始思考隸書的淵源與傳統(tǒng)等問題,在『尚法』風氣的作用下,不斷總結(jié)魏晉以來隸書的得失,依循法理,溯本求源,把漢隸作為審美為標準,不斷去楷化,重塑隸書規(guī)范。武周時期,唐隸就開始有所變化,盧藏用的《甘元柬墓志》隸法嫻熟,用筆和結(jié)構(gòu)都更接近于漢隸,隸楷相雜的現(xiàn)象也有所消退,已見隸法純化的端倪。同時期也出現(xiàn)一批隸法相對純凈的墓志,如《司馬寔墓志》《柳崇約夫人杜氏墓志》《王震墓志》等隸法日漸純熟。隸法的純化直到開元、天寶年間才大有改觀,梁昇卿《御史臺精舍碑》的用筆和《禮器碑》非常相近,較之更顯肥厚,撇捺處還可窺見《乙瑛碑》的用筆特點,漢隸的古法特征更加突出;韓擇木《葉惠明碑》也深得《曹全碑》的神韻,一改唐初以來隸楷相雜的習氣,隸法更加純正。
唐隸壯碩豐腴的審美風尚,影響到楷書和行草的領域,使唐代書法整體由唐初的瘦硬向肥厚的方向發(fā)展,形成豐麗肥碩的盛唐書法氣象。唐初隸書基本沿襲魏晉以來隸書方整瘦硬的面貌,這種方硬風格的形成除了承襲前朝隸書舊法之外,對『骨力』的崇尚也是唐初隸書點畫生硬的重要原因之一,唐太宗就尤尚『骨力』,《論書》中云:『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籟1]『骨力』是太宗非常崇尚的審美內(nèi)涵,在其帶動下,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為代表的初唐書家莫不重視骨力,故唐初隸書在楷法的滲入下大都具有點畫方折瘦硬、圭角顯露的特征。開、天之際,入唐以來的瘦硬風貌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逐漸向肥厚壯碩的方向發(fā)展。
在唐隸前后風格變化中,唐玄宗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玄宗以豐腴為美,在其帶動下『肥厚』迅速成為一種審美潮流,誠如康有為所論:『明皇極豐肥,故李北海、顏平原、蘇靈芝輩并趨時主之好,皆宗肥厚?!籟2]我們從李邕、顏真卿、蘇靈芝等人的作品中就不難看到以『肥厚』為宗的特點和趨勢,其中以顏真卿的作品最具說服力,《東方朔畫贊碑》碑陰額題隸書顯然是受到了玄宗肥碩巨麗隸書樣式的影響,這種審美在他的楷書中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從天寶十一年的《多寶塔碑》和天寶十三年的《東方朔畫贊碑》的對比中就不難發(fā)現(xiàn)顏真卿雄厚博大書風的形成與唐玄宗所崇尚的肥厚豐麗書風的密切關聯(lián)?!荷嫌兴?,下必效之』,李白《上陽臺帖》、顏真卿《祭侄文稿》、張旭《肚痛帖》等行草作品也都表現(xiàn)出了肥厚豐滿的特點。以此而言,雍容華貴、博大宏逸的盛唐書法氣象多是從隸書開始的,由隸書波及楷書和行草的領域,使『肥厚』成為盛中唐書法審美的主流。肥厚成為這一時期文化藝術共同的審美印記,也折射出中唐國力強盛、升騰進取的時代精神。
唐隸的局限
蔡邕在唐代書法中的地位極高,其影響是不言自喻的,蔡邕『八分之祖』地位的確立,引發(fā)唐人習隸的熱潮,涌現(xiàn)出一批擅隸的名家,產(chǎn)生了一批隸書名作,繁榮了隸書,同時也透露出嚴重的弊端。由于對蔡邕的崇拜,唐人把很多漢代碑刻附會于蔡邕名下,如《華山碑》《劉熊碑》《范式碑》等均被唐人附會為蔡邕所書,這些碑刻和《熹平石經(jīng)》書風尤近,魏晉以至隋唐隸書一直沿襲成為一種風尚?!鹅淦绞?jīng)》的書刻目的在于校勘典籍,規(guī)范文字,無形中對隸書起到了整飭標準化的作用,反而限制了隸書藝術性、多樣性的發(fā)揮。而唐隸取法的對象主要就是以蔡邕《熹平石經(jīng)》為代表并受其影響的整飭方硬一類的隸書,這就造成了唐隸取法單一、審美狹隘等問題。
唐隸缺乏實用環(huán)境和群眾基礎,隸書的正體地位被逐漸取代以后,楷行草作為新興字體,無論從技法表現(xiàn)還是審美內(nèi)涵上都得到不斷的充實完善??瑫托袝钱敃r日常實用的字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對于隸書來講,已經(jīng)退出實用領域,唐人對隸書已經(jīng)比較陌生,群眾基礎比楷書和行草要薄弱,并且從漢末以來一直處于沉寂、衰退和隸楷相雜的困境。雖有玄宗的倡導和推動,也只能繁榮一時而不可持久。由于楷法的深入人心,唐隸始終沒能完全脫離楷法的影響,如錢泳所云:唐人隸書,昔人謂皆出諸漢碑,非也。漢人各種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無有同者,即瓦當印章,以至銅器款識皆然,所謂俯拾即是,都歸自然。若唐人則反是……同是一種戈法,一種面貌,既不通《說文》,則別體雜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與漢人迥殊,吾故曰:唐人以楷法作隸書,固不如漢人以篆法作隸書也。[3]唐隸和漢隸除了程式裝飾和自然變化的區(qū)別之外,筆法的不同才是兩者最本質(zhì)的差異,漢隸以篆法為基礎,唐隸則以楷法為基礎??ǖ暮诵氖翘岚础㈩D挫和留駐,這些用筆主要體現(xiàn)在筆畫的兩端和轉(zhuǎn)折處,所以唐隸的起收和轉(zhuǎn)折用筆都很突出,有著意強化的痕跡。
唐代距漢已遠,對隸法已不像楷法那么熟悉,只好模仿漢隸外在的形貌,刻意表現(xiàn)頓折和波挑等隸書的外在特征,這也是唐隸受楷法影響的具體體現(xiàn)。注重提按、頓挫、留駐的結(jié)果就是重兩端而輕中段,楷書筆畫的中段大都細于兩端,唐隸也同樣如此,『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4]與唐隸筆畫的空怯不同,漢隸的筆畫中段顯然是豐實的,所謂的『漢碑氣厚』正源于漢隸點畫用筆的中實飽滿。結(jié)體的方整也是唐隸區(qū)別于漢隸的關鍵。
結(jié)語
隸書到了唐初可謂積弱已久,由于楷法的沖擊和隸書正體地位的逝去,隸書的基本理法都難以保全,面對唐初隸書的諸多問題,唐人溯本求源,恢復隸書傳統(tǒng),打破唐初獨尊王羲之的局面,使隸書在楷書和行草極度繁盛的唐代書壇獲取應有的位置走向復興,尤為難得。面對魏晉以來隸楷相雜的弊病,唐隸正本清源,規(guī)范隸書法度純化隸法,形成典雅方正、雍容華貴的唐隸新風尚,無疑是一種革新。在玄宗的倡導下,唐隸壯碩豐腴的書風影響到楷書和行草的領域,開創(chuàng)了豐麗肥厚的盛唐書風,這種書風與盛唐氣象相契合,是盛唐時代精神的體現(xiàn)。
唐隸在取得積極意義的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由于唐人對漢隸古法認知不足和取法單一的視野局限使唐隸風格趨同,因缺乏形態(tài)的變化和審美的深度而顯得空洞,終使唐隸難以獲得實質(zhì)性的突破。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