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江蘇:南京市翠屏山幼兒園)
記得在一天的美術活動中,有幼兒提出:“我們現(xiàn)在用的紙都是從哪里來的?沒有紙之前我們用的是什么呢?”這個疑問頓時吸引了其他幼兒的好奇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著自己的看法??伤麄兌疾惶_定,于是就去問老師,老師這時也裝作不知道的樣子。這時有幼兒就說:“那我們回家上網(wǎng)查查,網(wǎng)上什么都知道。”于是,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利用多媒體資源、去圖書館等渠道了解了紙的由來,并在此過程中用繪畫的形式將紙的演變過程記錄了下來(結繩記事—甲骨文—竹簡—手抄本—活字印刷術—彩印—電子書),最后大家在班上分享著自己的小收獲。
當幼兒知道了原來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后,有幼兒提出:“我們不知道紙是怎么造的啊!”于是,大家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最后大家通過投票決定(畫正字)向爸爸媽媽尋求幫助。第二天,幼兒在父母的幫助下帶著圖片、照片、繪本和海報在班級再次進行了分享。
通過分享幼兒知道了原來造紙是要經(jīng)過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于是幼兒也想造紙,首先就是需要工具,那到底需要什么工具呢?
1.園內(nèi)找
當幼兒正為工具發(fā)愁時,哲哲說:“我那天在戶外游戲時看到柵欄邊上有個大框子,我們可以去看一看。”這個想法立刻得到全班幼兒的呼應,于是大家吆喝著,興高采烈地出門了。
2.園外找
幼兒在幼兒園找了很久后,還是沒找到心目中比較合適的工具,有了前幾次的經(jīng)驗后,這次幼兒主動向家長反映了這個情況,于是在家長的幫助下,他們收集到了一些材料。
3.還有一些材料沒收集到
當幼兒整理自己所收集到的材料時,他們發(fā)現(xiàn)想要的材料仍然沒有找到,有些工具的作用都不大?!?~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為兒童提供多種適宜的材料,促進幼兒多方面發(fā)展。游戲材料的投放對幼兒活動的影響和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起著重要的作用。于是,經(jīng)過與幼兒商量討論后,大家決定請家委會幫助我們完成“心愿”。在家委會的幫助下,我們收集到了造紙膠、漏勺、造紙框、專用顏料、亮片、濕紙漿、脫水紙漿等材料。經(jīng)過一番努力,材料全部收齊后,幼兒根據(jù)個人的需要和興趣自主選擇了不同的工具進行探索,他們在摸一摸、看一看、敲一敲、搖一搖中感受這些工具的魅力。
當幼兒探究完工具知道了每個工具和材料的作用后,終于迎來了他們?nèi)松械摹暗谝淮卧旒垺薄K麄冇械陌褬淦に核?,捶成紙漿,有的把水和紙漿攪拌在一起,幼兒分工合作,操作的過程中不時傳來陣陣歡笑和尖叫聲,可是當他們按照所了解的步驟一步一步進行時他們發(fā)現(xiàn),造出來的紙卻跟他們想象中的不一樣……涵涵說:“這張紙?zhí)×耍瑫粫俏覀兊募垵{用得不夠呢?”“我覺得有可能是這樣?!毙≮w說,其他幼兒聽后覺得也有道理,但不確定是不是這個原因。于是師幼進行了討論,經(jīng)過一番討論后,大家認為可能是沒有搖晃均勻。于是,幼兒帶著疑問進行了第二次嘗試。
當幼兒放入充足的紙漿等待紙晾干以后,發(fā)現(xiàn)原來紙的薄厚程度跟用多少紙漿有關系,所以他們非常開心。這時,周曦和就用手把它摳了下來,但等全部摳下來后,幼兒說:“這怎么爛掉了”,周曦和說:“我已經(jīng)很小心了,為什么它最后還是壞了?”剛解決了紙的薄厚的問題,他們又迎來了新的難題:怎么樣完整地把紙取下來?于是,他們分組開始了第二次造紙。這次等晾干后沒有人去處理,劉浩宇就說:“我來看看?!彼咽种械脑旒埧蚍瓉砀踩?,在這個過程中,兩只手一上一下地進行拍打,按壓,過了5分鐘,這張紙終于被完好地取了下來。幼兒看到后不禁大聲地歡呼起來。
因為是分組進行的,其他組的幼兒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第2組“老師,我們這組的紙邊上不是很整齊?!薄皩?,它不像A4紙邊上很整齊,可我們這張不是。”……于是,這個問題引來了其他的幼兒,有幼兒說:“是不是你們在造紙的時候邊上忘記鋪上紙漿了?!薄芭叮堑?!我們只在中間鋪上了紙漿,邊上我們都沒有鋪,那我們再造一張看看吧!”于是,第2組的幼兒在同伴的幫助下解決了紙邊緣不整齊的問題。
等所有的紙干了以后,教師把幼兒造的紙一起拿出來欣賞?!霸趺炊际前咨募??”“我喜歡紅紙?!薄拔蚁矚g綠色的?!薄拔乙蚕矚g綠色,我還喜歡紫色、藍色?!薄蠹夷阋谎晕乙徽Z地交談著,因而就有了接下來的話題:有顏色的紙怎么做?于是,大家開始在班上尋找各自喜歡的且能夠溶于水和造紙膠的顏料。經(jīng)過一番努力和嘗試,幼兒終于做出了一張張五顏六色的紙。
當不同顏色的紙晾干后教師和幼兒共同欣賞了這些紙,在談話的過程中有幼兒提出:“我覺得還是少了些什么?!薄澳悄阆朐趺锤脑炷兀俊薄鞍嗌嫌幸恍└苫ê土疗?,我想放上去,看看是什么樣子的?”于是,我們根據(jù)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自己進行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晨晨不停地提醒同伴:“抄紙的時候要在水中輕輕擺動,這樣紙漿才能均勻地鋪滿整個網(wǎng)框?!敝灰娪變涸诓僮鞯倪^程中不停地、反復地搖晃抄盆里的紙框,一遍又一遍地抄紙、倒掉、再抄紙,經(jīng)過十幾次的重復后,大家終于搖晃到一張比較均勻的紙,幼兒自發(fā)地加了些干花和亮片,操作完后將其放在了太陽底下晾曬。
在這個連續(xù)而又深入的探究過程中,幼兒的學習經(jīng)歷了了解紙的特性—紙從哪里來—薄薄的一張紙—怎么取紙—紙的邊緣不整齊—有顏色的紙—亮片干花紙—樹葉紙—彩虹紙,幼兒在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了成功感和滿足。除此之外,幼兒對紙的特性和紙從哪里來的認識、造紙的過程中需要哪些工具、具體怎么造紙以及表征水平、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同伴間的合作等都是本次活動中推動幼兒發(fā)展的核心經(jīng)驗??v觀整個活動,幼兒是投入的、專注的,思維是創(chuàng)造性的,情緒是愉悅的,學習是有深度的。
本次案例來源于幼兒的問題,項目活動“‘紙’想和你玩”的內(nèi)容更是基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開展的,教師所做的僅是觀察、分析、跟隨、引導,再回歸到觀察。了解他們“現(xiàn)在”的發(fā)展狀況、已有經(jīng)驗和需要,然后生成活動開辟新的探索與學習,促使幼兒向更高的水平發(fā)展。紙的特性和造紙在成人看來,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然而對一群大班的幼兒來講,要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容易。他們主動、深入、持續(xù)地學習,可謂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探究過程。
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在小組科學探索過程中自然發(fā)生的,同時也是在教師隱形的支持和推動下完成的。回顧整個科學探究活動,教師也經(jīng)歷著艱難的心理考驗,也曾迷茫和矛盾。譬如:教師發(fā)現(xiàn)在抄紙的過程中,幼兒不知道要將紙框放平才能造出平整的紙。但經(jīng)過理性的分析,教師認為這是由幼兒的認知特點決定的,因為兒童的認知是建立在直接感知、親身經(jīng)歷的基礎之上的。當幼兒提出要造五顏六色的紙時,教師也擔心幼兒不能完成挑戰(zhàn),想過給予“上前幫助”。但瑞吉歐的理念提醒著教師:要退在幼兒的后面,要放手給予幼兒更多的機會。所以我才會聽到幼兒精彩的討論,看到幼兒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
在本次活動中,我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空間,巧妙引入適度的“困難”或“問題”,創(chuàng)設有真問題需要解決的游戲情境,通過討論、陪伴、調整環(huán)境材料等方式引發(fā)、支持幼兒持續(xù)深入地探究和學習。教師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游戲氛圍,幼兒自主選擇游戲的伙伴、游戲的材料,積極探索和思考,用所學知識和習得的經(jīng)驗解決了一個個問題。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和發(fā)展,在教師和家長的協(xié)助下,他們自己嘗試了簡易的造紙術,不僅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鍛煉了動手、動腦能力,還加深了他們對紙的了解,揭下了紙的神秘面紗。
此次探究活動由小見大,形成連續(xù)、靈活、滲透的呼應式課程,充分尊重和保護了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幼兒之后的小學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幫助幼兒逐步養(yǎng)成了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良好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