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來森
一丘一壑,丘,是指山丘;壑,則是指溝壑。“一丘一壑”,在今天看來,通常就是借指“山水”??墒牵瑢τ谥袊?,特別是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人來說,一丘一壑,卻是別有深意的,似乎意蘊(yùn)更加豐富。
因?yàn)椋谥袊娜搜壑?,山,不僅僅是山,水,也不僅僅是水。山水有情,亦有意。山水,給人以感發(fā);人,賦予山水以情懷,以志意。
一丘一壑,最早出自班固的《漢書》,《漢書·敘傳》有言曰:“漁釣于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于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痹跍羡诌?,怡然垂釣,那么,人間萬物萬事,就不能觸犯或者欺騙自己的志意;游息于山丘,那么,天下就沒有什么人或事,可以改變自己的快樂。
于此,即可知,很早,中國人就明白了山水對于人的志意、性情的作用——一丘一壑,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而對于中國的許多文化人來說,寄情“一丘一壑”,首先,似乎就是一種滿足,一種生活方式上的滿足,一種精神需求上的滿足。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莫過于陶淵明。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棄官回鄉(xiāng),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游山玩水,一丘一壑間,他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歸依,也寄托了自己熱愛自然的精神追求。
宋·張方平《都官葉紓郎中歸三衢》,有詩句曰:“一丘一壑平生志,況有門人伴釣游。”更是直接表達(dá)出了一種生命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其實(shí)是有所承繼的,正是《莊子·逍遙游》中,“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焙唵巫宰?,不過于貪求的思想、精神。
建立在此等“滿足感”之上,“一丘一壑”,更高的一個層面,就是一種生命和精神的自由與放達(dá)。
黃庭堅(jiān)有一首詩《夢中和觴字韻》,詩曰:“天教兄弟各異方,不使新年對舉觴。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馬失馬心清涼。何處胡椒八百斛,誰家金釵十二行。一丘一壑可曳尾,三沐三舋取刳腸。”
與“胡椒八百斛”“金釵十二行”的顯貴者相比,黃庭堅(jiān)覺得“一丘一壑可曳尾”,即足矣。因?yàn)?,擁有“胡椒八百斛”的元載,最終卻因?yàn)樨澸E枉法,被抄了家;那些“金釵十二行”,妻妾成群的達(dá)官貴人們呢?最終亦不過是“筵席”盡散罷了。而僅居“一丘一壑”者,卻能夠像《莊子·秋水》中“曳尾于涂”中的龜一樣,雖是“茍活”,卻也活得悠游自在。言下之意,“一丘一壑”,能給人以某種生命的自由自在,一份生命的逍遙。可以看出,此等滿足,更大層面上,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在眾多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眼中,“一丘一壑”,生發(fā)的是一份精神世界的圓滿。
一丘一壑,對于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來說,似乎,意義更大。
文與可畫竹,是因?yàn)椤靶赜谐芍瘛保煌瑯?,要畫好山水,也必須要“胸中有丘壑”。但“一丘一壑”,只是一種現(xiàn)象,更重要的,還是要將其轉(zhuǎn)化為一種精神——“純粹的精神”,或者“精神的純粹”。
所以,古人就認(rèn)為,繪畫如做人,首要還是培養(yǎng)其“純粹精神”。董其昌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弊x書養(yǎng)心,使人心地高潔,方能畫出好山水。黃山谷也說:“一丘一壑,自須其人胸次有之,但筆間那可得?”胸次磊落,自成丘壑,好的山水畫,不是單靠“筆間”功夫能畫出來的。
可見,一丘一壑,在人心中,最終,它應(yīng)該是一種“人格修養(yǎng)”。
如果說,對于畫家來說,胸中有丘壑,才能畫出好作品,那么,對于一位尋常人來說,胸中有丘壑,也才能成就一個人的好人品。
若然,一個人“胸中有丘壑”,那么,其人,即自當(dāng)會視野自闊,境界超拔;自當(dāng)會包羅萬象,兼收并蓄;自當(dāng)能溫良恭儉,寬厚待人;亦自當(dāng)會志意高遠(yuǎn),胸懷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