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宵雪
來到常州市天寧區(qū)雕莊街道菱溪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湯亞平正在教婦女們做手工藝品。她梳著高高的馬尾辮,聲音清脆,笑聲爽朗,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干起活來十分利索。自從1989年到基層工作后,她的身上有了越來越多的稱呼,她是社區(qū)阿姨眼中的“老板娘”,是獨居老人的“小棉襖”,也是留守兒童們的“常州媽媽”。她就像一個“小太陽”,在基層工作三十年不斷發(fā)光發(fā)熱,溫暖著居民的心。
社區(qū)阿姨眼中的“老板娘”
每天早上八點半之前,準有一幫阿姨們圍在社區(qū)巧手繪工作室門口,等著湯亞平開門上班。湯亞平總是開玩笑說,社區(qū)的阿姨們每天來“上班打卡”比她更早、更準時。
湯亞平在雕莊街道中海社區(qū)工作時,發(fā)現(xiàn)社區(qū)外來人口多,不少新市民買房入住。剛搬來社區(qū)不久的小慧(化名)一家為了照顧孩子,便把婆婆從老家接過來,丈夫外出上班、孩子上學后,婆婆和小慧兩人都賦閑在家,像小慧家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shù)。一次機緣巧合,湯亞平了解到一家外貿企業(yè)缺小時工,出口的寵物梳、瓶蓋等產品的制作工序也相對簡單。湯亞平眼睛一亮——“正好咱社區(qū)的姐妹們都有一雙巧手。”湯亞平和工廠老板一拍即合,她在居民群里呼吁婦女們參與,手把手親自教學,一段時間后,參與“巧手繪”項目的婦女越來越多,規(guī)模從剛開始的二十多人增長到兩三百人。
“加工一箱調味罐蓋子25元,一盒寵物梳8元,我每天做6個小時,有將近50元的收入。雖然收入不算多,但能貼補家用我就很滿足了?!鼻墒掷L工作室的“積極分子”劉阿姨說道。項目至今已是第六年,每年大約能給工作室的姐妹們帶來大約10萬元收益,做得多的每個月收入上千元,少的也有幾百元。不少寶媽和行動不便的婆婆還會把活領回家做。
創(chuàng)辦巧手繪工作室的初衷是幫助婦女就業(yè)增收,如今也成為湯亞平開展社區(qū)基層治理的“小妙招”。對此,湯亞平津津樂道:“婆媳一起做工,矛盾少了,家庭也和睦了。寶媽們能為家庭出一份力,自我價值感提升了,人也自信了。阿姨們在工作室聊聊天、做做活,精神狀態(tài)也更好了?!奔尤肭墒掷L工作室后,許多成員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隨遷老人石阿姨經常把撿回來的垃圾堆在樓道里,居民對她很有意見,湯亞平見狀便鼓勵石阿姨加入工作室,一段時間后,鄰里們見到石阿姨都說她整個人清爽干凈多了。石阿姨還主動清理樓道衛(wèi)生,與鄰里相處也更融洽。她拉著湯亞平的手說:“老板娘,我答應你,再也不撿垃圾了,還是這里好?!?/p>
看著工作室為婦女們臉上增添了笑容,鼓起了腰包,湯亞平很欣慰,調任菱溪社區(qū)后,她在新社區(qū)為巧手繪工作室開設了分站,工作室又壯大一些。湯亞平謙虛地說:“新加入的成員不認識我,看我常在這里忙活,便誤以為我是工作室的老板娘,漸漸大家都習慣這么稱呼我。但我只是幫助大家牽線搭橋、鏈接資源,通過這個工作室,婦女們能用自己的力量實現(xiàn)價值,就是我最大的心愿?!?/p>
獨居老人的“小棉襖”
除了婦女群體,獨居老人也是湯亞平在社區(qū)工作中的重點關注對象。陶婆婆是中村村的一位獨居老人,經常在家中暈倒,到村衛(wèi)生所輸營養(yǎng)液。原來,老人的兒子患了癌癥,她便省吃儉用,把錢用于兒子的治療,每天只吃些青菜、蘿卜干,湯亞平心疼極了。當時,中村村80歲以上的獨居老人有二十五名,湯亞平犯了愁,怎樣解決這些獨居老人的生活問題呢?
農村社區(qū)中,鄰里之間有著互相送餐的風俗,誰家包了餛飩、做了團子都會送一碗給鄰居。賦閑在家的巧媳婦們總愛研究新菜式。湯書記便給巧媳婦們“派發(fā)”任務——每人對接三到五個老人負責送餐,熟悉了之后,她們還會陪老人聊聊天,幫著打掃衛(wèi)生,有老人生病也會第一時間通知湯亞平。
過年時,巧媳婦們端上拿手好菜,陪伴獨居、低保和殘疾老人們樂融融地吃年夜飯,每年都是滿滿當當?shù)乃淖廊?。年夜飯一聚就是五年,后來,由于拆遷安置和疫情影響,大家不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湯亞平便一家一家地上門走訪慰問,給老人們送去愛心菜。
除了“巧媳婦”睦鄰助餐項目外,“重返花樣年華”也是菱溪社區(qū)的一個特色老齡項目。社區(qū)中的老人大多是隨遷安置和外來落戶,生活習慣有很大差異。湯亞平把阿姨們聚在一起,組織他們做瑜伽、走旗袍秀、敲非洲鼓,用時尚的活動幫老人適應新生活。湯亞平特別自豪:“每次我在群里發(fā)布活動通知,阿姨們總是爭先恐后地報名參加,連社區(qū)活動室都需要預約排班才能安排得過來。”老人們感受到湯亞平的真心關愛,都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孫女。
在人員復雜的社區(qū)中,做好融合工作并不簡單。為此,湯亞平開展了多個婦女和老年項目,促進她們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的融合。老人們積極參與社區(qū)項目,也帶動家庭、子女配合社區(qū)工作、參與社區(qū)治理。2022年,菱溪社區(qū)被評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區(qū)。湯亞平說:“人心順、事事順。我所做的工作看似是點滴小事,累積起來便成為良好的群眾基礎,給社區(qū)治理添磚加瓦?!?/p>
留守兒童們的“常州媽媽”
2014年,湯亞平在一次婦聯(lián)工作會議中結識了泗陽縣民間助學協(xié)會“春暉小家”的愛心媽媽張礬,她了解到“春暉小家”的孩子們雖然家庭貧困,但大多成績優(yōu)秀、吃苦耐勞。湯亞平立即發(fā)動組織了一支常州婦女兒童團赴泗陽走訪,看著貧困孩子簡陋的學習環(huán)境和滿墻的獎狀,常州的孩子們深受教育和觸動。從那以后,每年赴泗陽的婦女兒童團大巴車上都裝滿了物資,都是常州愛心媽媽們精心置辦的牛奶、文具、被褥等學習和生活用品,返程時則裝滿了泗陽當?shù)氐霓r產品。由于泗陽當?shù)氐霓r產品滯銷,湯亞平倡導常州愛心家庭、愛心企業(yè)捐助物資,幫助泗陽農戶賣蘆蒿、雞鴨蛋,再投放到泗陽貧困家庭,讓他們實現(xiàn)自我“造血”。
2018年,湯亞平邀請“春暉小家”的留守兒童們來常州做客,和幾位愛心媽媽們一起給孩子們做了一頓常州菜。她發(fā)起“餐桌上的微公益”活動,常州的愛心媽媽們認領微心愿,常州泗陽兩地孩子則結對幫扶。多年來,湯亞平堅定地維系著兩地之間的愛心通道。她發(fā)動了五十余家愛心企業(yè)、近百位常州“愛心媽媽”,為泗陽貧困地區(qū)籌集物資近千件、善款近10萬元。湯亞平相信,扶貧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要在精神上帶來改變,也不一定是單方面的給予,更是雙方在平等的付出和接納中獲得“雙贏”。
每天下班后,湯亞平會將當天完成的工作打上鉤,再將次日的工作計劃一條條列出。然而,每天三五條工作內容到下班時卻常常變成了十多條。也正因如此,“社區(qū)工作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的,充滿了挑戰(zhàn)?!辈徽搸е嗌倨v下班,看著星星點點的萬家燈火,湯亞平覺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白鳛樯鐓^(qū)的‘大管家’,能安撫好一方人心,安頓好一方百姓,我也算是‘功德圓滿’了?!睖珌喥叫χf。
圖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