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新
扁擔,對于農(nóng)村出身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勞動工具了。我真正對扁擔有了認識和理解,源于父親。從我記事的時候起,扁擔總是和父親在一起,挑東挑西,擔進擔出。只要扁擔不在家,父親一定是出門了,找到了扁擔,就找到了父親。
我的老家屬于丘陵,在那里很少用背簍背東西,主要是用扁擔挑。一個人挑、兩個人抬是常見的生產(chǎn)方式,如挑草頭(未脫粒的稻谷)、挑土、挑糞、挑水、挑柴……這些重體力活一般由男人們承擔。父親和村里其他男人一樣,用扁擔擔起了全家生活的艱辛和希望。
父親剛成人時,祖父就去世了。祖父沒有給父親留下什么,但扁擔有幾條。父親是家中長子,家中不能沒有挑扁擔的人,從那時起,父親就早早地加入了挑扁擔的隊伍。
父親的個頭比扁擔高不了多少,加上體質(zhì)較弱,稚嫩的肩膀只能挑50來千克,而別人能挑60~75千克。他寧愿多跑一個來回。用他的話說:“不怕慢,只怕站?!薄皯猩藟撼砂A,勤快人跑成槽?!?/p>
父親的扁擔很多,有長扁擔、短扁擔、硬扁擔、軟扁擔、翹扁擔、塌扁擔,還有鉤子扁擔、釬擔等等。每一條扁擔都出自父親的手,雖然他不是木匠,但做出的扁擔比木匠做的還耐用。用什么木料?寬度、厚度、柔軟度、彎曲度怎樣把握?用來挑什么?都要認真考究,精心制作。一條好的扁擔,挑擔子時相當于減少5千克以上的重量。
不同的扁擔有不同的用途。兩頭翹的硬扁擔,用來挑比較重的東西,如石頭、磚等。兩頭塌的軟扁擔,用來挑土,一次挑得少,來回跑得快。兩頭帶鉤子的扁擔,配合糞筐,用于挑火土糞(一種農(nóng)家肥料)。帶鐵尖的釬擔,用來挑草頭或者渣子柴禾。
挑草頭,一般人擔當不起這個活路。父親在生產(chǎn)隊挑草頭的風采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9月,稻谷一片金黃,正是收獲的季節(jié)。這時全生產(chǎn)隊男女老少要齊上陣搶秋收。首先女人們趁早上割稻谷,一行行平攤在田里,曬幾小時后,就要打捆,把稻谷送到打谷場去。打捆時,一般是婦女們抱谷,上了年紀的男人們打捆,老人小孩則收撿遺漏的稻穗。挑草頭就是年輕男人們的事了,這就是農(nóng)村常說的硬勞動力。一擔草頭輕者50來千克,重者60來千克,如果遇到露水未干就更重了。
只見父親用釬擔向一捆草頭中間殺去,用臂力把釬擔送上肩,然后釬擔另一頭殺向另一捆草頭,利用杠桿原理挑起來。挑草頭時,父親和其他男人們會喊出一致的“嗨嚯——嗨嚯——”的號子聲,釬擔也會隨著號子聲顫動并發(fā)出“吱嘎——吱嘎——”的響聲。父親一挑就是半天時間,因為農(nóng)村一個生產(chǎn)隊范圍內(nèi)只有一個打谷場,有時來回路程很長,且挑草頭是不能歇的,否則稻谷會撒落在地上。不過,在我們小孩子眼中,看不出父親他們挑草頭時累的感覺。挑草頭是把力氣活,年輕的后生開始挑草頭時,駕馭不住兩頭翹的釬擔,稍不注意,失去平衡,就會翻轉(zhuǎn),草頭就掉了。有時釬擔落肩失手后還會傷人。
挑草頭,靠的就是腿子的蹾力、手膀的臂力、腰腹肌力和身體的平衡力。
父親對扁擔的愛惜超過其他工具。每一條扁擔都泛著油光,分明是長期血汗浸潤的??考绨蛱幊使陪~色,和父親的肩膀顏色一樣。
我到10歲時,父親開始教我使用扁擔了。
那是一次賣柴的經(jīng)歷。
在那個年代,我家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可賣。自留山上生長松樹、櫟樹,父親把一些不能成材的松樹櫟樹挖回來,鋸成30多厘米長的木段,一劈兩開,曬干,取名叫“金開柴”。然后隨時用篾箍或者夾擔裝好后,挑到古老背街上去賣。那時,我們家主要靠賣柴錢來打煤油和買鹽。
現(xiàn)在回想起來,賣柴不如說是賣力氣。因為我家離賣柴的古老背街有6公里路,都是小路,即使空手走,也要一個多小時。柴也不值錢,2~3分錢500克。
父親幫我捆了15千克的“金開柴”,他自己裝了50多千克。第二天天未亮,我就隨父親上路了。第一次使用扁擔挑柴,兩捆柴禾不聽使喚,一會兒前,一會兒后,把人扯得東倒西歪,踉踉蹌蹌。沒走多長時間,我就氣喘吁吁、汗流浹背了。在路上利用歇息的時間,父親教我怎樣用左肩挑、用右肩挑、用雙肩挑。教我要利用扁擔的上下起伏換肩,利用扁擔的顫動換氣,扁擔上升時抬步,下沉時踏地,要腳跟站穩(wěn),一步一步走。父親的辦法真管用,再挑時還真有點腳下生風的感覺。但一旦走到目的地,人就散架了。肩膀也生疼,父親說,肩膀疼不能用手摸,摸了會長包。那一次,我賣柴換來一元多錢,買了本子和筆。
后來,我經(jīng)常利用暑假寒假時期挑柴賣,一次比一次挑得多,用自己的努力減輕了父親供我上學讀書的資金壓力。
轉(zhuǎn)眼到了1978年,我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到小溪塔讀高中,父親送我去上學。同樣,我們只能用扁擔挑東西,父親挑被子,我挑行李。這一次,雖然比賣柴輕松,但我同樣感到扁擔的沉重,因為從父親的眼睛里,我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期待和重托。
我最終沒有回農(nóng)村重復父輩的事業(yè)。父親后來也少用扁擔了。再后來年齡大了,也用不成扁擔了。父親的扁擔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農(nóng)村汽車、農(nóng)用車、摩托車代替了肩挑背馱。但父親的扁擔卻讓我記憶猶新,刻骨銘心,尤其是父親教我使用扁擔挑擔子時的話語:腰桿子要硬,腳步要實,這樣才能立得穩(wěn),走得正,行得直。
挑擔子如此,為人做事亦如此。
(編輯 吳蘭芳)