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保祥
我喜歡躲在唐詩宋詞里品味元宵節(jié)的況味。
好一座燈火輝煌的長安城。“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逢遇盛世,長安城燈火通明,取消宵禁,要放三夜花燈,取名叫“放夜”。全國各地慕名前來觀燈的男女絡繹不絕,長安城空前繁榮。燈是當時的主流,也是一座偉大城市的文化符號,“新正圓月夜,尤重看燈時”,就連皇帝也會跑到長安城的大街與民同樂。先天二年元宵節(jié)期間,“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十分壯觀。唐玄宗在上陽宮建造了燈樓,“高一百五十尺,懸珠玉金銀”,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時光荏苒,來到了宋朝。宋朝物阜民豐,百姓豐衣足食,元宵節(jié)比春節(jié)還要熱鬧。《水滸傳》里寫了三次元宵節(jié),從清風寨到汴梁城,元宵節(jié)可謂是熱鬧非凡,“融和初報,乍瑞靄霽色,皇都春早。翠幰競飛,玉勒爭馳,都聞道鰲山彩結(jié)蓬萊島。向晚色,雙龍銜照。絳霄樓上,彤芝蓋底,仰瞻天表”。施耐庵最喜歡過的節(jié)日估計是元宵節(jié),因為在整部書里,最喜慶溫暖的部分便是對元宵節(jié)的描寫,不再有戰(zhàn)爭,一片安然無恙,天下太平。說到元宵節(jié),不得不提宋徽宗,他覺得五天時間放燈不過癮,干脆從臘月初一就開始放燈,時間長達四十八天。這番行為被時人譏諷為“奈吾皇,不待元宵景色來到。只恐后月,陰晴未?!薄?/p>
我更喜歡在元宵節(jié)的夜里,一個人繞著村里感受團圓的氛圍。雖然立春了,但是空氣照樣寒冷,我裹著圍巾,只留兩只眼睛在外面觀瞧。我們村在豫北地區(qū),各色各樣的花燈在風中等候著路人光臨,如果遇到飄雪,更有一番別致的況味。燈躲在燈籠里想著心事,雪花肆意飛舞,雪繞著燈徘徊,有些不知趣的雪落在燈籠邊上,熱與冷交織,發(fā)出輕微的聲響,好像母親在廚房里炒菜的聲音。大街上雖然寒冷,但是人流如織,小孩子競相追逐,大人點燃某處篝火,圍在一起盡情訴說大好形勢。燈籠的紅、篝火的紅、路燈的紅、紅衣的紅,處處是紅色,是吉祥,是和諧,是美好,是繁榮的中國紅。
雪花輕舞,素裹銀裝,某家庭院前一株風華正茂的寒梅開在元宵節(jié)的夜里,分外高貴;哪家的院子里有說笑聲,鍋碗瓢盆輕微作響,人間煙火讓人心曠神怡;有元宵的味道襲入,更有餃子的香氣交織;雪停了,月亮出來了,我仿佛看到月宮里面,嫦娥抱著玉兔,舉止溫柔優(yōu)雅,月中的桂樹更是青翠挺拔。好一幅美妙的團圓畫卷。
祖母用一整天時間制作花燈,花燈制作工藝復雜,需要經(jīng)過選料裁料、扎燈架、剪刻繪制圖案、糊裱四道工序。所用竹料為兩齡的垊竹或毛竹,紙張一般選用紅色、白色、金色、黃色、綠色的。祖母會根據(jù)客人訂制花燈的大小進行裁料,然后火熏、扎架、糊紙。傳統(tǒng)的花燈為六格圓形燈,上下結(jié)構(gòu),中間共分五層,分別用手工繪制“滿堂富貴”“恭賀新禧”“狀元及第”“子孫滿堂”等圖案的貼紙被裱糊在燈的表面。
元宵節(jié)當然要吃元宵。元宵有各式各樣的做法,可以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母親最擅長的是包元宵,首先把糯米淘洗,放在水盆里泡脹,然后按水、米適當?shù)谋壤?,用勺子一勺勺地倒入石磨。隨著磨盤轉(zhuǎn)動,不一會兒,白色的糯米漿便從石磨縫里慢慢流淌出來,流進放置在石磨下的桶里。母親說,石磨得慢慢地推,這樣磨出的糯米漿細膩滑潤,透著糯米自然本味的清香,而且做成湯圓后煮出的湯色很清亮。母親用布口袋把糯米漿吊起來慢慢地把水瀝干,放進盆里揉勻成糯米粉團。然后,炒花生,炒芝麻,砸核桃,煮綠豆,加入白糖、桂花等制成甜的餡心。接著就開始包元宵了,母親用手拿起一團糯米粉,用手指邊捏邊旋轉(zhuǎn)著,像變戲法似的捏成了元宵皮,包上備好的各種餡料,又用手捏攏搓圓,一個白白胖胖的元宵就做好了。
元宵猜燈謎是必不可少的游戲。燈謎通常藏在箱子內(nèi),大家伸手摸出謎語來猜,猜中者就可以獲得一份獎品,猜錯者哈哈大笑一次以示懲戒。猜燈謎活動通常會與唱大戲一起進行,臺上粉墨登場、棋逢對手,臺下疑惑不解、搔首弄姿。惹得旁邊賣糖葫蘆的也欣然前往,等到猜中燈謎后,興奮地將自行車上插著的糖葫蘆分給眾人。
元宵節(jié),注定是一場繽紛和繁華,它與寒冷關聯(lián),和年情同手足、肝膽相照。季節(jié)輪回,過去無論多么輝煌,只能代表過往,新的起點就在腳下,春天就要來了,我們應該焚膏繼晷,奮發(fā)向上。
在這樣一個璀璨奪目、金吾不禁的上元夜里,我們渴望開花,然后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