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寧
2023年1月28日,遼寧省博物館建館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特展——“和合中國”展覽正式閉幕。此次特展由國家文物局和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由遼寧省博物館與國內(nèi)22家單位共同協(xié)辦,于2022年10月8日隆重開展,共展出珍貴文物、古籍400余件。
湖南博物院藏“唐摹蘭亭序(黃絹本)”、吉林省博物院藏“金張瑀文姬歸漢圖”、南京博物院藏“明坤輿萬國全圖”、甘肅省博物館藏東羅馬鎏金銀盤和遼寧省博物館藏“北宋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卷”“明仇英清明上河圖”……眾多國寶級文物齊聚一堂,圍繞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協(xié)和萬邦四大主題,共同闡釋“和合”文化中所蘊涵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文明價值,在“和合”文化傳承與涵養(yǎng)中增強文化自信。
主題突出 言之有物
人們都渴望和平的世界、和諧的社會、和美的家庭、和氣的社交,漫長的歷史與社會實踐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和合”文化。“和合”文化富有極其深刻的哲學思辨和中國智慧,也是此次展覽的核心主題。
一場成功的大展,其展品如同許多由璀璨寶石鑲嵌而成的美麗珠寶,而主題就是把星星點點凝聚在一起的核心和精髓。如果說文物是主角,那么主題如同背景音樂,定了基調(diào),營造了氣氛?!昂秃现袊闭股?,編排有序的布展使主題格外突出,也讓人們的思緒始終情不自禁地運行在主題的軌道上。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協(xié)和萬邦四個分主題的設計,更是讓宏大主題既有了具體依托,又有了明確引線。
展覽上,參觀者很容易感受到“和合”文化基因,從遠古先民的遺跡到現(xiàn)代奧運賽場,從吃穿住行的日常器物到隱居求志的悠遠山林,從廟堂之上到市井之間,“和合”文化的影子無處不在。
展品豐富 大開眼界
在“和合中國”展上,人們不時地為國寶發(fā)出驚嘆,有些展品旁變成了合影打卡地。“有生之年,能夠集中看到這么多國寶,真幸福?!眳⒂^者感慨不已。
比如來自山西博物館的青銅盛酒器“鸮卣”,神似“憤怒的小鳥”,許多人都是網(wǎng)絡表情用了千百遍,卻無緣見一面。這回“鸮卣”親臨現(xiàn)場,在“天人合一”主題的第二組“鳥獸之形”中占了“C”位。這只小貓頭鷹造型的青銅器并不是簡單賣萌,而是與其他遼寧紅山文化出土的動物形玉器一起,生動地展示了古人如何將其智慧與想象寓于動物題材玉器和青銅器的制作之中。動物題材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題內(nèi)容,綿延于各個歷史時期,體現(xiàn)著人與自然的共鳴。
另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復制品),幾經(jīng)周折,終于在2023年1月亮相遼寧省博物館。這件文物尺寸不大,但意義非凡,原件在尼雅出土,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中國古代占星用語。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東方”是中國古代占星術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國”指黃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區(qū)及中原,是一個地理概念。這句話的含義是,“金木水火土五顆星同時出現(xiàn)在東方的上空,有利于中原作戰(zhàn)”。這是迄今為止在新疆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帶有“中國”字樣的文物。它代表了漢代織錦技術的最高水平,對漢晉時期絲綢之路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而它出土的地方——尼雅遺址,實證了歷代中央政權治理西域的史實,證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qū),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合中國”展不僅把目光聚焦于古意盎然的文物上,也把正在發(fā)生的歷史同樣納入到“和合”文化架構中,成為時間線上新的亮點?!皡f(xié)和萬邦”主題中,關于奧運會和冬奧會的展覽,讓人情不自禁回想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用“活字印刷術”形式呈現(xiàn)出多種書體“和”字的精彩表演。參觀者還從展覽中獲悉,2022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冰舞自由舞賽場上,中國選手王詩玥與柳鑫宇服裝的設計靈感都來自中國青綠山水畫,演繹了冰上版的“只此青綠”。中華民族的審美傳統(tǒng)古今輝映,依舊動人。
解讀詳細 感受直觀
再珍貴的文物也需要解讀其背后的文化歷史,后人才有可能了解傳承。否則,這些文物就容易只被當作沉默的物件。為了讓觀眾更好地讀懂“和合中國”,此次展覽中每件展出的文物都有詳細的解讀。策展者在文物周邊設計了許多雅致協(xié)調(diào)的背板,對展品的來歷、所處的時代背景、展品與“和合”文化的聯(lián)系逐一介紹,讓參觀者可以充分了解文物的文化價值。
這些文物和文字都是文明的記錄,文物讓我們目擊現(xiàn)場,文字為我們確認價值。當它們彼此印證時,更加有力地闡釋了“和合”文化在幾千年的發(fā)展演進過程中,不斷融合古今文化之優(yōu)長、吸收中外文明之精華,因其開放性、包容性而得以文脈不斷,歷久彌新。
宋徽宗用草書臨寫的《千字文》,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遼寧省博物館把這件國寶的書寫過程做成動畫,清晰展示了紙張的質(zhì)地,讓參觀者對草書的書寫速度、難度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也充分了解到文物的藝術價值、工藝價值。中華文脈連綿不斷,正字規(guī)范,天下一統(tǒng),各朝各代將經(jīng)典鐫刻于石,以求源遠流長,以求正本溯源,以求文以載道。因此,這件國家一級文物不僅是一件書法珍品,也反映了國家統(tǒng)一以及人的審美認知、價值觀逐步統(tǒng)一的過程。
“和合中國”展上,還有許多專業(yè)素養(yǎng)極高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他們嚴謹耐心,對每件展品的背景知識都津津樂道。他們自身也是和諧、和善的踐行者,是和合文化的傳播者。而“崇德向善,知行合一”,本就是“和合中國”展的題中之義。
從古至今,人們都憧憬期待“和樂”“和美”,而這一切都以和諧共生、和睦相處、和平發(fā)展為前提。在復雜多變的今天,我們有幸能從“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中汲取營養(yǎng),讓自古而今的“和”文化繼續(xù)滋潤我們的精神。相信在未來,我們依然會因“和”而賡續(xù)、存在,因“合”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而不同,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