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壘
邱治博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師從林國俤、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林榮發(fā)。雕刻作品《聽禪》獲得2017 漢鳳杯金獎,《萬象更新》獲得2014 上海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不說出他的年齡,你很難想象,面前的男孩已經(jīng)在壽山石雕行業(yè)耕耘17年之久。
邱治博喜歡從一個新穎的角度詮釋壽山石雕作品。他說,每一顆石頭都有自己的靈魂,每一個靈魂都應該跳出自己獨特的舞蹈。
所以,“獨一無二”是他給自己的要求,也是給藏友的承諾,更是對每一顆石頭的尊重。多年來,他秉持著這份熱忱與石結緣。
在精益求精的堅持與執(zhí)著中,邱治博憑著自己十數(shù)年的雕玉技藝和創(chuàng)新理念,巧妙地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刀刀地刻入石雕作品中,為那些冰冷的石料賦予了百變的形態(tài)和多彩的生命。
邱治博獨具匠心的創(chuàng)作來自生活中的靈感。他善于在花、鳥、魚、蟲等平凡事物中,體會、感受人生的哲理與生命的活力。
秋聲(山秀園石)
鼎(芙蓉石)
石雕作品設計是一項腦力勞動,每一塊石頭的種類、特征差別很大,大小、形狀、顏色、透明度各異,要從不同的角度、方向反復進行審視才能發(fā)現(xiàn)石頭的美點和瑕疵,做到“胸有成竹”。再經(jīng)過用心設計、琢磨,才能創(chuàng)作完成精美的工藝品。
雕刻不同于繪畫。繪畫可以在空白的畫紙上揮毫潑墨,有自由的發(fā)揮空間,而石雕要“因材施藝”,需要在雕琢之前多觀察,找出適合的創(chuàng)作題材,才能將石頭最大的美感表現(xiàn)出來。
因此,在邱治博看來,手上功夫并非單純地靠時間磨礪,更需要悟性和一股較真的勁。
他善于把控雕刻作品的整體造型以及線條的視覺傳達。拿作品《魚化龍》來說,精工配良料,作者隨型雕琢,石面若海面浮涌,威武的游龍穿行于汪洋之中,意境十足;鯉魚頭部神韻靈動,耐人尋味。
治博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出產(chǎn)于福州北郊的壽山石,好像冥冥之中把他帶到這項傳統(tǒng)技藝中。從薄意到圓雕,從山水到鳥獸,這些品類、題材都是他割舍不掉的心頭愛。
手里拿塊雕刻石料,搓一搓,揉一揉,盤一盤,慢慢看著它發(fā)生微小的變化,日益潤澤,成為他閑暇時最放松的娛樂。這些小驚喜,足以慰風塵。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工盡而意不盡,意在器外,雋永綿長,是他不懈的追求。
歲月流轉,他手中的刻刀雕的是石,也是心。
冰清玉潔 (水洞石)
魚化龍(汶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