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我聚焦對社交焦慮個體外部注意與狀態(tài)焦慮的作用——來自眼動與生理指標(biāo)的證據(jù)

2023-02-10 06:31:48陳慧菁林沐雨錢銘怡
關(guān)鍵詞:對外部正性效價

陳慧菁 林沐雨 錢銘怡

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第59卷 第1期 2023年1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9, No. 1 (Jan. 2023)

10.13209/j.0479-8023.2022.117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31571127)和上海大學(xué)青年英才啟航計劃資助

2022-02-21;

2022-10-09

自我聚焦對社交焦慮個體外部注意與狀態(tài)焦慮的作用——來自眼動與生理指標(biāo)的證據(jù)

陳慧菁1,2林沐雨2,3錢銘怡2,?

1.上海大學(xué)社會學(xué)院社會工作系, 上海 200444; 2.北京大學(xué)心理與認(rèn)知科學(xué)學(xué)院, 行為與心理健康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80; 3.Clinic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Cognitio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 Berlin; ?通信作者, E-mail: qmy@pku.edu.cn

為模擬真實的社會化場景, 探究自我聚焦如何影響社交焦慮個體對外部社交反饋信息的注意與狀態(tài)焦慮, 采用演講與自由觀看任務(wù), 105名被試在實驗室中面對屏幕進(jìn)行即興演講, 同時自由觀看提前錄制的包含12位聽眾的錄像, 聽眾分別表現(xiàn)出正性、中性和負(fù)性的反饋。研究中操縱被試的自我聚焦(高自我聚焦條件或低自我聚焦條件), 采用眼動儀測量被試在演講中對正性、中性和負(fù)性反饋的注意, 并使用生理儀測量皮膚電和心率。結(jié)果顯示, 自我聚焦在整體上減少了高、低社交焦慮組對外部社交反饋信息的注意, 高、低社交焦慮組的心率在高自我聚焦條件下均比低自我聚焦條件下快。研究結(jié)果表明, 自我聚焦削弱了社交焦慮個體對外部刺激的注意加工。

社交焦慮; 自我聚焦; 注意偏向; 狀態(tài)焦慮; 演講任務(wù); 眼動

社交焦慮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 其特點是個體對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存在持久的強烈恐懼和回避行為, 害怕來自他人的負(fù)性評價[1]。由 Clark 等[2]和 Heimberg 等[3]分別提出的兩個經(jīng)典社交焦慮認(rèn)知病理模型均認(rèn)為, 自我聚焦(self-focus)是維持社交焦慮的核心病理成分之一。自我聚焦指個體意識且關(guān)注到與自我有關(guān)的或內(nèi)部產(chǎn)生的信息[4], 包括身體狀態(tài)、想法和記憶情緒等。與低社交焦慮個體相比, 高社交焦慮個體在多種社交情境中均報告有更高程度的自我聚焦, 例如與陌生人對話[5]、被攝像機拍攝[6]或是被告知自己的心率能被他人聽到[7]等。研究表明, 自我聚焦會對社交焦慮個體的認(rèn)知、生理、情緒和行為等方面帶來一系列的影響[8–9]。自我聚焦使得個體高估受到他人負(fù)性評價的風(fēng)險[7], 使個體產(chǎn)生更多的負(fù)性自我評價、焦慮感、生理喚起[10]和社交減退[11]的行為以及社交情境后的負(fù)性事后加工[12–13]。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連接的研究顯示, 自我聚焦與對內(nèi)注意和對外注意之間轉(zhuǎn)換的受損有關(guān)[14]。此外, 針對自我聚焦的臨床干預(yù)(如注意力訓(xùn)練)能夠有效地減少自我聚焦與焦慮癥狀[15–16]。可見, 自我聚焦是社交焦慮病理機制的核心因素。

自我聚焦如何影響社交焦慮個體對外部信息的加工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在社交焦慮的認(rèn)知病理模型中, 對外部信息的注意偏向也是核心成分之一, 且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焦點[2–3]。研究表明, 社交焦慮個體對外部威脅性信息或負(fù)性信息存在注意偏向[17]。點探測研究發(fā)現(xiàn), 與低社交焦慮個體相比, 高社交焦慮個體更多地將注意分配在帶有威脅性的面孔上[18–19]。采用眼動技術(shù)的研究提供了類似的證據(jù), 相對于低社交焦慮個體, 高社交焦慮個體表現(xiàn)出關(guān)注負(fù)性刺激、回避正性刺激的注意模式[20]。

在自我聚焦與外部注意偏向的關(guān)系方面, 社交焦慮的兩個經(jīng)典認(rèn)知病理模型在理論構(gòu)建中提出不同的假設(shè)。Heimberg 等[3]認(rèn)為, 自我聚焦會增加社交焦慮個體對外部威脅性信息的警覺, 即當(dāng)社交焦慮個體更關(guān)注自我時, 會更多地探測到來自外界的負(fù)性反饋信息; Clark 等[2]則認(rèn)為, 自我聚焦會減少社交焦慮個體加工外部刺激和信息的注意資源, 削弱社交焦慮個體的外部注意。有相應(yīng)的研究考查了自我聚焦與個體對外部信息注意之間的關(guān)系[21–23], 但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 未能完全證實上述兩個理論假設(shè)中的任何一個。一項研究采用自由觀看任務(wù), 呈現(xiàn) 4 種情緒面孔(高興、憤怒、厭惡和中性)的材料, 發(fā)現(xiàn)高社交焦慮個體比低社交焦慮個體報告更多的自我聚焦, 也更少地觀看情緒面孔, 但自我聚焦與觀看面孔的時長不存在相關(guān)性[22]。然而, 該研究并未直接操縱自我聚焦, 僅能呈現(xiàn)兩者是否存在相關(guān)性。更為有力的證據(jù)來自直接操縱自我聚焦的研究: 相比于低自我聚焦條件, 社交焦慮個體處于高自我聚焦條件中時會高估觀察自己的觀眾的數(shù)量, 且估測值更接近實際值[23], 說明自我聚焦?fàn)顟B(tài)下社交焦慮個體可以更準(zhǔn)確地探測外部信息, 該研究結(jié)果支持 Heimberg 等[3]的理論假設(shè)。另一項研究的結(jié)果則存在一些矛盾[21]: 一方面, 在低自我聚焦條件下, 社交焦慮組呈現(xiàn)對厭惡面孔的注意偏向, 而在高自我聚焦條件下, 社交焦慮組未呈現(xiàn)對厭惡面孔的注意偏向, 這一結(jié)果支持 Clark 等[2]的理論假設(shè), 即自我聚焦減少了社交焦慮個體對外部信息的注意; 另一方面, 在高自我聚焦條件下, 控制組表現(xiàn)出對厭惡面孔的注意偏向的趨勢, 在低自我聚焦條件下未發(fā)現(xiàn)這種趨勢, 該結(jié)果更偏向 Heimberg 等[3]的理論假設(shè), 即自我聚焦使個體對外部負(fù)性信息更注意警覺。該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 僅考察對兩種情緒面孔(厭惡和中性)的注意偏向,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多種類型的社交信息(包括正性、負(fù)性和中性)??梢? 對于自我聚焦與個體對外部信息注意之間存在何種關(guān)聯(lián), 更符合哪一個理論假設(shè), 以往的研究未得到一致的結(jié)果, 因此需要進(jìn)一步的研究。另外, 上述研究均采用靜態(tài)面孔圖片, 但真實的社交場景則是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 在更為真實的社交情境中, 自我聚焦如何影響個體對外部信息的注意, 仍是一個有待考察的問題。

自我聚焦與個體狀態(tài)焦慮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也存在相互矛盾的研究結(jié)果。在實驗室情境下操縱自我聚焦的研究發(fā)現(xiàn), 自我聚焦會導(dǎo)致更高的自我報告的狀態(tài)焦慮與生理喚起[24–25], 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也表明自我聚焦與客觀測量的生理喚起水平升高有關(guān)[26–27]。然而, 也有研究未發(fā)現(xiàn)自我聚焦與狀態(tài)焦慮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11]。這些不一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可能與自我聚焦的操縱方式不同有關(guān)(采用指導(dǎo)語、在實驗室擺放鏡子或增加旁觀者), 也可能與測量狀態(tài)焦慮的指標(biāo)不同有關(guān)(采用自我報告, 或測量心率、皮膚電等生理指標(biāo))。

鑒于上述背景, 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考察高、低社交焦慮個體在模擬的真實社會化場景(演講任務(wù))中, 自我聚焦對外部社交信息的注意的影響。本研究采用演講與自由觀看任務(wù)[20], 要求被試在實驗室面對屏幕進(jìn)行一個即興演講, 同時自由觀看提前錄制的 12 名聽眾錄像, 分別表現(xiàn)出正性、中性和負(fù)性的反饋信息, 用眼動儀測量被試在演講中對不同效價反饋信息的注意。我們的研究預(yù)期是高自我聚焦條件下, 高社交焦慮個體會呈現(xiàn)出更多的對負(fù)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即符合 Heimberg 等[3]的理論假設(shè)。同時, 針對以往研究中自我聚焦與狀態(tài)焦慮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存在矛盾, 尤其是采用生理指標(biāo)考察狀態(tài)焦慮的研究結(jié)果不一致[11,24–25]問題, 本研究第二個目的是探究自我聚焦對狀態(tài)焦慮影響。本研究擬測量皮膚電和心率這兩個體現(xiàn)狀態(tài)焦慮的生理指標(biāo), 我們的研究預(yù)期是高社交焦慮個體會呈現(xiàn)更高程度的狀態(tài)焦慮, 并且自我聚焦會使高、低社交焦慮個體的狀態(tài)焦慮均有所上升。

1 方法

1.1 被試

通過網(wǎng)絡(luò)廣告, 在北京某大學(xué)及附近招募大學(xué)生被試, 廣告描述了社交焦慮高或低的表現(xiàn)情況與實驗任務(wù), 有 298 人填寫在線問卷報名, 問卷包括社交交往焦慮量表(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Scale, SIAS)、社交恐懼量表(Social Phobia Scale, SPS)和人口學(xué)變量。依據(jù) SIAS 和 SPS 的常模分?jǐn)?shù)[28], 篩選 SIAS 或 SPS 在一個標(biāo)準(zhǔn)差以下(SIAS 低于 18 分或 SPS 低于 10 分)和一個標(biāo)準(zhǔn)差以上(SIAS 高于 42分或 SPS 高于 37 分)的應(yīng)答者, 邀請其參與實驗。

最終有 105 名被試參與實驗, 年齡為 18~36 歲, 平均年齡 21.73±3.52 歲, 男性 37 人(35.24%), 女性68 人(64.76%), 包括高社交焦慮者 51 人、低社交焦慮者 54 人, 兩組被試的性別和年齡無顯著差異。

1.2 問卷材料

1.2.1 SIAS與SPS中文修訂版

SIAS 和 SPS 量表最初由 Mattick 等[29]根據(jù)社交焦慮障礙的描述而制定, 其中 SIAS 測量個體在與人會面、交談和互動的社交情境下的表現(xiàn), SPS 測量個體在被觀察情境下的焦慮和害怕, 兩者被認(rèn)為是一個更大的測量工具的兩個分量表, 通常同時使用, 中文版由葉冬梅等[28]修訂。SIAS 和 SPS 分別有 19 個條目和 20 個條目, 均為 5 點評分(0 為完全不符合, 4 為完全符合)。這兩個量表具有很高的內(nèi)部一致性, 本研究中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 SIAS Cronbach’s= 0.91 和 SPS Cronbach’s= 0.95。

1.2.2 自我聚焦量表

自我聚焦量表(Self-Focus Scale, SFS)由 Woody等[30]編制, 測量個體在社交互動中將注意力聚焦于自身(如軀體反應(yīng)、行為表現(xiàn)和想法等)的傾向, 為注意關(guān)注問卷(Focus of Attention Questionnaire)的分量表, 包含 5 個條目, 5 點評定(0 為完全不符合, 4 為完全符合)。本研究采用 SFS 量表對被試進(jìn)行操縱檢驗, 本研究中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 Cronbach’s=0.76。

1.3 呈現(xiàn)刺激

為了向被試呈現(xiàn)正性、中性和負(fù)性的社交信息, 并保證所有被試觀看的刺激一致, 采用提前錄制的時長為 3 分鐘的聽眾視頻[20]。視頻中包含 12名聽眾, 男性與女性聽眾各 6 名, 正性、中性和負(fù)性情緒效價聽眾各 4 名(其中男性和女性各 2 名)。每個聽眾均以一個 270×220 像素的矩形窗口呈現(xiàn), 形成一個 4×3 的窗口矩陣。在視頻中, 所有聽眾在最初 30 秒保持中性表情, 在后 150 秒開始表現(xiàn)出事先定義的相應(yīng)情緒。該視頻有兩個版本, 用來平衡聽眾性別、窗口位置和情緒效價(如, 版本 1 中表示贊許的聽眾會在版本 2 中表示不滿)。實驗過程中, 單數(shù)編號被試使用版本 1 視頻, 雙數(shù)編號被試使用版本 2 視頻。

1.4 實驗儀器

1.4.1 眼動儀

采用紅外線眼動儀系統(tǒng) (SMI iView X? Hi-Speed System, SensoMotoric Instruments GmbH)記錄被試的左眼眼動軌跡。儀器采樣頻率為 500 Hz, 空間分辨率為 0.01°。視頻刺激呈現(xiàn)在黑色屏幕上, 距離被試雙眼間約 60cm, 采用 IIYAMATM 彩色圖像顯示器(型號: HM204DT; 刷新率: 85Hz; 分辨率: 1024×768; 顯示屏大小: 22 寸)。實驗中, 被試頭部用儀器支架上的額托固定, 確保眼動測量的準(zhǔn)確性。

1.4.2 多導(dǎo)儀

實驗中采用 MP150 心理生理監(jiān)控系統(tǒng)(BioPac Systems TM,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測量被試的皮膚電和脈搏數(shù)據(jù)。測量皮膚電的銀/氯化銀電極配上生理等壓的氯化鈉導(dǎo)電膏, 電極固定在被試的左手食指和無名指腹上。測量脈搏的感應(yīng)器固定在左手中指上。

1.5 實驗流程

每名被試到實驗室單獨進(jìn)行實驗, 主試向其說明實驗流程和注意事項, 被試閱讀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固定生理儀的測量設(shè)備, 被試休息 5 分鐘, 以便測量生理基線值。隨后, 被試坐到眼動儀前, 固定頭部位置, 主試說明眼動儀注意事項, 進(jìn)行眼動儀校正。接下來, 屏幕上呈現(xiàn)指導(dǎo)語, 被試需要就“中國教育制度及相關(guān)內(nèi)容”進(jìn)行 3 分鐘演講, 會有12 名聽眾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觀看演講。在確保被試?yán)斫鈱嶒炄蝿?wù)與演講主題后, 進(jìn)入 1 分鐘的準(zhǔn)備。正式開始演講前, 為操縱被試在演講中的自我聚焦, 屏幕隨機呈現(xiàn)下述兩段指導(dǎo)語之一, 指導(dǎo)語參考以往研究[12–13]中對自我聚焦的操縱方式。

高自我聚焦組提示為: “在演講的時候, 請關(guān)注你自身的狀態(tài), 包括你的感受(如緊張、焦慮的程度), 你的想法(如回想起以前類似的場景), 你的身體感覺(如心跳、呼吸、出汗), 你的演講表現(xiàn)(如表達(dá)的流暢和連貫性), 請花一點時間, 感覺一下你自己?!?/p>

低自我聚焦組提示為: “在演講的時候, 請關(guān)注聽眾和周圍的環(huán)境, 包括聽眾的反應(yīng)(如身體動作、面部表情、專注程度), 聽眾可能對這一話題有何看法(如相同或不同見解), 或是環(huán)境的物理特征(如房間的明亮程度、電腦屏幕的光線), 請花一點時間, 感覺一下?!?/p>

隨后, 主試提示被試準(zhǔn)備開始演講, 并即將與12 名聽眾進(jìn)行視頻連線。屏幕上顯示“正在發(fā)出視頻邀請”并“成功建立連接”后, 開始呈現(xiàn)聽眾視頻, 被試進(jìn)行 3 分鐘的演講。如被試在過程中停止, 主試鼓勵其繼續(xù)。3 分鐘后視頻結(jié)束, 程序自動退出, 被試離開眼動儀, 取下生理儀測量設(shè)備。最后, 被試填寫 SFS。實驗結(jié)束, 主試解釋實驗真實目的和操作, 并發(fā)放被試費。

1.6 數(shù)據(jù)準(zhǔn)備

1.6.1 眼動數(shù)據(jù)

由于在 3 分鐘聽眾視頻中, 前 30 秒均為中性效價, 聽眾在后 150 秒中呈現(xiàn)情緒反饋, 故僅對后150 秒進(jìn)行眼動數(shù)據(jù)分析。在聽眾窗口中分別劃分12 個 204×219 像素的矩形興趣區(qū), 包含聽眾的整個頭部、脖子和肩膀, 大約占相應(yīng)聽眾窗口的 75%。根據(jù)聽眾呈現(xiàn)的情緒效價, 分為正性、中性和負(fù)性3 種類型。采用 SMI BeGazeTM 軟件的高速事件探測模式處理原始眼動數(shù)據(jù), 依次探測眼跳事件、眨眼事件和注視事件, 其中注視事件被定義為兩次眨眼或眼跳事件之間、凝視點停留在某一位置的時間段。本研究中使用的是基于注視事件的數(shù)據(jù), 分別計算每類興趣區(qū)的總注視時間(對 3 種效價聽眾的注視事件總時長)以及總注視次數(shù)(對 3 種效價聽眾的注視事件總數(shù))。

1.6.2 生理數(shù)據(jù)

實驗中分別測量 5 分鐘基線階段和 3 分鐘演講階段的心率數(shù)據(jù)(單位為 BPM (每分鐘心跳速), 由多導(dǎo)儀測量的脈搏數(shù)據(jù)自動計算得到)和皮膚電數(shù)據(jù)(單位為 μS (微西門子)), 將兩個階段中的心率和皮膚電數(shù)據(jù)分別取平均值, 作為該階段狀態(tài)焦慮的生理指標(biāo)。

1.7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 G*Power 3.1[31]進(jìn)行統(tǒng)計效力的分析, 其余數(shù)據(jù)分析由 SPSS 24.0 進(jìn)行。采用獨立樣本 T 檢驗和卡方檢驗統(tǒng)計不同組別在人口學(xué)變量和問卷得分上的差異, 采用重復(fù)測量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檢驗狀態(tài)焦慮和眼動數(shù)據(jù)的結(jié)果。如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則進(jìn)一步分析簡單主效應(yīng)。如分析結(jié)果違反球形檢驗, 則采用 Greenhouse-Geisser 方法校正自由度。成對比較均采用 Bonferroni 校正。所有統(tǒng)計檢驗均設(shè)置= 0.05 的水平, 統(tǒng)計結(jié)果的效應(yīng)值均報告p2或 Cohen’s。

2 結(jié)果

2.1 樣本描述與分組信息

本研究共收集 105 名被試的數(shù)據(jù), 其中社交焦慮高分組 51 人(高自我聚焦組 26 人, 低自我聚焦組25 人), 社交焦慮低分組 54 人(高自我聚焦組 26 人, 低自我聚焦組 28 人)。統(tǒng)計效力分析顯示, 主要統(tǒng)計結(jié)果的效力均達(dá)到 0.9 以上, 表明本研究的樣本量足夠。如表 1 所示, 兩組被試的性別和年齡無組間差異, 社交焦慮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高分組的SIAS 與 SPS 得分顯著高于低分組。

表1 高低社交焦慮組的分組信息及問卷得分

說明: SIAS為社交交往焦慮量表, SPS為社交恐怖量表,為被試人數(shù)。

2.2 操縱檢驗

以被試的 SFS 得分為自我聚焦操縱的檢驗指標(biāo), 在高社交焦慮組中, 高自我聚焦組的平均分為17.23 (SD = 2.50), 低自我聚焦的平均分為 14.20 (SD= 3.00), 在低社交焦慮組中, 高自我聚焦組的平均分為 13.77 (SD = 2.60), 低自我聚焦組的平均分為11.32 (SD = 2.84)。以社交焦慮(高 vs.低)和自我聚焦(高 vs.低)為組間自變量, 被試的 SFS 得分為因變量, 進(jìn)行方差分析, 結(jié)果顯示, 社交焦慮和自我聚焦 的交互作用不顯著,(1, 101) = 0.30,= 0.59,p2=0.003, 自我聚焦的主效應(yīng)顯著,(1, 101)=25.16,<0.001,p2= 0.21, 高自我聚焦組的被試報告更高的 SFS 得分, 顯示自我聚焦操縱是有效的。此外, 社交焦慮的主效應(yīng)也是顯著的,(1, 101)=35.03,<0.001,p2= 0.26, 高社交焦慮組的被試報告更高的 SFS 得分。

2.3 眼動數(shù)據(jù)分析

由于 7 名被試在演講中頭部晃動過于劇烈, 無法準(zhǔn)確地記錄眼動數(shù)據(jù), 故未納入眼動數(shù)據(jù)分析。以社交焦慮(高 vs.低)和自我聚焦(高 vs.低)為組間自變量, 聽眾的情緒效價(正性、中性和負(fù)性)為組內(nèi)自變量, 被試的總注視時間和總注視次數(shù)為因變量, 進(jìn)行三因素混合重復(fù)測量多元方差分析, 3 個因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jié)果見表 2。

多元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 自我聚焦的主效應(yīng)顯著,(3, 92) = 3.59,= 0.017,p2= 0.11, 社交焦慮的主效應(yīng)顯著,(3, 92) = 3.97,= 0.010,p2= 0.12, 情緒效價的主效應(yīng)顯著,(6, 89) =8.75,< 0.001,p2= 0.37。自我聚焦、社交焦慮和情緒效價的三重交互作用與兩兩交互作用均不顯著,值均小于 1.67,值均大于 0.14,p2值均小于 0.10??傋⒁晻r間和總注視次數(shù)兩個因變量各自的方差分析結(jié)果如下。

對于總注視時間, 社交焦慮和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顯著,(1.9, 188) = 4.17,= 0.018,p2= 0.043, 提示高低社交焦慮組在對不同情緒效價的注意分配方面存在不同模式, 見圖 1。成對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 低社交焦慮組觀看正性聽眾的總時間顯著長于觀看負(fù)性聽眾, 均值差異 = 9621.58,= 0.003,= 0.66, 邊緣顯著地長于看中性聽眾, 均值差異 = 6974.94,= 0.052,= 0.48, 低社交焦慮組觀看中性聽眾和負(fù)性聽眾的總時間無顯著差異, 均值差異 = ?2646.64,= 0.56,= 0.21。然而, 在高社交焦慮組中, 各情緒效價之間的成對比較皆不顯著, 它們的均值差異都小于 1469.97,值均大于 0.9。參數(shù)估計分析顯示, 低社交焦慮組比高社交焦慮組觀看正性聽眾的時間更長,= 10747.25,= 2.56,= 0.012,p2= 0.065, 兩組被試觀看中性聽眾的時長無顯著差異,= 3359.37,= 0.93,= 0.35,p2= 0.009, 觀看負(fù)性聽眾的時長也無顯著差異,= 3786.96,= 1.11,=0.27,p2= 0.013。自我聚焦的主效應(yīng)顯著,(1, 94) = 7.51,= 0.007,p2= 0.074, 社交焦慮的主效應(yīng)顯著,(1, 94) = 10.08,= 0.002,p2= 0.097, 情緒效價的主效應(yīng)顯著,(1.9, 188) = 5.75,= 0.004,p2= 0.058, 成對比較分析顯示, 被試觀看正性聽眾的時間長于負(fù)性聽眾, 均值差異 = 5041.64,= 0.011,= 0.40, 也長于中性聽眾, 均值差異 = 4222.45,= 0.048,= 0.34, 對負(fù)性聽眾和中性聽眾的總注視時間無差異, 均值差異 = ?819.19,> 0.9,= ?0.06。自我聚焦與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自我聚焦與社交焦慮的交互作用以及三重交互作用均不顯著, 其值都小于2.39,均大于 0.094,p2均小于 0.025。

表2 各組被試的眼動數(shù)據(jù)描述

誤差線表示標(biāo)準(zhǔn)誤差, *p < 0.05, **p < 0.01。下同

對于總注視次數(shù), 與上述總注視時間的結(jié)果類似, 社交焦慮和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顯著,(1.8, 188) = 5.68,= 0.005,p2= 0.057, 表明高低社交焦慮組對不同情緒效價的總注視次數(shù)的模式不同, 如圖 2 所示。成對比較分析顯示, 低社交焦慮組觀看負(fù)性聽眾的次數(shù)顯著少于正性聽眾的, 均值差異 = ?29.58,= 0.001,= ?0.67, 也顯著少于中性聽眾的, 均值差異 = ?16.63,= 0.003,= ?0.47, 低社交焦慮組觀看中性聽眾和正性聽眾的次數(shù)無顯著差異, 均值差異 = 12.95,= 0.17,= 0.29。對于高社交焦慮組, 各情緒效價之間的成對比較皆不顯著, 均值差異均小于 6.09,值均大于 0.6。參數(shù)估計分析顯示, 高低社交焦慮組對 3 種情緒效價的總注視次數(shù)無顯著差異,值均小于 1.37,值均大于 0.18,p2均小于 0.019。社交焦慮主效應(yīng)顯著,(1, 94) = 4.38,= 0.039,p2= 0.045, 情緒效價主效應(yīng)顯著,(1.8, 188) = 8.64,= 0.001,p2= 0.084, 成對比較顯示被試觀看負(fù)性聽眾的次數(shù)少于正性聽眾, 均值差異 = ?16.20,= 0.002,= ?0.41, 也少于中性聽眾, 均值差異 = ?11.36,= 0.003,= ?0.31, 被試對正性聽眾和中性聽眾的總注視次數(shù)無差異, 均值差異 = 4.83,= 0.65,= 0.14。自我聚焦主效應(yīng)、自我聚焦與情緒效價的交互作用、自我聚焦與社交焦慮的交互作用以及三重交互作用均不顯著,值均小于2.57,值均大于 0.084,p2均小于 0.027。

圖2 高、低社交焦慮組在各效價情緒面孔上的注視次數(shù)

2.4 狀態(tài)焦慮

實驗中測量了 5 分鐘基線階段和 3 分鐘演講階段的平均心率和皮膚電數(shù)據(jù), 有 7 名被試由于電極掉落和手部動作太多等原因?qū)е聰?shù)據(jù)無效, 未納入該部分統(tǒng)計分析。演講階段的心率和皮膚電分別減去基線階段的數(shù)值, 得到校正心率和校正皮膚電, 結(jié)果列于表 3。以社交焦慮(高 vs.低)和自我聚焦(高vs.低)為組間自變量, 校正心率和校正皮膚電為因變量, 進(jìn)行多元方差分析。結(jié)果顯示, 對于心率, 社交焦慮的主效應(yīng)顯著,(1, 94) = 4.47,= 0.037,p2= 0.045, 自我聚焦的主效應(yīng)顯著,(1, 94) = 5.20,= 0.025,p2= 0.052, 交互作用不顯著,(1, 94) = 0.12,= 0.73,p2= 0.001。對于皮膚電, 社交焦慮的主效應(yīng)、自我聚焦的主效應(yīng)和交互作用均不顯著,值均小于 0.56,值均大于 0.45,p2均小于 0.006。

表3 各組被試的校正心率和校正皮膚電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演講和自由觀看任務(wù)[20], 被試在實驗室面對屏幕上的 12 名聽眾進(jìn)行即興演講, 提前錄制的聽眾錄像呈現(xiàn)正性、中性和負(fù)性的反饋信息, 用眼動儀測量被試在演講中對不同效價反饋信息的注意。研究中操縱了被試的自我聚焦, 考察高、低社交焦慮個體在模擬的真實的社會化場景中, 自我聚焦如何影響對外部社交反饋信息的注意。實驗中還測量了被試的皮膚電和心率這兩項表征狀態(tài)焦慮的生理指標(biāo), 驗證自我聚焦對狀態(tài)焦慮的影響。

首先, 本研究有效地操縱了自我聚焦, 高自我聚焦組的被試報告更高程度的自我聚焦。同時, 也發(fā)現(xiàn)高社交焦慮組的被試具有更高程度的自我聚焦, 這與以往研究結(jié)果一致。高社交焦慮被試往往在社交威脅的條件下會報告更多的自我聚焦, 例如與陌生人對話[5]、被攝像機拍攝[6]或被告知自己的心率能被他人聽到[7]等, 而這一情況并未出現(xiàn)在低社交焦慮被試中。

其次, 眼動數(shù)據(jù)結(jié)果顯示, 在高自我聚焦條件下, 無論反饋信息的效價如何, 高、低社交焦慮組的被試對反饋信息的總注視時間比低自我聚焦條件下更少, 即兩組被試對反饋信息的注意都減少了; 而總注視次數(shù)在高、低自我聚焦條件下未呈現(xiàn)顯著差異。這些結(jié)果表明, 高、低社交焦慮組在高自我聚焦條件下減少了每次觀看外部反饋信息的時長??傋⒁暣螖?shù)取決于眼跳事件和眨眼事件, 體現(xiàn)的是屏幕上特定刺激對個體的注意捕獲, 一般來說, 人類平均發(fā)生眼跳事件的頻率為 3~5 次/秒, 且眼跳和眨眼事件通常是非自主的[32], 因此本研究的這一結(jié)果是較為合理的。然而, 此結(jié)果并不符合研究假設(shè), 也與 Heimberg 等[3]對社交焦慮的理論構(gòu)建不一致。該理論認(rèn)為, 當(dāng)社交焦慮個體在社交場合中關(guān)注自我的時候, 也會更多地探測到與自己的焦慮狀態(tài)一致的證據(jù), 自我聚焦會使個體對外部的威脅信息更為警覺。本研究的結(jié)果更符合 Clark 等[2]的理論假設(shè), 即自我聚焦會減少個體加工外部刺激和信息的注意資源。相應(yīng)地, 也與此前一項研究的部分結(jié)果一致。該研究發(fā)現(xiàn), 自我聚焦導(dǎo)致社交焦慮個體對負(fù)性刺激注意偏向的減少, 在操縱自我聚焦?fàn)顟B(tài)的條件下, 社交焦慮個體在低自我聚焦條件下存在的對厭惡面孔的注意偏向消失了[21]。這提示, 當(dāng)社交焦慮個體自我聚焦時, 他們對外部刺激的注意加工可能會受到損害。

與此同時,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高、低社交焦慮個體對外部社交反饋信息的注意呈現(xiàn)不同的模式, 高社交焦慮組比低社交焦慮組更少地注意正性反饋信息, 這一結(jié)果與以往研究結(jié)果[20]部分一致。同時, 本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高社交焦慮組的被試對某一效價刺激的注意偏向, 高社交焦慮組對正性、中性和負(fù)性反饋信息的總注視時間以及總注視次數(shù)均不存在差異, 盡管這與許多采用反應(yīng)時任務(wù)、發(fā)現(xiàn)社交焦慮個體對負(fù)性信息存在警覺或回避現(xiàn)象的研究結(jié)果[18]并不一致, 但與一些采用眼動測量的研究結(jié)果[20,22]是一致的。與之相對的是, 低社交焦慮組注意正性反饋信息的總時間比注意負(fù)性反饋信息的總時間更長, 觀看正性反饋信息和中性反饋信息的總次數(shù)也都多于負(fù)性反饋信息。不少研究發(fā)現(xiàn), 低社交焦慮個體存在對積極信息的注意偏差和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遠(yuǎn)離[20,33]??偟膩碚f, 本研究證實高社交焦慮個體缺乏低社交焦慮個體對正性信息的積極偏差。

在狀態(tài)焦慮方面, 與低自我聚焦條件相比, 高、低社交焦慮組在高自我聚焦條件下的心率均有更多的上升, 而皮膚電沒有差異, 部分符合研究假設(shè)。有研究表明, 不同生理指標(biāo)之間缺乏穩(wěn)定的一致性。例如, 一項研究測量了高、低社交焦慮被試在演講任務(wù)中的正性情緒、負(fù)性情緒、心率及皮膚電, 發(fā)現(xiàn)心率的變化與負(fù)性情緒的增加顯著相關(guān), 而皮膚電的變化不與任何情緒的變化存在顯著相關(guān)[34]。在另一項研究中, 高社交焦慮被試在演講任務(wù)中比低社交焦慮被試有更高的主觀焦慮水平和更快的心跳, 兩組被試的皮膚電卻不存在差異[20]。這或許解釋了以往研究結(jié)果的矛盾之處。在實驗室情境下操縱自我聚焦?fàn)顟B(tài)來考察其對狀態(tài)焦慮影響的研究中, 大多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聚焦?fàn)顟B(tài)會導(dǎo)致更高的自我報告的狀態(tài)焦慮與生理喚起[24–25], 相關(guān)性分析的研究也顯示自我聚焦與生理喚起水平的升高有關(guān)[26–27], 然而也有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自我聚焦與狀態(tài)焦慮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11]。這些不一致的結(jié)果可能是由于測量狀態(tài)焦慮的指標(biāo)不同。本研究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部分相符, 也部分地證實自我聚焦會導(dǎo)致更高的生理喚起。

綜合上述研究結(jié)果, 本研究驗證了 Clark 等[2]對自我聚焦在社交焦慮中所扮演角色的假設(shè): 對自我的關(guān)注不僅加劇了個體的焦慮反應(yīng), 使焦慮水平升高, 也削弱了個體加工外部信息的能力。這可能導(dǎo)致個體更多地知覺來自內(nèi)部的線索(如與焦慮有關(guān)的想法、信念和焦慮的生理反應(yīng)等), 基于內(nèi)部的負(fù)性想象來評估自身的社交表現(xiàn)與他人可能會給出的評價, 而非來自外部的實際反饋, 從而進(jìn)一步激化焦慮反應(yīng)。對于社交焦慮的臨床干預(yù), 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 需要有針對性地干預(yù)自我聚焦。例如, 任務(wù)專注訓(xùn)練(task concentration training)旨在提升社交焦慮個體對社交任務(wù)本身的專注, 從而降低社交焦慮個體在社交場合中對自身的關(guān)注, 類似的注意訓(xùn)練技術(shù)則幫助社交焦慮個體增加對外部的注意, 提升注意的廣度與在不同刺激之間的注意轉(zhuǎn)換能力, 這也能有效地減少個體的自我聚焦注意, 從而改善焦慮癥狀[15–16]。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 本研究選取的社交焦慮樣本是基于被試自我報告的問卷得分, 故將所得研究結(jié)論推廣到臨床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中時需謹(jǐn)慎。不過, 許多研究表明, 社交焦慮個體和達(dá)到社交焦慮診斷的臨床患者所呈現(xiàn)的癥狀表現(xiàn)和認(rèn)知特征存在相似性和可比性[18,35], 因此本研究結(jié)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出啟示。其次, 本研究中使用眼動儀時要求被試保持固定坐姿, 并將頭部置于眼動儀支架, 可能對生理指標(biāo)產(chǎn)生影響。

總而言之,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 自我聚焦整體上減少了高、低社交焦慮組對外部社交反饋信息的注意, 高社交焦慮組比低社交焦慮組更少地注意正性反饋信息; 相比于低社交焦慮組, 高社交焦慮組呈現(xiàn)更高的心率, 并且高、低社交焦慮組的心率在高自我聚焦條件下均比低自我聚焦條件下更高。

[1]錢銘怡. 變態(tài)心理學(xué). 北京: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6: 183–239

[2]Clark D M, Mcmanus 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ocial phobia. Biol Psychiatry, 2002, 51(1): 92–100

[3]Heimberg R G, Brozovich F A, Rapee R M.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update and extension // Hofmann S G, Dibartolo P M. Social anxiety: clinical,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perspectives. Waltham, MA: Academic Press, 2014: 705–728

[4]Ingram R E.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clinical disorders — review and a conceptual-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7(2): 156–176

[5]Meral Y, Vriends N. Self-image and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a social interaction situation: what is relevant for social anxiety?. Behav Cogn Psychother, 2021: 1–11

[6]George L, Stopa L. Private and public self-awareness in social anxiety.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08, 39(1): 57–72

[7]Gerlach A L, Mourlane D, Rist F. Public and private heart rate feedback in social phobia: a manipulation of anxiety visibility. Cogn Behav Therapy, 2004, 33 (1): 36–45

[8]余紅玉, 李松蔚, 錢銘怡. 社交焦慮者的自我聚焦注意特點(綜述).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13(2): 147–150

[9]劉希童, 王振, 肖澤萍. 自我注意對社交焦慮等精神障礙的影響. 上海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醫(yī)學(xué)版), 2018, 38(8): 996–1000

[10]Woody S R, Rodriguez B F.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social anxiety in social phobics and normal con-trol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000, 24(4): 473–488

[11]B?gels S M, Mansell W. Attention processes in the maintenance and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hypervi-gilance, avoidance and self-focused attention. Clin Psychol Rev, 2004, 24(7): 827–856

[12]Holzman J B, Valentiner D P. Self-focused attention affects subsequent processing of positive (but not negative) performance appraisals.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16, 50: 295–302

[13]Gaydukevych D, Kocovski N L. Effect of self-focused attention on post-event processing in social anxiety. Behav Res Ther, 2012, 50(1): 47–55

[14]Fang A, Baran B, Beatty C C, et al. Maladaptive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 default mode network connec-tivity: a transdiagnostic investigation across social anxiety an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s.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21, 17(7): 645–654

[15]Fergus T A, Wheless N E. The attention training technique causally reduces self-focus following worry provocation and reduces cognitive anxiety among self-focused individuals.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18, 61: 66–71

[16]Wechsler T F, Pfaller M, Van Eickels R E, et al. Look at the audienc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shifting attention from self-focus to nonsocial vs. social external stimuli during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o public speaking in social anxiety. Front Psychiatry, 2021, 12: 751272

[17]Cisler J M, Koster E H W. Mechanisms of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s threat in anxiety disorders: an inte-grative review. Clin Psychol Rev, 2010, 30(2): 203–216

[18]Bantin T, Stevens S, Gerlach A L, et al. What does the facial dot-probe task tell us about attentional processes in social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16, 50: 40–51

[19]Garcia S E, Francis S M S, Tone E B, et al. Under-stand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negatively biased attention and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positi-vely biased attention is key. Anxiety Stress Coping, 2019, 32(6): 611–625

[20]Lin M, Hofmann S G, Qian M, et al. Attention allocation in social anxiety during a speech. Cogn Emot, 2016, 30(6): 1122–1136

[21]Judah M R, Grant D M, Carlisle N B. The effects of self-focus on attentional biases in social anxiety: an ERP study. Cognitive, Affective, &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6, 16(3): 393–405

[22]Grisham J R, King B J, Makkar S R, et al. The contributions of arousal and self-focused attention to avoidance in social anxiety. Anxiety Stress Coping, 2015, 28(3): 303–320

[23]Canvin L K, Janecka M, Clark D M. Focussing attention on oneself increases the perception of being observed by oth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pathology, 2016, 7(2): 160–171

[24]Zou J B, Hudson J L, Rapee R M. The effect of attentional focus on social anxiety. Behav Res Ther, 2007, 45(10): 2326–2333

[25]Murakami H, Ohira H. Influence of attention manipu-lation on emotion and autonomic responses. Percept Motor Skill, 2007, 105(1): 299–308

[26]Kim K, Cho S, Lee J H. The influence of self-focused attention on blushing during social interaction. Soc Behav Pers, 2012, 40(5): 747–753

[27]Takano K, Ueno M, Tanno Y. Self-focused thinking predicts nighttime physiological de-arousal. Biol Psy-chol, 2014, 97: 9–14

[28]葉冬梅, 錢銘怡, 劉興華, 等. 社會交往焦慮量 表和社交恐懼量表的修訂. 中國臨床心理學(xué)雜志, 2007(2): 115–117

[29]Mattick R P, Clarke J C.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easures of social phobia scrutiny fea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Behav Res Ther, 1998, 36(4): 455–470

[30]Woody S R, Chambless D L, Glass C R.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 Behav Res Ther, 1997, 35(2): 117–129

[31]Faul F, Erdfelder E, Lang A G, et al. G*Power 3: a flexible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program for the social, behavior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Behav Res Methods, 2007, 39(2): 175–191

[32]Mahanama B, Jayawardana Y, Rengarajan S, et al. Eye movement and pupil measures: a review. Fron-tiers in Computer Science, 2022, 3: 733531

[33]Lange W G, Heuer K, Langner O, et al. Face value: eye movements and the evaluation of facial crowds in social anxiety.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11, 42(3): 355–363

[34]Moscovitch D A, Suvak M K, Hofmann S G. Emotio-nal response patterns during social threat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non-anxious controls. J Anxiety Disord, 2010, 24(7): 785–791

[35]Bar-Haim Y, Lamy D, Pergamin L, et al. Threat-related attentional bias in anxious and nonanxious individuals: a meta-analytic study. Psychol Bull, 2007, 133(1): 1–24

Effects of Self-Focus on External Attention and State Anxiety in Social Anxiety: Evidence from Eye-Movement 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s

CHEN Huijing1,2, LIN Muyu2,3, QIAN Mingyi2,?

1.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2. School of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Key Laboratory for Behavior and Mental Health, Beijing 100080; 3.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Social Cognitio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umboldt-Universit?t zu Berlin, Berlin;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qmy@pku.edu.c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lf-focus on attention towards external social feedback and state anxiety of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in a simulated real social situation, 105 participants were recruited and gave an impromptu speech with pre-recorded audience showing positive, neutral and negative feedback. Self-focus was manipulated through instructions. Eye movements served as indicators of attention toward audience with difference emotional valence. Skin conductance level and heart rate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lf-focus reduced attention to external social feedback among both high and low socially anxious groups. In high self-focus condition, both high and low socially anxious groups exhibited higher heart rate, compared with low self-focus condi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elf-focus impairs processing of external stimuli in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social anxiety; self-focus; attentional bias; state anxiety; speech task; eye movement

猜你喜歡
對外部正性效價
情緒效價的記憶增強效應(yīng):存儲或提取優(yōu)勢?
自我管理干預(yù)對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緒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國學(xué)教育理念帶給臨床護(hù)理實習(xí)生的正性導(dǎo)向作用的研究
積極應(yīng)對外部沖擊疊加內(nèi)部調(diào)整帶來的挑戰(zhàn)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04
應(yīng)用HyD在仔豬斷奶早期可提高維生素D的效價
正性情緒教學(xué)法在初中數(shù)學(xué)課堂的應(yīng)用研究
我國糧食供給對外部市場依賴性分析
委內(nèi)瑞拉經(jīng)濟(jì)緊急狀態(tài)再次延長
金融博覽(2016年6期)2016-06-27 18:54:08
高校輔導(dǎo)員正性道德情感芻議
如何提高抗生素效價管碟測定法的準(zhǔn)確性
西林县| 灌云县| 宣恩县| 崇阳县| 长岭县| 乐亭县| 日土县| 兴文县| 桐城市| 瑞丽市| 普兰店市| 平安县| 涿州市| 蓝山县| 蒙自县| 苏尼特左旗| 麦盖提县| 凤台县| 钟山县| 怀远县| 寿阳县| 辽阳市| 霍州市| 旺苍县| 荣成市| 秦皇岛市| 邯郸县| 永顺县| 新乐市| 龙陵县| 黑山县| 安陆市| 府谷县| 滨州市| 泾川县| 晋江市| 龙川县| 洱源县| 西安市| 辰溪县|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