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植物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扶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關于“玉人”的詩詞歌賦,從古至今數(shù)不勝數(shù),“玉人”也由此成為浪漫、美麗的代名詞。而在湖北省博物館,你也能不期然遇到一位特別的“玉人”,不光威嚴而且神秘,堪稱中國老祖宗級別的“玉人”之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石家河玉人像,也是湖北省博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4200至4000年。玉人像為長方形片狀,表面呈淡黃色,反面光平,身高不足2厘米,迷你卻極為精致。其面龐寫實,縱目、寬鼻、口扁方微閉,使用了圓雕、透雕、減地陽刻、淺浮雕線刻等工藝,展現(xiàn)了古人高超的琢玉技藝,被譽為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小巧的玉人像,背后折射的是悠久璀璨的石家河文化。
出土石家河玉人像的天門石家河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跨度為距今5900年至3800年,是長江中游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面積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等級最高的史前聚落群。該遺址是1954年冬當?shù)匦藿ㄊ堖^江水庫干渠時發(fā)現(xiàn)的。
正式的田野考古于1955年開始。經幾個月連續(xù)工作,考古工作隊發(fā)掘了羅家柏嶺、楊家灣、石板沖和三房灣四處遺址,初步認定石家河一帶古代遺址分布密集,遺存堆積豐厚,是一處大型群落性遺址。
石家河玉人像就是在羅家柏嶺遺址上發(fā)掘出土的。包括玉人像在內共出土44件玉器,其中有11件人頭像、10件管狀飾、7件玉蟬、5件玉璧、1件虎形飾、1件玉鳳,以及數(shù)件其他玉器碎片。
驚喜不止于此。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北京大學、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市博物館聯(lián)合組建石家河考古隊,重啟石家河遺址考古調查,發(fā)掘出譚家?guī)X、土城、鄧家灣、肖家屋脊等遺址,并由此摸清,這是一片以石家河古城為中心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型聚落群,遂將其定名為“石家河文化”。
此次在肖家屋脊發(fā)掘出土玉器157件,包括精美的玉龍,虎頭、玉蟬、人頭像、鷹等。
2015年在譚家?guī)X最新發(fā)現(xiàn)的玉器則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器發(fā)展的最高水平,本次共出土40多件玉器,包括國寶級的玉面神人像、玉虎、虎座雙鷹等精美玉器。這些玉器的發(fā)掘大大沖擊了學者們構建的古玉認知體系。它們造型別致、生動逼真,被專家認為代表了當時中國乃至東亞琢玉技藝最高水平,改寫了中國玉文化的歷史。
以石家河玉人像為開端的石家河遺址出土玉器有一個共同點——“小而美”?!笆液游幕衿鳎瑯酥局粋€史前玉作的巔峰,代表了一個中國玉文化發(fā)展空前絕后的時空坐標?!敝袊鐣茖W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如是說。
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玉人雕像尤為珍貴,因為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雕刻史上,至今只發(fā)現(xiàn)極少數(shù)的作品是表現(xiàn)人物的。這些玉人雕像大多為寫實的正面像,個別為側面像。除少數(shù)圓雕作品,正面像多數(shù)呈扁平長方形,其共同特點為方臉、橄欖眼、鷹鉤大鼻。
考古界普遍認為,這些玉人雕像應是當?shù)氐摹吧褡濉被蛭讕?,以及一些與自然結合的神權人物的形象。在分享為何選擇其中的石家河玉人像作為十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時,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就分享了自己的推測,“他可能是我們的一個祖先的形象,或者說當時的一個統(tǒng)治者的形象?!币灿袑W者提出“這種人面并非某一時期及某一地點個別人物(如首長、巫師)的造型,而是石家河文化居民及其后裔長期信奉的神祉或祖先崇拜偶像”。
這些玉人雕像上多有小孔。其中一些玉人雕像普遍耳下帶環(huán),環(huán)內穿孔。另一些以石家河玉人像為代表的玉人雕像,耳下環(huán)內雖未穿孔,但頸下有長方形座,上下貫穿一孔。這些孔又是用來干什么的呢?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特聘教授孟華平曾經長年參與石家河遺址考古發(fā)掘工作。他認為,小孔既可與衣服綴合作衣飾,也可作頭飾之物。“先民們在祭祀時,常常把玉器頭像當作神靈形象來崇拜。專職的巫師將這些玉器綴縫或者鑲嵌在法衣上,祭祀時巫師穿上法衣、舞起法具,以期通過這些神靈和神靈溝通天地人神的關系。由此,我們既嘆服于遠古匠人手工技藝的精湛精細和玉制器皿的精致精美,更折服于遠古先民對天地人神關系的哲學理解與藝術表達?!?h3>或影響三星堆文明
石家河出土玉人雕像其獨特的五官造型,與三星堆文物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眼睛的形狀、突出的鼻子、兩邊耳朵的耳垂上都有洞。它們的用途也都是用于祭祀。據此,有考古學家認為,三星堆文物的器物特征或受石家河文化影響。
考古發(fā)現(xiàn),石家河文化玉器分布于湖北天門肖家屋脊、鐘祥六合、鄖縣青龍泉、湖南澧縣孫家崗等墓葬遺址,安徽、河南、陜西等地的龍山文化時期遺址中也有少數(shù),這說明石家河文化在當時已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創(chuàng)造石家河文化的古代居民是誰?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弘兵指出,遠古時期,荊楚地區(qū)的古代居民是苗蠻集團,又稱三苗或有苗。古三苗的年代,大致與堯、舜、禹相當,居地大體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帶,其區(qū)域基本與考古學上屈家?guī)X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分布范圍相當,因此一般認為石家河文化即是古三苗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遺存。
由出土陶器的組合、花紋等特征推測,石家河文化發(fā)展后期受到了河南龍山文化的影響。而這一時期對應的正是文獻記載的堯舜禹征伐三苗的時代,所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yè)提出,石家河文化的衰落和消亡,大約與中原文明“禹征三苗”的沖擊有關。
在這之后,后石家河文化就開始與周邊文化互相交融影響。古蜀青銅文明在許多方面都打下了石家河文化的烙印,極可能就是長江流域上中下游之間多層次的文化互動結果。
歲月無聲,歷史有痕。靜靜躺在湖北省博的石家河玉人像,是石家河文化的訴說人。而圍繞石家河遺址,最新的考古還在繼續(xù),試圖深入發(fā)掘、多維度揭示“早期中國”的文明基因。
責編: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